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_第1页
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_第2页
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_第3页
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_第4页
语文文本解读及其要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及其要领

——《如是我读》的若干个案分析陈日亮2016.7.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学习语言文字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内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本表达的各种技能(言语形式)

读者文本与教学文本之区别

文章阅读

语文阅读

面对一般读者

面对特殊读者

用于传播信息

用于教会阅读语文课程目标的经典性权威性表述“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

——叶圣陶

侧重“教什么”的三种选择

(以《说“木叶”》为例)

1、赏析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古诗写“木叶”的名句――→鉴赏诗歌。2、理解作者所解说的古代诗人创造“木叶”意象的艺术奥秘――→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3、发现作者解说“木叶现象”的言语表达方式,领悟文章严密的思路逻辑――→学会文章阅读。

侧重教“木叶”,还是教“说”?内容就在形式之中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朱自清

不要抽出而讲之

——叶圣陶

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

——[德]歌德解密因何难?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教师应该是少数,但据我多年观察,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孙绍振

审美感受经常是朦胧而多义,但它同时又异常细致而精确。这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非语言所能传述的心理感受的精确。在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字之差,半拍之慢(快)、一笔之误,便有天壤之别。正是审美感受这种复杂而精确的数学结构使它不同于日常经验,把人从日常生活中似乎拉了出来,以获得不同于现实习惯的新感受、新体验和新经验。——李泽厚徘徊于朦胧、多义、细致、精确之间

我一直很没有自信,或者说很茫然,关于自己解读的方法习惯,到底有哪些可以总结的。我似乎只是跟着感觉走,虽然真实,却太感性,当然,也许阅读的本质就是感性的,但如果需要提供给别人尤其是年轻教师做参考,从中加以分析归纳,概括出理性的认识来,或许是必要的,这恰是我的短处。(2011.1.5致游容华)

我何曾刻意去研究总结过什么教法?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如是我读》自序)我的阅读方法

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

一、以心契心

“文心”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它除了表现为关切、同情、爱怜,还有倾慕、渴望、追问、思考、探求等等。总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命情感,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知困小札》之六:“文心和语感”钱理群对“文心”概念的精辟阐释

在我的理解里,陈老师的“文心”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并且是直接关系着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的:

“文从心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文”作为语言知识或文学、文化知识的例证,而不触及“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中的“心”(思维,思想,情感);

“心在文中”——因此不能脱离“文”而“抽”出思想、理念而大谈之。这样的“借题发挥”,不仅脱离了课文之“文”,也脱离了作者其“心”,和教材与语文教学已经无关了;

“循文会心”——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这个中心,引导学生从领悟“文”面之“义”(字义,语义,用法,表现特点)入手,感悟“文”后之“意”(意味,情意,意念,用心,意图)。这里的关键,是找到每一篇课文“文”与“心”的契合点,而且是最具匠心的那个点。”

钱梦龙评《如是我读》

他是“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故每能于诗文精妙处烛隐抉微,发人所未发,尤能在被多少人解读过的“熟文”中读出新意与创见。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少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方式提问,而是提倡让学生诉说感想体会,各自说出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何受感动,怎样被说服,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所谓“有据”,就是要结合课文语句来谈,尽量通过文句的诵读与揣摩去唤起映现、联想、想象等等心理体验,自然也包括必要的认知与推理。(《语文教臆(上)》)二、以文解文所谓善于阅读也就是指善于从上下文和字里行间进行观此识彼、前瞻后顾,联系参照着把内容读懂,一般不需要作外加的注解分析和引证发挥。……如果要我给“以文解文”下一个定义,就是一句话:就在文章中把文章读懂。(《语文教臆(上)》)【例1】

●教师问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其中有一句是:“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读起来感觉有点多余,是不是因为长妈妈说话罗嗦?还是像孙绍振先生解释的,是涉笔成趣,叙述者突然插进来评论——“这家伙自讨苦吃”,是对故事人物可笑心理的嘲讽?设身在场,融入情境○“当然睡不着”的这句话,既不像是长妈妈的说话罗嗦,因为作者没有必要去表现这个“罗嗦”;也读不出像孙先生所说的讽刺的味道。相反,倒有点亲切的味道,感觉有一种说故事的现场气氛。试比较两种说法:

1、长妈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2、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句1,只表示是“谁”在“给我”“讲”;句2,则侧重表现那是“讲给我”“听”,有听故事的情景在其中,即发现情景中有讲故事的人,也有听故事的人。小时候的“我”听美女蛇故事,既带着几分好奇,也带着几分惊恐。“当然睡不着的”,正是“我”这个“听”故事的人的惊恐心理的反应。【例2】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到……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故都的秋》)

●这里能够读出的是故都的破落感、沧桑感、悲凉感,还是一个人饶有兴致地品味秋的情趣?【例3】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祝福》)“我们”与“你们”的残酷对立

●1、祥林嫂的“我们”——从有一个能干活养家的男人到一个能传宗接代的亲生骨肉,都失去了,这样她就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唯一的亲人,势必将更深地陷入孤苦一人的被压迫被凌辱的境地。2、鲁迅把“我们”与“你们”提到了读者面前,分明是在警示:这里是两个世界!一边是“无聊生者”,一边是“厌见者”。祥林嫂从自己贫穷遭遇和受迫害的经历中,大概也已自发地感到她是生活在与他人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然而更具讽刺和批判意味的,是鲁镇的这些男男女女,集体无意识地把不幸的祥林嫂看做“你们”,而以咀嚼鉴赏“你们”的不幸为乐,在麻木中体验着自我满足,竟然不知道自身也同样是“无聊生者”,是或一种被被压迫和奴役的“你们”。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就是这样蓄意在被压迫被奴役的人们中,不断制造着隔膜与对立,使他们的灵魂不再相通。【例4】●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试比较一下:召我/享我;假我/供我。前者为动态,后者近于静态。一个“召”字,好比要我停下匆匆的脚步,用拟人的口气向“我”召唤:“慢些走啊,春光多么明媚,欣赏啊!”“假”更有一种意味:这一烂漫色彩的锦绣大地,不是永远提供给你的,而是借给你的,你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就得还给它啦。难道还不应该好好欣赏一下?一“召”一“假”,读来会让人感觉情意绵绵,语重而心长。●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以醉月。如果考翻译,译成“在桃花丛中摆开丰盛的宴席,于月光下频频举杯痛饮而陶醉。”可得满分。但诗味却品不到十足。不妨先品第二句的“飞羽觞”。单是解读成频频举杯还不够,还当想象到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才能传达出“飞”的状态。第一句的“琼筵”,也不光是形容佳肴丰盛,还有品色多样,如同珠玉焕彩。最好得用上一个“美”字。其次,“醉月”是什么意境?仅仅是在月下醉饮吗?李白的《月下独酌》吟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醉月”当是邀明月而共醉。既然已把月亮比做有情物,那么第一句的“坐花”是否也应该想象成“与花坐在一起”呢?月呀,花呀,都像是亲朋好友一般,一起参加今晚的聚会,此时自然景物就不仅仅是点缀夜宴的客体,而是共享天伦之乐的主体了。

这样的境界是何等的超凡脱俗!所以从鉴赏的角度,两句诗最好翻成:

摆开满是珍馐美食的丰盛宴席,与花共坐;席上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邀月同醉。【例5】

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从语气深细揣摩。“一去”并不是一般说的“离开”,而是“这一离开”或“一旦离开”,顺着这个语气下来,必有一个“就”与之关联。从人物身世的角度,“连”字道出的是一旦远离了宫廷,就得把一生与远在朔漠的异邦紧紧“连”一起,再没有机会回归家园了,悲剧的意境就更显得丰富。特别是,如果将它和后一句的“独”、“向”字再联系互读,会更深感受到昭君此一去便终老边漠,埋骨穷荒,仅留孤坟,纵然是墓草青青(“青青”象喻其思汉的心情依旧),也依旧只能独对黄昏的凄凉与暗淡,可曾有人向她凭吊?为她诉怨?这样诗绪再进一步继续延展开去,最后和颈联“环佩空归月夜魂”的“空”相映照,其幽怨之深、感慨之沉,整个画面就具有了浓重的悲情色调。

2、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凡遇到或写到黄昏、夕阳、斜晖、暮霭之类,都含有思念家庭、家乡、家园、家国的意味。那么,如今唯独留着一座青冢,面朝着家邦远望,便是何等的凄凉与哀绝!朔漠,是地域性名词;黄昏,也带有空间性的概念,这样用词才正好相称,而不只是表示时间。当然,杜甫的高明还在于使“黄昏”同时兼寓有时空的丰富性,有景(黄昏时分)有物(家园家国)有情(依恋怨恨),再加上一个“青”和一个“黄”的色彩相互映衬,表明埋骨异邦,墓草犹青,心仍未死,思念家邦的游魂啊,夜夜都想着归去,归去……,这里有多少让人联想想象的空间!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省识”的“省”,当读Xing(上声)。注解为“曾经”,是转义。省,有反思、回想、自省等等的意思,是对经历过的事情回头去看去想,因此就包含有“曾经”的意思。这一句是否应做这样的解读:王昭君曾经有可能通过画图让君王认识自己的美貌,可是却被画工丑化而失去机会,如今则徒有夜夜在月下以环珮鸣不平、诉哀怨了。再说,“空归”是偏正词组,“省识”自然也应该是。如果把“省”也等同于“识”,则成了并列词组,与上一句失去谐整了。【例6】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练习”所给的参考答案: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文章短到只13个字,却给出了长达100多字答案,无非“凝聚沧桑巨变”和“对比历史现实”

这样的大话、空话,废话。问疑与启发1、只要说“大英帝国从此去了”不也是说明事件结束了吗?为什么特别提到“来”?“从海上来”,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有说的必要吗?2、“从海上去”和“又从海上去”仅一字之差,有什么不同?3、全文指称“英国”的凡15处,而这里的最后一次却不称“英国”而称“大英帝国”,为什么?4、通常的文章结束语都注意加重语气,可以通过重读以示强调,这一句却闲闲着笔,淡淡出之,岂不是会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吗?

【例7】●孙犁《芦花荡》开头一段写道: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人教版《语文》八上)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景随情移情景相生——〈芦花荡〉赏析》作如此解读: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究竟是谁眼中的景?

作者是在写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美自然环境吗?“浸在水里”的“水”是什么水?它不是芦花荡里的水,而是“天空”的水啊!天空怎么会有水?小说写的是芦花荡的抗日斗争故事,芦花荡在白洋淀里,这里是水乡,水波千里,水势浩淼;时令正是夏天,荡里一片汪洋。水是这里天然的地理环境,也是战斗的优越环境。在芦花荡里,军民们依靠水和芦苇掩护了自己,阻击了敌人。水和芦苇也成了日寇最害怕的“敌人”。小说第一段写景物,并不是一般人见到的风景,而是敌人眼里的风景,是“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的风景。那风景是“阴森黑暗”的,可见敌人有多么害怕。接着作者就写“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分明是说,地上有水,天上也有水,浩荡的水已使敌人陷入了灭顶之灾。哪来的什么“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呢?!

【例8】●“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祝福》)【联系】《孔乙己》: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例9】●…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么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怎么领会“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么有”的意思?●此时怎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文脉上是否给人突然中断的感觉?●能够推测朱先生去了荷塘之后,是在什么时间里写的这一篇文章?【例10】●《祝福》:“然而”的密码

1、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

“可恶!然而……。”四叔说。2、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3、“……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然而……。”四叔说。其它比较数例●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于是不多久,便剩我一个人在书房里。●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立乞丐了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就不知道了。(我就不知道了。)●1、尘芥堆(“尘世”)2、形骸(“形体”)3、有趣(“幸福”)4、怪讶(“怀疑”)5、总算(“终于”)6、被无常打扫得的干干净净了(“被阎王勾往阴间去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万类霜天竞自由。●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以言传言

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转述、概述、评述、包括作必要的解释与解说,使语感由模糊向清晰,由零星向完整,由滞钝向灵敏转化。

(《语文教臆(上)》)【例11】《涉江采芙蓉》(情境想象)

采取“曲揣彼意”的方式和角度来欣赏,就像是有个第三者(或作者或读者)在从旁观察、想象、体验、感悟……不妨像下面这样进入情境:

一个年青女子,挽着裙幅,正涉过浅浅的江水,到那一片盛长兰草的沼泽地,从花草丛中采了一束芙蓉花,抱在怀中,久久伫立着。她采了这花是想给谁的呀?不像是给自己。从那婉约的姿态,那默默的神情,特别是那一双似乎在注视着远方的眼睛,我想,此时她心中一定是若有所思,而且是思念那远道之外的的他吧?那么,那被思念着的男子,此刻又在做什么呢?是不是也在回首,远远地向着故乡张望呢?我想一定是的。可是,家山遥遥,归途漫漫,相逢何日是期?心中怎不悲凄?两情彼此牵挂,而又心事相通,即使日日相望到老,恐怕也摆脱不了这长别离的无尽忧伤啊!

【例12】《廉颇蔺相如列传》(事件讲解)

我们从赵惠文王“与大将军诸大臣谋”的结果是“计未定”,“可使报秦者”“未得”,可见赵之恐惧,因为这场外交对话的主动权明显是在秦而不在赵,在“欲予”和“欲勿予”之间做两难选择而竟有如此之难,就因为秦太强大:当时国际形势已是“从散约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贾谊《过秦论》),诸侯纷纷“为秦之积威之所劫”(苏询《六国论》),那么在强弱明显悬殊的背景下,秦自然认为赵既然不是它的对手,那么向其求璧就势在必得,根本用不着太费筹谋,设个外交骗局可谓十拿九稳,但必须做出一个很诚恳的态度给对方看,让世人知道我可不是想强取豪夺。而在这伪装下的潜隐动机,却与下文人物故事的展开,有着内在的关联照应。

关联照应就见于蔺相如的敏锐观察和及时反应上。首先,秦王受璧后的一系列情态与做派,都与上面所说的设骗局而自鸣得意有关。但读者多半只读出秦之倨傲,如果仔细品味,会发现前后接连表现的三个“轻”:一是轻慢心态——反正是一场包赢的游戏,那就随便拣一个地方玩玩吧,于是“坐章台,见相如”。其二,是“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则是出自轻慢心态的轻率之举,其潜台词是——“哈哈,你们都拿去瞧瞧,这国宝就是咱们的啦!”三是,“左右皆呼万岁。”——一君臣集体的轻狂大表演!现代人听惯了向领袖喊“万岁”,而秦昭王身边人喊的“万岁”,恐怕并不是“祝您万寿无疆”,而是胜利的欢呼,时赌赢的疯喊!这场面显然极大刺激了蔺相如,在他看来,这岂止是当面戏弄了他,分明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公开侮辱。蔺相如机智地取回了璧,以“倚柱,怒发上冲冠”立马作出反击,针锋相对,以眼还眼,对强秦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抗争!相如的这一行为姿态,与其是令人服其机智,不如说更令人敬其忠勇!

这第一举动,蔺相如所挫败的,是敌人的骄狂,但接下来的一番义正词严的陈说,却是集中抨击秦的贪而无信。我们不妨分几个层次来解读:首先是,一劈头即揭穿秦的“空言求璧”,特别申明“不予秦璧”原是赵国君臣上下的一致立场,以示坚定。但紧接着却以“布衣之交尚不不相欺”作为最高原则,在坚定不予秦璧的情况下,仍遣使奉璧入秦,表明赵的十分诚意,其关键词是“大国”!说出这“大国”二字,是何等的份量!那么,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也就可以读出它的弦外之音:“以一璧之故仵强赵之好,不可”。等于告诉对方:必须平等对话!其次,本着这“况大国乎”的原则,再以赵王斋戒,使臣奉璧,拜书于廷,以加重事实说明,进一步申明彼此都应恪守国际关系准则,表示赵之“修敬”,乃主动出于严守“大国之威”,而不是由于被动接受,委曲求全。最后,再回过来,直说这一番强硬陈辞,并非打肿脸充胖子,乃是看出刚才秦廷上之丑陋无礼的表演,实在太露骨,彻底暴露了“以城易璧”根本是毫无诚意,并示以自己“与璧俱碎”的誓死决心,令对方无言以对,无计可施。短短的一段话,理直气壮,逻辑谨严,掷地有声。从接下来秦王之“辞谢”“固请”可以看出,当初自以为和氏璧已是唾手可得之四顾踌躇的气焰,已经让蔺相如这一番话给完全扑灭了。【例13】解读的关键语举隅1、《烛之武退秦师》:“郑既之亡矣”一句的要害在哪里呢?在于使郑一开始就从三国关系中抽身出来,让三方变为两极,关系转移了,矛盾性质也转化了,从而使自己占据了主动。烛之武之所以能瓦解秦晋结盟,正是善于分析矛盾和利用矛盾。

2、《荷塘月色》:与其说这是景物自身的变化,则不如说是作者情绪的流动,投射到了景物身上,即所谓融情于景,使物皆著我之颜色,是一种“境由心造”的审美经验,无论是月光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上的月光,其主要特色都只是一个柔美和宁静,这恰与作者此时虚静独处的心境相和谐,在一片空灵中,与苍茫的月色调和出依稀如梦的意境,最能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暂得于己的恬适心情。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对每天前来参观的每一个人来说,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历史陈迹,而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是刚刚发生的新闻!说是“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这里每一天都在重现历史,都在播放新闻。因为法西斯的灭绝人性的暴行刻骨难忘,是教育和警醒世世代代人们的永远鲜活的教材。那么,奥斯维辛今天虽然没有什么新闻,可每天来到这里的人们,在他们的眼里心上,却留驻了血淋淋的灾难镜头。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斯维辛不是没有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