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_第1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_第2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_第3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_第4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虽有嘉肴课内部分文学常识《〈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学圣编纂的。内容结构层次句号层意1①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2②③④层层推进,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3⑤⑥通过引证,佐证中心论点。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通假字《兑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疲乏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目的,意义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相当于古汉语中的“教”然后能自反也古义:(反省,反思);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一词多义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②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或而・・学①学学半(同“敩”,教导)②学学半(学习)・ ・解释词语虽有嘉肴(虽然)(好,美)(用鱼、肉做的菜)・ ・・弗食(不)(吃)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TOC\o"1-5"\h\z④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⑤不知其善也(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这样以后)・・ ・・教然后知困(困惑)⑧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反:反省,反思)・ ・・⑨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⑩故曰(所以)・・ ・⑪教学相长也(增长) ⑫《兑命》曰(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⑬学学半(同“敩”,教导)(学习)⑭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大概)・・ ・翻译语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默写语句用美味来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⑶―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知不足”和“知困”的作用分别是:(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简答问题点明中心的语句:教学相长也。读懂全文,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教别人的同时,也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在学习中,当同学遇到问题的时

候,要学会去教他,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课外部分(一)师旷论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③已暮④矣!”师旷曰:“何⑤不炳烛⑥乎?”平公曰:“安⑦有为人臣而戏⑧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⑨昧行⑩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恐:恐怕,担心。④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⑤何:为什么。⑥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⑦安:怎么。⑧戏:作弄,戏弄。⑨孰与:相当于“……与……相比,哪个更……”。⑩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照明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⑵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怎么).⑷善哉(⑵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怎么).⑷善哉(好).⑶臣闻之(听说)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初生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学者有四失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莎失则[助词,相当于“之”]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④,或失则止⑤,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⑥。知其心,然后能救⑦其失也。教也者,长⑧善⑨而⑩救其失者⑪也。【注释】①失:过失,过错。②或:有的。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易:简单。⑤止:停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⑦救:纠正。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⑨善:长处。⑩而:连词,表而且。⑪者:的人。【译文】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们在学习时,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纠正他们的过失。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⑴或失则多(有的人) ⑵或失则寡(少)TOC\o"1-5"\h\z・ ・⑶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发扬)下列“而”的用法属于顺承关系的一项是(D)思而不学则殆 B.俄而雪骤・ ・C.人不知而不不愠 D.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⑵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本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上扬长避短。(三)问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释】①[奚]怎么。【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7岳阳市)('18恩施州)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好,美好)(味美)・・⑶然后能自反也(反省).⑸故曰:教学相长也(⑶然后能自反也(反省).⑸故曰:教学相长也(促进)⑺非问无以广识(增加)⑼舍问,其奚决焉(放弃,舍弃)⑷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自己)・・⑹君子之学必好问(喜欢,喜爱)⑻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有时)朗读停顿。⑴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17岳阳市)教然后知困 教/然后知困君子学必好问 君子学/必好问⑵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18恩施州)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8恩施州)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⑵学学半。('17岳阳市)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⑶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17岳阳市)('18恩施州)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18恩施州)【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17岳阳市)选文【甲】和【乙】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学与问—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实践出真知。【乙】文: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18恩施州)⑴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⑵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四)孔子学琴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己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己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己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

盖云《文王操》⑤也。”(选自《史记》有删改)(’17孝感市)【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丘未得其为人也(代词)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学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丘未得其为人也(代词)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学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丘得其为人,黑而长(表并列).弗学,不知其善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弗食,不知其旨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⑵丘己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补:4.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无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五)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恰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17六盘水市)【注释】①中(zhb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W(rou):通“煤”,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上不犯错误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勉励(所以(勉励(所以)往,去・・因此)⑶学不可以已(停止因此)・・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辍耕之垄上(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虽有槁暴(即使)辍耕之垄上(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虽有槁暴(即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表并列)到)不知其善也(知道)虽有嘉肴学而不思则罔(连,表转折)翻译下列句子。(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教学相长(也)—;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己”,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虽有嘉肴》让我明白,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学习中,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请教老师、同学,同学有疑难问题,也经常来请教我,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劝学》让我明白,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有时,我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时,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不需要再学习了”的想法,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六) 任末好学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18齐齐哈尔)【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译文】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⑴不知其旨也(味美) ⑵负笈不远险阻(背)・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⑵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B)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七) 与友人书【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人们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⑵不如丘之好学也不如/丘之好学也2.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虽有嘉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则是面墙之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虽有子羔、原宪之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处)⑵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⑶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大概) ⑷今人可不勉乎(勤勉,努力)・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⑴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⑵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甲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不同?学习甲文:教和学互相促进,教是学的一半;乙文:做学问不进步就会退步(或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出门学习)(八)【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展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19福建省)【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师川外甥:别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春风和煦,暖意融融,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够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应当用功十年,修养心性,研讨学问。”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那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用功。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扫干净,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我外甥天资聪颖,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故此详细地说了这些。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⑴不知其旨也(味美) ⑵然后能自反也(反思,反省)⑶诚能如是(这,这样)⑷令心意不驰走(跑)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⑵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大道之行也课内部分内容结构层次层意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全文的总括。中心思想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通假字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进用).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归还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义:(两个词,分别指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今义:一个词,孤单、独自一人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货);今义:货物或商品词类活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意动用,(以…为亲;以…为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一词多义独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②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只)

闭①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闭①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为①天下为公(是)故①是故谋闭而不兴(因为)谓①是谓大同(叫作,称为)归①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②故外户而不闭(指用门闩插门).②不必为己(为了)②故外户而不闭(所以)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②云归而岩穴瞑(聚拢,归集)解释词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大道之行也(取独).选贤与能(指品德高尚)(同“举”,推举,进用)(指才干出众)・・・讲信修睦(培养)④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所以)(以…为亲)(父母)TOC\o"1-5"\h\z・ ・ ・ ・不独子其子(单,只)(以…为子)(子女)・・ ・使老有所终(生命完结,死)⑦壮有所用(奉献,效劳)・ ・幼有所长(抚养,长大).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TOC\o"1-5"\h\z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守)(女子出嫁)・ ・⑪货恶其弃于地也(财货)(憎恨,讨厌)・・⑫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所以)(闭塞)(兴起,产生)・・ ・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兴起)・ ・⑭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用门闩插上)・・ ・⑮是谓大同(这)(叫作,称为)・・C)('15贵港市)C)('15贵港市)B.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

.D.异人奇之.吾妻之美我者.C.将军身披坚执锐(形作名).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13宁波市)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介,在).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D.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D.所恶有甚于死者.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翻译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因此人们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有分,女有归。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1)所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默写语句1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⑹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体现“大同”社会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⑵男有分,女有归。①体现“大同”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②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共同劳动看作分享快乐的句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2)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默写语句2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壮年人为社会奉献效劳;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老人与孩子受到社会的关爱。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⑵男有分,女有归。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成语积累鳏寡孤独夜不闭户简答问题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甲】文画线句子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语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补《桃花源记》相关语句: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⑴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⑵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⑴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一(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⑵路不拾遗。一一(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课外部分(一)张元饲弃犬【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15永州市)【译文】有一条狗被人抛弃了,惊惶不安地在田间小路(走着)张元看见了,立刻将小狗收养了。他的叔父很生气,(说):“要它干什么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回答说:“(小狗)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能不重视它的生命。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这是有败道义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张元)马上(把医生)请来医治,没过几天(叔父)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A.选贤与能(和,同)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TOC\o"1-5"\h\z・C.将欲更弃之(再次) D.叔父感其言,遂许焉(被…感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B)是故谋闭而不兴(表承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