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经济思想_第1页
创新型经济思想_第2页
创新型经济思想_第3页
创新型经济思想_第4页
创新型经济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型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战略

——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体会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授李含琳2007年10月主要内容一、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二、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大思路调整三、确立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思路四、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目标六、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对策选择更科学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29年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6年,我国的GDP超过20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居世界第三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二)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以此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积极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三)经济社会发展结果全国经济总量有了快速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3年到2006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10.4%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9%,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较快、运行较稳、效益较好的时期之一。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企业效益、财政收入继续改善。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2006年达29%,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2002年的20.8%提高到2006年的29%。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759.5元,扣除价格因素,四年来年均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年均增长6.2%。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局面。甘肃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介绍和评价二、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大思路调整

(一)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进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和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思想和均衡战略明确经济发展为人民的根本目标(二)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三次重大的转变第一次重大转变:从计划到市场。改革开放前,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原则定义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后,突破了计划经济,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由原来的独霸天下,变为“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总原则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最为重大的意义。第二次重大转变:从手段到目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即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等,也包括较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原则,如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理论。它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实质意义。第三次重大转变:从经济到全面。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主要是追求温饱和富裕。随着温饱、富裕解决之后,人们必然会追求超出物质生活的更多、更高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三)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发展理念的大变化。发展理念变化的根本是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新理念。胡锦涛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并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说明了经济民主化。发展思路的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发展观念的大改变。包括:一是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四)宏观经济发展配套政策的大调整十七大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经济工作方针和政策,这些方针和政策将引发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移,这些转移主要包括:发展的工作重心从追求数量转移到追求质量;区域发展的重点从城市和沿海转移到内陆和乡村;社会工作重点从财富创造转移到财富的分配;由过去资源粗放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转移为低耗节能的、以自主开发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三、确立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思路

(一)对过去发展的总结29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始终是主旋律,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文革”的崩溃边缘发展到跃至世界第四,29年经济增速平均9.7%;告别了短缺经济,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对过去发展的反思现实情况。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不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耕地正在逼近18亿亩红线;缺水威胁着400多个城市,水污染问题也在步步紧逼。反思概念。在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背后,是我国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继续不计代价发展,就会使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三)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新思路发展思路转变。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经济全局的驾驭更加成熟,这说明,我国已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关键要在“好”字上狠下功夫。政绩观转变。“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观的转变、政绩观的转变,就是要让“快”服从“好”,坚持在“好”中求“快”。在许多地方GDP已经不再是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大家关心的是“发展的后劲”。发展模式转变。“好”字当头,带来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光依靠吃资源不行,要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回收率水利用率。发展指标转变。“好”统领“快”,许多地方衡量发展效果的指标有很大调整。现在经济指标少了,社会、环境指标多了;计划性指标少了,约束性指标多了。(四)近年来的发展效果证明节能减排初见成效。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首次由升转降,2007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8%。反哺“三农”不断加力。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2007年上半年,农民增收高达13.3%,创下了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自主创新稳步推进。高技术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2006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07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呈现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2007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免税100多亿元,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四、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其作用是稀释高低收入差距。目前我国高中收入者的基本标准。高收入全国大概有150万人,年收入在40万以上;中等收入者的基本标准是:家庭净资产达到15万元,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十七大讲,既要使大多数人成中等收入者,更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家庭财产结构。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大约在2%左右。测算来看,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财产性收入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些思想表明,我国今后的发展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三)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四)“四化”增加“信息化”变成“五化”“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科技进步和控制核心技术产权。国产化率概念的修正,要以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占有率作为主要定性指标。发展经济要先发展科技,这种全新的表述方式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学科界限,恰恰是发展思路的大创新。支持“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六)把解决收入差距作为战略重点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大以前的中国收入分配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从结构上看,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避免陷入“拉美陷阱”:指这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为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家这几年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防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大了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一部分收入过低的群众,国家已经建立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了调节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国政府加大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2006年全年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是2000年的3.7倍,达到6000多亿元。进一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需要“三靠”。第一靠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分好。第二靠改革,深化包括收入分配体制在内的诸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要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第三靠调节,就是要提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七)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成为中国扶贫新策略据统计,到2000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由1993年底的8000万降到了3000万左右,但在此后的连续六七年间,中国的贫困人口才减少了700百多万人。剩下的这两千万中,有些人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扶贫工作仍然非常艰巨。为此,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央提出,对这些绝对贫困人口,政府应当加强“救济式”扶贫的力度,提高低保水平,国家将拿出更多的钱来帮助这些人。实际上,在十六大之后,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在许多扶贫文件中强调,我国应该做到“贫困不传代”,在教育、培训、工作、医疗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年轻一代掌握技能,将来能够自力更生脱离贫困,有机会成为中等收入者。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目标

(一)要清醒看待中国未来五大挑战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十七大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放在首位。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2.不平衡问题考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提法,在综合国力财力增强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均存在着不平衡问题。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成为未来中国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按照2006年数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值是3.26:1.09:1;上海人均GDP达到75990元(7000美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800美元)。从城乡居民收入看,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近1.2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3600元。收入分配改革也迫切需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看,“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统计显示,全国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人均工资水平之比已经从2000年的2.63:1扩大到2005年的4.88:1。3.防范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金融越发展,越要加强监管。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否安全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而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等金融风险隐患还不少。4.影响群众利益的民生难题须破解。群众利益无小事。诸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均在十七大报告中有所提及。5.反腐败任重道远。腐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对中国来说也不例外。此前一份调查显示,很多百姓认为腐败问题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大案要案时有发生,极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案件影响恶劣。(二)预测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中共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使用这种提法。5年前的十六大报告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当时,没有使用“人均”一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会进入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专家们还认为,中国为达到目标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即使达到了人均GDP3000多美元,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目前我国重大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导向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战略中部经济崛起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六、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对策选择更科学

(一)经济发展模式1.发展模式类型。发展与代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代价的角度我们可将发展模式分为三种:无代价的、高代价的和低代价的模式。2.什么是低代价发展模式。就是把低代价发展“模式化”、“体制化”,在发展演进的特定时期,人们自觉选择低代价发展的方式、途径、原则和结果。低代价发展是付出的发展成本和所导致的消极后果最小或最少,而发展收益最大或最显著。低代价发展理念要求人们从代价的角度认识发展,从调控代价的角度实现发展,从而改变以往为发展而发展的片面做法。3.什么是高代价发展模式。是指代价的付出大于或等于社会之进步,从而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高代价的发展模式包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具有极端功利性质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在发展理念上奉行物本论在发展目的上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在发展过程上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数量4.低代价发展的优势。对此我们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去把握。量的角度表达的是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之间良性的逆向变化的数量关系,是一种“得大于失”的角度,反映的是发展代价最小化、发展效益最大化。质的角度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代价的角度,二是发展的角度。所谓代价的角度,是指通过代价的最小化付出,依然实现社会或社会某一领域、方面的显著进步。所谓发展的角度,是指通过代价的最小化付出所实现的“发展”,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发展。5.要注重后发优势开发问题。一是什么是后发优势;二是后发优势的战略;三是后发优势的成本;四是应该注意的策略问题。(二)基本融资对策胡锦涛在报告中,针对资本市场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所谓“优化资本市场的结构”包括四部分内容。要完善市场层次结构,以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为目标,完善中小企业板块,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功能,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要丰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要调整上市公司结构,积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发展前景好,与国民经济关联度高,业绩稳定、治理结构完善的蓝筹企业上市筹资;要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建立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与过去一直倡导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同,报告首次提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其意义在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应人为地扩容提速,盲目扩张,而是要改变影响直接融资的因素,以创新的方式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各种措施中,建立以创业板市场为主导,覆盖风险投资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