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知识(临汾)_第1页
旅游景点知识(临汾)_第2页
旅游景点知识(临汾)_第3页
旅游景点知识(临汾)_第4页
旅游景点知识(临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景点知识尧庙简介尧庙位于临汾市南4公里处,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重修增建,规模不断扩。相传临汾是尧的都城,后人为祭祀尧王的功绩,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尧庙等建筑。庙内现存五凤楼、广运殿、尧井亭及寝宫等。其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工艺不俗。由于老的广运寺已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来重新修建的。庙内还有10多座石碑,上面记载了尧王的丰功伟绩。文化地理

环境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召见众臣共商国是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内有十二米通顶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实为国内罕见。大殿龛内,有高达二米八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广运殿后是寝宫,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宫龛内塑有尧王和其夫人的像。据说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约一亩多大)、梳妆台等。庙内苍劲的古柏,植于晋代,高十数米,直径两米多,十分罕见。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树中间盛开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兴。公交公交车3路、11路、105路、106路、107路均可到达。开放时间:06:30—20:00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位置:

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地址: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临汾市南尧庙村电话:

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门——华门。谈到门,大家都很熟悉,国有国门,城有城门,院有院门,宅有宅门。对人类而言,门自古就有,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建筑的古老组成,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志很多都体现在门建筑上,比如中国北京的天安门、法国巴黎的凯旋门等。那么,临汾尧都为什么建有华门,又称天下第一门呢?

首先,华门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大家知道,山西南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发祥地,早在四千多年前先祖帝尧就建都临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格局,开创了中国上古社会的文明,被尊为文明始祖。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门就是由尧舜开启的,华门就是为纪念帝尧统一华夏,开启文明之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渊源而建设的。因此,华门也就是华夏文明之门。由于它代表和体现的是中国最久远的历史文化,堪称文化上的“天下第一门”。

其二,华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门建筑。华门景区总占地150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宽80米,高达50米,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门是举世闻名的法国凯旋门,高49.6米,是1806年拿破仑战胜奥俄联军凯旋归来历时30年而建造的。而华门三年建成,比凯旋门高0.4米,雄居世界第一,在建筑规模和高度上堪称“天下第一门”。人常说,不看凯旋门等于没去法国,那么在中国不登临华门也将是一大遗憾。

第三,华门是中国第一座门文化旅游景观。中国是文明古国,门文化渊源流长,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但门文化旅游却一直盛行在欧洲,如法国、意大利等都有著名的门建筑景观。中国的天安门虽然举世闻名,但它并非独立的门建筑景观,而是作为北京故宫的出入口和故宫景区的一个部分而体现的。华门的建成使门建筑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开辟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崭新领域,填补了门文化旅游的空白。由此可见,就旅游文化而言,华门又是中国旅游的“天下第一门”。

华门景区是尧都区自力更生、独立完成的大型文化工程。宿青平区长就是华门的总设计和创建者,从2002年动工,到2004年竣工,历时三年,无论设计、施工、还是资金投入都是依靠尧都自己的力量。可以说,华门的建成是尧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体现,也是尧都儿女为华夏文化所做的贡献。华门的建设博采世界门建筑精华,不仅外观气势雄伟,造型独创,而且功能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建筑、历史、文化、艺术、旅游、商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下面我们将通过十大景观使您感悟华夏文明的悠远深遂,体验登高望远的愉悦心境。

帝尧陵简介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陵周石山悬崖,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1984年中国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陵丘属人为形成,再根据尧陵附近发现陶片推测,4000余年前人类曾在此活动居住。这与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尧陵门临汾鼓楼平阳鼓楼,又名大中楼,位于临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依云逼日,为我国现在最高的鼓楼。

平阳鼓楼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铸250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历史上临汾鼓楼曾有过七次修建;现在的鼓楼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楼基座券砌门洞,十字相交,通连四条主街。门洞上方各嵌有依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原刻复制的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楼基东西两侧各建有门楼,东曰“远眺”,西曰“云梯”。入门楼,沿级再登,拾级而上至中楼台坪及中、上楼层,近观远眺,别有风光。大中楼门厅匾额题词为明清两代所传,由徐向前元帅、著名书法(画)家启功、李锋、董寿平、段云、舒同、赵朴初诸先生书写,名人名作荟萃,胡为鼓楼增辉。铁佛寺平阳大云寺俗称临汾铁佛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大雄宝殿、金顶琉璃宝塔、藏经楼及配殿、厢房等,多为清康熙五四年(公元1716年)重修。

六级金顶琉璃宝塔系大云寺建筑之精粹,方形实心,高约30米。宝塔一至五层为正方形,六级为平面八角形,顶端塔刹为鎏金宝珠,祥光熠熠。各层均建有仿木结构之塔檐,正檐顶端悬以铁马铃铎,徐风吹拂,叮当谐鸣。宝塔二层以上镶有58幅佛教浮雕琉璃图案,佛像造型,千姿百态。

宝塔底层供有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高约6米,周长约16米,丰面隆准,凤目阔唇,双耳垂肩,庄重慈祥。佛头中空,相传是藏放经书及镇寺宝物之所在。

据专家言,佛头以数万公斤生铁一次浇铸而成,如此精湛技艺,令为叹为观止。黄河壶口瀑布壶口之春壶口之夏壶口之秋壶口之冬由山西省吉县城西行23公里,即可看到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的黄河奇观———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千百年来,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流连忘返。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的“龙槽”,倾注如壶口,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千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夏秋之季,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壶口瀑布不仅有“水中冒烟”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由于四季气候和水量的差异,壶口景色也时有所变。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农历3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门票价格:91元/人

景区联系电话河之水天上来

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黄河在这里巨龙般的姿态奔腾、咆哮着黄河奇观壶口瀑布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壮观的一段,也是国内外罕见的瀑布奇观。黄河在咆哮

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激起水雾烟云。最佳旅游时间壶口瀑布最佳旅游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是每年春季的4-5月份,此时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融化,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被称为“三月桃花汛”。第二是每年秋季的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伴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这两个时期也是壶口瀑布最佳旅游季节,到了春秋两季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非常壮观。安全注意事项1、瀑布两边的河岸全是较为平整的大岩石,表面覆盖着一层黄土,瀑布没有围栏,所以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站得太靠近。2、路途较远,最好带些食品,路上食用。3、多带御寒的衣服,站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壮观,瀑布飞流而下不仅给你带来豪气冲天的感慨,也会带来冰凉的雨雾和秋风,所以保暖很重要。4、集邮的朋友如果想盖“壶口”邮戳,可以到一家叫“壶口风味饭店”的小饭馆找冯国平,他父亲就是壶口邮电所的邮政员,他也在邮局帮做临时工。电话当地邮编042203。开放时间:8:00-19:00。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位置:

位于山西吉县的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地址: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城西45公里电话:

仙洞沟简介位于临汾城西35千米处的姑射山中,方圆40平方千米。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这里山势险峻,危崖高耸,洞穴密布,苍松翠柏围裹,林木葱郁。尤以沟壑纵横,地貌奇待;堪称晋西南第一大峡谷。在幽雅的环境中,南北两处仙洞相呼应,两洞中间横卧一条深达50米的壕沟,也即峡谷,沟南称为南仙洞,沟北称为北仙洞,两洞间深沟隔断,无法逾越。

姑射山,自古闻名,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曾有记载,说尧为广招天下贤士,来到藐姑射山拜见了四大贤人。传说中尧的夫人鹿仙女在这里

与尧相逢并成为夫妻。战国时的庄子也曾记载了尧访四贤,同时,在《逍遥游》中记载:"藐姑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平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姑射山共有五个景区,50多个景点。这五个景区是:睡仙女峰、北仙洞、云雾寺、南仙洞、龙须瀑。龙子祠泉龙子祠泉在山西临汾市西南18公里姑射山麓。群泉争涌,如蜂房蚁穴,四周渠道纵横,密如蛛网,流量6.25立方米,分12道官河,灌溉襄陵、临汾两县汾西地带。分南池、北池、东池三个泉组。是汾西灌区和临汾市工业及城市生活的重要水源。祠创建于唐,坐北向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时又予补葺,现存山门、过殿、水母殿、康泽王殿等为清重修。祠内碑碣甚多,对研究当地的水利开发和祠宇沿革有一定价值。祠前有清音亭,亭侧有云津桥。小西天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于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创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耸立山顶。游人越紫川田园,过昕水河桥,经“天池”之岸,跨“通天仙桥”,踏240余级石阶,穿10米“洞天”,便“道入西天”天门,来到天堂般的所谓西方圣境了。

这座寺院,分上下两院,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

下院是寺庙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远眺,田园如画,令人神往。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经,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

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粱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飘渺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温柔高洁,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迭迭,云雾缭绕,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

这组明代悬塑艺术的珍品,是研究泥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许多游人慕名而来,莅临“西天”,流连忘返。

小西天楹联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广胜寺飞虹塔简介飞虹塔,矗立在山西洪洞县东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巅。广胜寺,始建于公元147年;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修,始改现名。广胜寺分上、下二寺,相距里许,共有殿堂11座。现存建筑为元、明两代兴修重建。整个佛寺,以琉璃宝塔最为著称.上寺的琉璃宝塔为飞虹塔,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该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的。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京师大慧和尚又于飞虹塔的底层加建了一圈回廊,遂成今日之规模。广胜寺简介广胜寺在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霍泉发源地,寺区古柏苍翠,源流清澈,山青水秀。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坏,随后重建。明、清补葺,始成现状。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共三处。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形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是一组富于变化的寺庙建筑群。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仅一墙之隔,庙内主殿奉明应王,其中元代戏剧壁画国内外享有盛名。庙前源头,碧波荡漾,景色幽美。洪洞大槐树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简介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广济寺旁边,相传是汉代所植。大槐树和我国古代的移民政策有关,在元朝时期,黄淮地区战乱不绝,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人丁锐减,而位于中原腹地的山西洪洞却得以幸免,反而成为当时的人口聚集之地。到了明朝,政府决定从这里抽取人丁,充实周边各地,于是在广济寺旁设局发资,移民纷纷折下大槐树的叶子以作留念。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大槐树简介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门票80元/人开放时间:春夏季:6:30-20:00秋冬季:7:30-18:00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位置:

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地址: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电话:

丁村遗址简介丁村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旧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发曹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