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石油知识石油是由各种不同分子量的烃类组成。首先经过蒸馏,把不同的相对分子重量的碳氢化合物按轻重分离出来,依次得到石油气—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重馏分和残渣油。二.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火灾:燃烧失去控制)(一)燃烧学说:--
链式反应理论(二)燃烧与爆炸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与助燃物(或氧化剂)发生的伴有放热和发光的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点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方可产生。
(1)可燃物(2)助燃物(3)点火源3.燃烧三要素4.常见的火源种类常见的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有以下8种:(1)明火
(2)高热物及高温表面(3)电火花
(4)静电、雷电(5)摩擦与撞击(6)易燃物自行发热(7)绝热压缩
(8)化学反应热及光线和射线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可燃气体最易燃烧,燃烧所需热量只用于本身氧化分解,所以将可燃气体加热到其燃点即可燃烧。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扩散燃烧当可燃气体流入大气中时,在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的燃烧叫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动力燃烧)当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预先混合成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混合气体,然后遇到点火源而产生的燃烧叫预混燃烧(动力燃烧)。可燃液体的燃烧过程及形式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首先蒸发,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所以叫蒸发燃烧。对于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其受热后分解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这种燃烧形式称为分解燃烧。可燃固体的燃烧过程及形式5.燃烧的类型根据可燃物状态的不同,燃烧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三种形式。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根据燃烧不同:闪燃、着火、自燃.1)闪燃与闪点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樟脑、硫磺、石蜡、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闪点是指可燃性液体产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2)着火与着火点着火是指:可燃物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可燃物质开始着火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又称着火点。3)自燃与自燃点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点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的自然燃烧现象,叫做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7.爆炸的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现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3)发出声响。(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到破坏。8.爆炸的分类爆炸的分类:按爆炸能量的来源分类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二类。化学爆炸按参加物质的反应类型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和爆炸性混合物爆炸。化学性爆炸按爆炸传播速度分为:爆燃和爆轰。根据爆炸物的物理状态分为:凝聚相爆炸和气相爆炸。我们通常所说的爆炸,一般是指化学爆炸。9.爆炸极限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10.燃烧和爆炸的关系燃烧的主要特征是发光和发热,与压力无特别关系。爆炸的主要特征是压力的急剧上升和爆炸波的产生。燃烧和化学爆炸本质上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二者反应速度、放热速率和火焰传播速度都不同,前者比后者慢得多。燃烧和爆炸关系十分密切,有时难以将它们完全分开。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可以引起爆炸,爆炸也可以引起燃烧。事实上,在很多火灾爆炸事故案例中,火灾和爆炸是同时存在的。11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1)火灾发生后,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2)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发声、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其破坏作用的大小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3)爆炸的破坏形式:1震荡作用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3碎片冲击4造成火灾5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三)火灾爆炸危险性评定:
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火灾爆炸危险的主要指标。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标志。燃点是评定固体物质火灾危险性主要标志。(四)爆炸及火灾危险环境分类第一类:气体,蒸汽爆炸危险环境。三个区:0区(0级危险区域)1区(1级危险区域)2区(2级危险区域)第二类: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二个区:10区(10级危险区域)11区(11级危险区域)第三类:火灾危险环境三个区:21区(21级危险区域)22区(22级危险区域)23区(23级危险区域)(六)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⑴主观因素:人的因素①作业人员大意;②制度不严;③管理不善;④违反操作规程。⑵客观原因:①设备维修保养不好,跑、冒、滴、漏②电器设备:过载、选型不当、绝缘老化,短路、线路碰壳;③金属撞击引起火花④动火作业不当;⑤静电和雷电放电;⑥意外火灾的蔓延。(七)石油火灾的特点:①突发性:油气比空气重,不易扩散,一旦着火,不易准备,短时间成灾;②高热辐射:油品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对相
邻设施有危害,对人有危害.三.防火防爆措施根据物质燃烧爆炸原理)(一)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原则是:(1)控制可燃物和助燃物的浓度、温度、压力及混触条件,避免物料处于燃爆的危险状态。(2)消除一切足以导致起火爆炸的点火源。(3)采取各种阻隔手段,阻止火灾爆炸事故灾害的扩大。1.控制可燃物的措施控制可燃物,就是使可燃物达不到燃爆所需要的数量、浓度,或者使可燃物难燃化或用不燃材料取而代之,从而消除发生燃爆的物质基础。2.控制助燃物的措施控制助燃物,就是使可燃性气体、液体、固体、粉体物料不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或者将它们隔离开来,即使有点火源作用,也因为没有助燃物参混而不致发生燃烧、爆炸。密闭设备系统惰性气体保护隔绝空气隔离储存
3.控制点火源的措施在大多数场合,可燃物和助燃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消除或控制点火源就成为防火防爆的关键。但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点火源常常是一种必要的热能源,故须科学地对待点火源,即要保证安全地利用有益于生产的点火源,又要设法消除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
4.阻止火势蔓延的措施阻火装置:安全液封、阻火器、回火防止器、防火阀、火星熄灭器。阻火设施:防火门、防火墙、防火带、防火卷帘、水封井、防火堤、防火分隔堤、事故存油罐、防火集流坑。5.限制爆炸波扩散的措施限制爆炸波扩散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在工艺设备上设置防爆泄压装置和建(构)筑物上设置泄压隔爆结构或设施来达到。防爆泄压装置,是指设置在工艺设备上或受压容器上,能够防止压力突然升高或爆炸冲击波对设备、容器的破坏的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阀、防爆片、防爆球阀、泄爆门、止回阀、呼吸阀消防知识1.我国消防灭火方针:预防为主,消防结合2.一个完整的火灾发展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酝酿期--此阶段呈没有火焰的阴燃;(2)发展期--火苗窜起,火场很快扩大;(3)猛烈期--易燃物全面着火,火场扩大蔓延;(4)衰灭期--灭火措施见效或易燃物烧尽,因而火势逐渐衰落,终至熄灭。3.火灾的分类国家标准中将火灾分为五类:(1)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痳、纸张等燃烧的火灾(2)B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3)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4)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5)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一)灭火原理与方法1.灭火原理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火源,缺一不可。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因缺少条件而终止。
2.基本的灭火方法
冷却法--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窒息法--减少空气中氧的浓度隔离法--隔离与着火物相近的可燃物质抑制法--消除燃烧过程中的游离基(二)常用灭火剂介绍灭火剂是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终止物质。灭火剂的种类很多,有水、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等。各类灭火剂适用范围
灭火器灭火器包括各类手提式和推车式可移动灭火器。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例如常见的1211灭火器)还有酸碱、清水灭火器等。常用灭火器性能使用防火防爆十大禁令1.严禁在库区内吸烟及携带火柴、打火机、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物品入库。2.严禁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