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地理寒假巩固练习9: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_第1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寒假巩固练习9: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_第2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寒假巩固练习9: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_第3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寒假巩固练习9: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_第4页
高一上学期地理寒假巩固练习9: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习9: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知识梳理】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2.分布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于沿河、沿海的地势低洼地区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3.影响影响说明危害巨大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易发疫情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4.成因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和地形等,它们是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如降水的季节分配、河流的水系特征、流域的地形特征等自然因素,是洪涝灾害发生的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建堤坝、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如表所示: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流域状况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水位急涨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多少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曲直弯曲河谷坡度纵向坡度小入海口宽窄狭窄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围湖造田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5.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6.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方法(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原因影响因素来水量大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量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排水不畅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调洪蓄洪能力差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洪水治理问题: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2.分布在世界的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在我国的分布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3.危害影响种植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诱发其他灾害极易引起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4.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三、台风灾害1.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结构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4.危害5.益处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和酷暑四、寒潮灾害1.概念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2.寒潮的源地、分布及危害源地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标准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发生季节深秋到初春的冬半年。春初、秋末最盛影响地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天气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危害①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其以春季和秋季危害最大。②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③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3.我国的寒潮灾害时间分配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春季高峰期:3~4月;秋季高峰期:10~11月源地源地形成北方大陆、冰雪洋面的极地冷气团,气温很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高密度冷气团,发展成为冷高压后,在西北气流引导下大举南侵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地区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影响差异山体北侧山体北侧阻挡南下冬季风,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山体阻挡南下冷空气,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影响范围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地区寒潮灾害影响农业低温、大风对北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地区差异北方地区因秋末寒潮带来的初霜使晚秋作物遭受冻害,牧区因寒潮霜冻使牧草和牲畜受灾寒潮天气北方天气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南方天气降温、冻害、雨雪影响范围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4.寒潮利弊分析地质灾害一、地震1.地震的概念地壳中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2.地震的量度指标(1)震级: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3.地震构造示意图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地震波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4.地震的危害5.地震的分布3.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多发的原因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危害滑坡泥石流定义山地斜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1)地形陡峻(2)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危害会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滑坡泥石流不同点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地沟谷中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较大较小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的参与必须有水的参与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3.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滑坡、泥石流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

【典例练习】冰雹是对流云中产生的球状或不规则冰块形式的降水,0℃层高度影响着冰雹的生成。青海省是我国冰雹灾害频发地区之一,但进入21世纪后,青海降雹次数显著减少。下图为青海省冰雹频发月份0℃层高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1.青海冰雹天气多发生在()A.1—2月 B.3—4月 C.5—9月 D.10—12月2.推测青海冰雹频发区位于()A.环湖区 B.东部农业区 C.柴达木盆地 D.青南牧区3.推测进入21世纪后,青海降雹次数减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气候变暖 B.光照增强 C.冰川消融 D.植被减少【巩固练习】雷暴一般是积雨云强烈发展的结果,常伴随着雷鸣、闪电、雨幡和巨大的云层。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会产生各种自然突害及次生灾害。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我国雷暴分为四大地区(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雷暴的形成条件主要有()①稳定的大气层结构②充沛的水汽③气流抬升触发机制④清洁的空气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我国西南地区雷暴天气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是()A.地震 B.洪水 C.台风 D.寒潮2022年8月18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突发山洪,造成2个乡镇6个村1517户6245人受灾,其中17人死亡,17人失联(截至19日)。经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现场查看综合分析此次灾害有三方面成因:一是近期连续降雨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或接近饱和;二是此次降雨时间短、强度大;三是17日晚强降雨导致河道流量突增至每秒100立方米左右,引发山洪灾害。下图是当时的水位状况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关于此次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属于雨涝灾害②属于洪水灾害③与天气和地形因素有关④利用遥感等技术避免其发生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4.据记者了解,此次山洪还诱发的多起次生灾害为()A.泥石流 B.冻害 C.雷暴 D.暴雨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袭击时会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读我国1951—2022年期间每月寒潮发生次数累计图。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冬季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6.我国下列地区,寒潮最难以影响到的是()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海南岛7.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C.地震、干旱、洪涝、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2010年10月~2011年2月我国华北大部分及江淮北部等地区遭遇旱情。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9.导致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A.冬季风势力强,旱区长期受冷气团控制 B.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位置持续偏北C.亚洲高压势力强,沙尘暴频繁影响我国 D.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暖冬,蒸发量增大2021年某月,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提示:当前地质灾害防控形势较为严峻,请广大市民进入山区前务必关注灾害预警信息、景区关闭信息,强降雨天气期间不要到山区游玩或露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该提示最有可能发布于()A.2月 B.5月 C.8月 D.11月11.游客进入山区若遇强降雨,易遭遇的地质灾害及原因有()①地震,因地壳变得活跃 ②滑坡,因土壤水饱和③泥石流,因水流量猛增 ④山洪,因地势陡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读某地等震线图,读图完成问题。12.若甲地为震中()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13.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A.B.C.D.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庄发展滞后。为实现彻底脱贫,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4.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15.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A.甲 B.乙 C.丙 D.丁16.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它在我国数量多的原因是_______。(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的重要原因。(4)当今世界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典例练习】【答案】C2.D3.A【解析】1.青海省海拔高,5-9月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大气不稳定,对流活动强烈,易出现冰雹天气,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层高度较低地区冷暖空气对流活动剧烈,上升气流降温快,利于冰雹生成,且发生频率高,图中青南牧区0℃层高度整体较低,D正确,相比青南牧区,环湖区、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0℃层高度偏高,A、B、C错误。故选D。3.气候变暖,近地面气温升高,中低层大气温度也在升高,从而引起0℃层高度升高,不利于冰雹的生成,故选A,和光照、冰川和植被关系不大,B、C、D错。故选A。【巩固练习】【答案】BB【解析】1.雷暴是积雨云发展的结果,云是由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使水汽冷却凝结而成的,清洁的空气不利于云的形成,②正确、④错误,CD错误;气流抬升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有利于水汽冷凝,稳定的大气结构不利于云的形成,③正确、①错误,B正确、A错误;故选B。2.雷暴往往伴随着强对流天气,多大风和短时强降水,我国西南多山,易引发洪水等气象灾害,B正确;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气旋,C错误;地震是地质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A错误;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D错误。故选B。【答案】3.B4.A【解析】3.雨涝是指降雨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而此次灾害是强降水导致河水流量突增引起的山洪,属于洪水灾害,①错误,②正确;这次灾害既与强降水有关,也与山区的地形有关,特别是山谷的集水作用,③正确;遥感等技术可对降水进行监测,及时发出灾害预警,降低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但不能避免灾害发生,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4.山区的强降水很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A正确;山洪与冻害、雷暴无关,B、C错误;暴雨是导致山洪爆发的原因,不是山洪诱发的灾害,D错误。故选A。【答案】B6.C【解析】5.从1951~2022年期间每月寒潮发生次数累计图可以判断,寒潮最少的季节是丁,为夏季,D错误。乙季节寒潮发生较多,且每月次数较均衡,因此应是寒潮源地较稳定的冬季,B正确。甲和丙各月寒潮发生次数差异较大,应是过渡季节,即春、秋季,A、C错误。故选B。6.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受寒潮影响小,原因是海拔高;我国四川盆地受寒潮影响小,原因是秦岭山地的阻挡;我国南部沿海、海南岛、云南南部受寒潮影响小,原因是纬度低,距离寒潮源地远;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青藏高原海拔高,阻挡冷空气的爬升,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同山脉平行的构造谷地。在这段谷地内,垂直高度变化大,在背风、向阳缓坡的低海拔马蹄形谷地,谷地地形具有保温作用,是西藏最为温暖湿润的地区,为种植亚热带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气候资源,综上所述,雅鲁藏布江谷底最难受到寒潮的影响,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7.B【解析】7.根据所学知识,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历时较短,破坏程度大,图中①历时最短,只有几秒,可知为地震。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出的现象,一般历时几个小时,对应图中的②。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历时变化较大,可为几个小时,也可达十几天之久,对应图中的③。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持续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对应图中的④。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答案】DA【解析】8.读图可知,特旱区分布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这四个地区是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D正确,故选D。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旱灾出现在冬季,与夏季风关系不大,B错误;冬季风势力强大,干旱区长时期受冷高压控制,南方的暖湿气流很难越过长江形成降水,A正确;沙尘暴频繁影响我国,是气象干旱的一个表现,不是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C错误;蒸发量增大,水汽含量增多,会导致降水较多,D错误;故选A。【答案】C11.B【解析】10.根据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的提示信息,强降雨天气期间不要到山区游玩或露营,可知北京地区此时有强降雨天气,由于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可以推断此时可能是7、8月。A、B、D错误,C正确,故选C。11.地震由于地壳变得活跃后产生的地面震动的现象,属于地质灾害,但不是由强降雨引发的。①错误。山区当遇强降雨时,会因雨水强烈下渗,造成土壤中的水饱和,并在地下形成滑动面,从而引发滑坡。②正确。在山区河谷地区,由于强降雨,会导致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侵蚀和搬运能力大量增强,会携带大量泥沙、石块、枯枝落叶冲出沟谷,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③正确。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是气象灾害,不属于地质灾害。④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答案】12.D13.D【解析】12.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震级应该一致,A错误。地表破坏程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不能断定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B错误。①处距离震中更近,比②先感受到地震,C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甲最靠近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