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练习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丰富答案:D2.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B.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C.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D.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解析:地理隔离在人类中也有广泛影响,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把地球上所有合适年龄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地理的因素是阻碍人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当然与别的动物不同,对人类来说,政治的、社会的隔离因素的影响,有时更为重要。答案:C3.下列有关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答案:B4.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C5.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的;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下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D6.环境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D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自然选择包括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的基础;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外来物种入侵可以改变原有的种间关系,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会阻碍生物进化。答案:D8.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底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蛾口器与兰花细长的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蛾的口器细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答案:C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答案:B10.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A.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B.牛蛙的卵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C.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解析:生殖隔离是指不能杂交(如选项A、C)或杂交后代不育,甚至杂交得不到后代(如选项B),而选项D是由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不能产生配子所致,而不是有配子不能受精,所以选项D不属于生殖隔离。答案:D11.下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判断d和b是否还为同一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种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答案:B12.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但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不能交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属于不同物种C.无法判断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所谓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由概念可知,同种生物之间不具有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B13.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由图1可知,种群1和种群2(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具有基因型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频率(2)是(3)aa自然选择(4)遗传14.下图展示了现代小麦的起源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假如该过程表示一种育种方法,这种方法称为。(2)杂交种F1(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种,原因是。(3)杂交种F2不育的原因是。(4)最后形成的小麦(填“是”或“不是”)一种新物种,它与一粒小麦杂交形成的后代的生殖能力怎样?,这说明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答案:(1)多倍体育种(2)不是F1在减数分裂时不能进行正常的联会(3)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4)是高度不育生殖隔离15.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外因是,进化的实质是。(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解析:(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甲、乙两岛环境条件的不同,并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销团队销售业绩分析工具实时数据追踪与评估
- 合规经营区域扩大承诺书3篇
- 哔哩哔哩外科护理学题库及答案
- 大师语录考试题及答案
- 童话中的勇敢冒险故事14篇范文
- 童话小屋的故事作文15篇
- 企业合同审查与签订指南手册
- 生产流程监控与效率分析工具
- 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培训课件
- 特种作业设备安全培训课件
- 瑞达利欧原则课件
-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单元测试卷(含部分解析)-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语文试卷
- 中医护理拔罐技术应用
- 地铁光电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矿山支护工培训课件
- 2025东莞市公安局长安分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护理课件
- DBJ50-T-200-2024 建筑桩基础技术标准
- 内分泌健康宣教
- 2025至2030中国电动汽车用电动机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