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方法_第1页
个案工作方法_第2页
个案工作方法_第3页
个案工作方法_第4页
个案工作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案工作方法》第一讲学习目标:1、掌握个案工作的定义;2、掌握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3、掌握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一、个案工作的定义社会个案工作,意思是把单个个人或者家庭作为服务对象,对其开展的各种专业的帮助活动。要了解个案工作的本质,就需要回答“有效的个案工作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本质特征?”一、什么是个案工作(一)个案工作的要素不同的个案工作专家和学者对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其中有一些受到普遍的认同:(1)最早对个案工作进行清晰界定的是美国社会工作专家玛丽•里士满,她在1922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中对个案工作进行了概括:“个案工作包括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为着力点,通过对个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作有效的调整,以促进其人格的成长。”(2)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认为“个案工作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尤其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挠或无法与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圆满适应的个体或家庭。个案工作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与人或人与环境的适应遭遇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恢复、加强或改造其社会功能。”(3)台湾社会工作学者廖荣利认为:“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待助的个人或家庭为入手的一种助人方法,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或其家庭处理困难和问题,预防原有的困难和问题的再发生,以及协助个人及其家庭的潜能的发展,以促进个人、家庭、团体和社会的福利。”(4)《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以个别化方法,对感受困难、生活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案主)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服务对象、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服务目标。(二)个案工作的含义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促进其正常生活的过程。二、个案工作的本质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这里的社会功能指的是社会赋予个人或家庭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应发挥的作用。(一)社会功能的恢复当服务对象寻求帮助时,通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法自己解决,无法完全承担社会所要求的责任。因此,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的能力,提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水平、恢复社会所要求的功能,是个案工作的首要任务。(1)社会功能的恢复包括个人或者家庭具备基本处理困境的能力。(2)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3)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够相互促进。个案工作的焦点使个人或者家庭具有处理困境的基本能力,并能够与社会环境的改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善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水平。(二)社会功能的增强恢复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只是个案工作的一部分,个案工作同时还关注发挥个人或者家庭的潜在能力以及运用个人或者家庭周围环境的资源。(1)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了对个人或者家庭自身拥有的能力的关注。(2)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3)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了个人或者家庭困境解决能力和问题预防能力的同时提高。二、个案工作专业关系(一)案主需求及工作者对策1、案主需求将案主视为独特的人;关怀了解案主;每个人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人;使案主获得帮助,并使案主自己解决问题;不对案主有道德上的批判;案主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对案主的所有要保密。2、工作者对策个别化原则;理解关怀的原则;接纳原则;案主自我决定、自我选择的原则;非批判的原则;保密原则;承认原则。(二)专业关系的性质和基本要素1、专业关系的定义:专业人员与案主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的动态交互反应关系,工作员通过此种交互作用,以协助案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改善和增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本身对案主的情绪与心理具有治疗作用。2、专业关系的性质:形成目的明确;职务关系,而非私人关系;关系具有时间性;非互惠的;是一种专业性服务;以工作员为主体;专业关系是手段不是目的。3、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关心他人;承诺与责任;接纳与期望;同感(尝试进入案主的内在心理世界,用案主的眼光来看问题);真诚和一致性;权威和权力;目的。三、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一)会谈1、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2、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3、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二)建立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合作关系技巧:感同身受,建立案主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营造气氛,积极主动(友善)。(三)收集资料: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料(四)方案策划:目标清晰而且现实;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策略合理(五)评估1、正确运用评估类型;2、合理选择评估的方法;3、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4、坦诚保密。学习目标:1、掌握个案工作的程序;2、掌握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3、掌握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四、个案工作的程序(一)接案和转介接案:1、了解救助对象的救助愿望。了解并简要评估其求助需要。2、促使有需要的救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赞赏语言。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解释本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鼓励其积极配合。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建立口头或书面的契约关系,让服务对象成为服务机构的案主。转介:对于那些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无法给予即使必要的帮助的服务对象,进行转介。转介需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理由,通常只有两种情况需要转介:1、问题超出本机构服务范围。2、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服务区域之外。(二)收集资料1、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资料(1)个人资料(2)环境资料2、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1)服务对象的问题(2)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3)服务对象曾经作出的努力(三)制定计划1、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包括案主的基本情况,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工作计划的目标,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主要方法,服务开展的期限,联系方式。2、一个完备的计划要求社会工作者明确五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服务机构的具体服务;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资源。(四)签订协议基本内容:五个方面(五)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使能者,治疗者,教育者,倡导者,联系人。六、结案“五”:出现五种情况之一可以结案;“四”:社会工作者在结案时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三”:可以采取三种常用形式。七、评估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二是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服务介入工作的资源投入情况。评估方法:服务对象评估,同行评估,服务机构评估。综合评估。八、追踪(跟进):三方面任务,即巩固进步,增强社会支持,持续评估工作效果。五、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1、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1)危机的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和身心平衡状态。(3)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基他人的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二,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击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第一,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对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第二,迅整作出危险性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第三,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结绪,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第四,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制度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介入计划。☆此部分的知识重点:1、危机的定义、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单选、多选)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多选)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2、掌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3、掌握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4、掌握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是指导社工开展个案服务的理论依据,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较深,分为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式和建立在批判传统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式。其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被称为个案工作三大传统治疗模式。(一)历史渊源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传统的治疗模式之一。最早由玛丽•里士满在《社会诊断》一书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1928年,玛丽杰瑞特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精神病理社会工作”的文章,她对《社会诊断》一书中所涉及的个案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其中至少有50%以上的个案显示案主具有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因此,她预言个案工作将朝心理学方向发展。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提出了“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个学派的观点。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成立。60年代,霍丽斯的《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是该学派的代表作。(二)理论来源1、首先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1)人的心理结构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所有的知觉,包括日常所说的感受和感情,一开始都是意识的。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个领域,是人的本能欲望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遵循“快乐原则”。包括被压抑的、无从觉知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性欲。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心理深层的基础,精神分析的核心。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关系可用三层楼房进行比喻:三层楼房,三楼住着理智有教养的意识;二层住着安分懂礼的潜意识,一楼住着粗野任性的无意识,二楼的居民可以随时到楼上去拜访,同时,他又有责任守住楼梯口,不让楼下的粗人冲到三楼去打扰意识的正常生活。如果冲破了阻碍,则会导致行为上的问题。(2)人格理论相对应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本我,相对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唯一目的在于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如性欲、食欲、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没有理智可言。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的活动包括记忆、知觉、情绪、思考等,作用是为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足,同时避免由于盲从而遭致危险。自我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但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弗洛伊德将自我和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自我是马,本我是骑手)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社会感情这些任性中的高级本性,是社会力量的代表。超我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中的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只有保持自我、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成长。其中,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同时也被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受到外界的挫折,因此,人们会经常感叹生活的不易。自我如果不能抵抗前三者的压力,则会产生焦虑。焦虑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所导致的。2、“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认为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此理论认为案主的困扰来源三方面:(1)儿童时期没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到了成年期从而导致了在环境中的不合理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后会寻求关爱。(2)来自环境的压力。贫困的母亲由于生活压力打骂孩子。(3)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过渡被母亲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包括沟通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三)基本假设和原则1、基本假设(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彼此相互影响,案主所面对的困难,是案主本人同时受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个人早年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压力过大,个体应付外界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时,早年的问题会引起偏激的反应。(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沟通的能力和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诊断。(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四)实施程序(即特点要点)包括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1、心理社会研究第一步:开始接触(包括初次会谈、建立关系和签订服务协议)第二步:收集资料,以人在情境中唯一局全面收集与案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和如何看待自己。第三步: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的满足和不满足感受。其关心的重点应该放在意识层面而不是无意识层面。第四步:协助案主自我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所在。第五步:综合资料,确定下一步方案2、诊断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理问题,并针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诊断的类型包括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1)动态诊断一对案主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2)缘由诊断一对案主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3)分类诊断一对案主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3、治疗目标:(1)减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2)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3)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地功能。(4)开发案主的潜在能力。(5)改善案主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五)治疗技巧霍利斯将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种。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与案主二者之间的沟通、研究和治疗的过程。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针对案主所处的环境所展开的治疗。包括案主有关的人和机构。1、直接治疗的技巧(1)非反映沟通技巧:支持(首先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其次保证,肯定案主的行为,另可以通过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你的支持)直接影响: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尊重案主的自决。方法包括:用点头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作过准备的行动。例:案主:我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想换个工作,但是怕换了后会更不好,就是拿不定主意。工作者:这个想法不错呀,可以试一试。(2)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让案主自己选择。例:案主:虽然很努力,可是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好。工作者:你能考进这个学校,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是很不错的,你有没有试着改变一下你的学习方法或者向别人学一点更好的经验呢?(3)忠告,表明自己确切的立场或态度。例:案主:我儿子迷上了打游戏,总是逃学去玩。工作者: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我认为你可以抽点时间和老师沟通一下,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坚持、实际干预等。探索一描述一宣泄:探索、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了解的神情或语言来表达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是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他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感;焦虑。2、反映性沟通技巧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巧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鼓励案主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与其它治疗方法的主要差异点。(1)人在情境中的反映性沟通: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了解案主自己的反应。(2)心理模式动力反应: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他的感受、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重点在于使案主觉察他的那些不适当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他们对案主的影响力。工作者针对一个经常与别人吵架的案主说:“你想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误会那些你认为是你好朋友的人?”(3)人格发展反应:协助案主发现他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来自于早年经验的影响,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者可以先协助案主回忆早期的经历,提供案主情绪发泄的机会,继而将早年经验与现在的感受和行动联系起来。工作者对一味抱怨孩子成绩差的母亲:“你以前读书时的成绩怎么样?”(六)间接治疗法一环境改善术改变案主的环境,从而减少案主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在案主的关系系统中,包括并行者和重要他人,其中并行者是指与案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重要他人是指与案主以感情联系为主的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等。此部分的知识重点: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假设(多选)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直接技巧又分为非反思性技巧和反思性技巧,可单选也可多选)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七、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一)发展历史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模式,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人本治疗模式的提出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1950)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开始阐述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建立在对以往注重指导性分析取向的治疗模式的批判基础上,强调工作者应避免表露个人的看法和意愿,要尽量减少自己对案主的影响,以免影响案主的自然成长。所以,当时的治疗法提倡辅导员接受当事人,与他建立一个融洽、宽容和不带批评判的气氛,相信当事人能以他的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所注重的技巧是澄清、同感;情感反映等,避免采用指引性的技巧,如批评、心理测验和诊断等方法。第二阶段(1950—1957)罗杰斯于1950年在《案主中心治疗模式》一书中使人本治疗法更上一层楼。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超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他指出当事人的情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的治疗法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法。辅导员要敏锐地反映当事人的感受,了解当事人主观的体验,使当事人更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当事人解决真我和理想我之间的矛盾,重新组成自我概念。第三阶段(1957—1970)罗杰斯在1957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一书。这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要条件,如表里一致、无条件的关怀和同感等。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导当事人探讨问题。第四个阶段(1970年至今)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投入。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应运用影响性的技巧,如自我披露、回馈、问题、立即性等。注重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罗杰斯于1974年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改名后,更能反映他将人放在首要地位的信念,和需要辅导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中一个正常需要的信念。(二)理论依据1、自我概念(1)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它与“自我”(self)不同,“自我”是指当事人真正、本身的自己。而“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一个只有80斤重的二十岁女孩子,她的“自我”可谓是相当瘦,但她的“自我概念”可以认为是一个大肥妹,她不满意自己身体仍是那么“重”,常嚷着要减肥。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分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是怎样?)。引用罗杰斯的话,“自我概念”乃是“一套有组织,有连贯性对自己的观感”。在内容方面,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个方面: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对人生的哲学。我们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都是无时无刻地受着我们的自我概念所影响。(2)自我概念的形成在我们成长的初期,自我概念是由很多现实经验,即对自己的体验所形成。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等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我们不断地积极着很多的现实经验。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的对应关系:(1)一致。如运动员,他肯定自己能够在奥运会中拿金牌,并且现实中他确实做到了。(2)矛盾和冲突。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低于现实的经验,即自我概念偏低,英语考试,自认为英语不行,但是在考试中考了第一名。二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高于现实。自恋者。(3)脱节。即自我概念本身应和现实经验的内容相对应,但个人没有意识到。如女孩去公司面试失败,她认为是自己不够漂亮,而事实上她失败的原因在于工作经验不够。(3)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A、经验的演绎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和态度。首先,我们看看一个理想的情况:若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是互相符合的话,我们对经验的反应就是正面的。例如:一位自觉钢琴造诣很深的女孩子会相信自己在公开赛中有良好的表现。若她在公开赛中得奖,她会很高兴地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得奖的“现实经验”会加强她认为自己是很有弹琴天份的“自我概念”。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自我概念与经验达成一致”,这种情况是一个很完美的境界。第二种情况是当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不相符或有冲突时,我们便会歪曲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以求心理平衡。例如当一个成绩素来不好的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受到老师赞赏时,他可能会认为:那位老师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他的文章,或者那位老师的水准真是低。当他作出这样的解释时,会继续保持一个低落的自我概念。第三种情况是一些符合自我概念的经验可能完全被当事人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或否定它的存在。例如:一个在自我概念中非常认同异性恋的女孩,她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同性恋,当有一天,她对一个同性产生好感时,为了减低自己的精神压力,她可能会解释这是自己的错觉;或者她会索性否定,认为它从不没有发生过,使自己心安理得。以上提到的和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反映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可产生于好与坏的经验中。很多接受辅导的当事人都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惯于否定或拒绝接受别人给他们的赞许和欣赏,惯常地压抑自己内心良好的感受。8、自我保证和焦虑的产生罗杰斯感到我们大部分行为都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符一方面我们会根据自己惯常的意念去决定行动的准则。比方说,若当事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人,她与异性接触会很谨慎,几乎一定会反对婚前发生性关系。而另一方面,则只容许自己认同与自我概念相符的经历。一旦遇到与自我概念有所抵触的经历时,当事人便会因惯常持有的自我概念被破坏而焦虑。在这样的处境中,当事人会采取某些防御机制来保证原来的自我概念。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或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所发生的事情,以避免因要改变自我概念而引起的精神痛苦。C、精神崩溃与人格解体适应能力低的人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因为他们常要采取很多防御机制去避免接触到不快或与自我概念违背的事情。若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或当事人突然遇到一件对他很重要,但却与他的自我概念有严重冲突的事情时,这时防御机制便会失去效力。当事人再不能片面解释或否定他的遭遇,而是要面对面地承受他一直不能接受的事实。这是很残酷的打击,当事人会大受刺激,自我概念可能随之而崩溃,严重的会成为精神病患者。例如:小明是一位充满自信且认为自己是年青有为,对事业前景抱有极大期望的职员;但在其上司眼中,却只是资质平平,并不看重他。小明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像其他同事对上司阿谀奉承。一天,他因严重失职受上司斥责后被辞退,他再不能以惯常的藉口去掩饰自己的无用,必须去面对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没有才干的人。这次痛苦的经历使他的自我概念大受打击,身受刺激,产生幻觉,经常感觉别人在评论他、批评他、甚至伤害他,结果患上精神分裂。(三)介入技巧罗杰斯认为协助当事人达成理想的性格转变,必须有以下六种要素存在:学习目标:掌握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以及特点。家庭治疗的兴起是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案主的问题分析视野扩大到了家庭之中,迄今为止,家庭治疗仍处在不停的探索发展过程中,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工作治疗方法的变革依然尚未完全展露。目前为止,比较重要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有两种:联合家庭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美国的米纽钦与他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立的,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并不直接解决个人行为问题,而是致力于改变案主家庭的交往方式,因为,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的问题只是表象,家庭的问题才是导致案主个人问题的真正原因,因此,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张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介人,解决家庭的问题,最终解决案主个人的问题。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理论上受到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这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名称以及基本理论概述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一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等。.家庭系统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构成家庭这个系统的基本元素,在家庭的构成中,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尽管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但是,家庭的功能却并非单个家庭成员功能的简单相加,家庭作为整体重新生成了全新的结构和功能。构成家庭的每个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共同隶属于家庭,家庭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反过来,家庭成员的变化也会对家庭本身产生改变作用。家庭系统要求我们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家庭,家庭系统之下同样可能会进一步产生出家庭次系统,如父母次系统、亲子次系统等。.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整体的基本保障,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实际交往过程中的产物,家庭结构是固化的家庭关系。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表述家庭结构时主要采用了次系统。边界、角色、责任分工、权力架构等重要概念来说明。次系统主要指的是家庭这个整体系统之下的二级、三级子系统。一个次系统一般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次系统的出现表明了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边界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关键词,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用来指家庭系统彼此之间的范畴,同时也用来表示家庭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边界本身的清晰与模糊上家庭关系的矛盾与和谐有着直接的关系。角色与责任分工主要用来说明作为整体的家庭其实有着明确的内部分工,家庭其9就是一个小社会,它要求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有相应的角色担当和责任分工,这是家庭g统合理运行的必然要求。权力架构主要用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事务的决定大权归谁支配。父权家庭、母权家庭以及平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权力架构。.家庭病态结构家庭问题的实质是家庭结构出了问题,常见的家庭病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纠缠与疏离。纠缠与疏离主要指的是家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模糊进一步导致家庭角色错位、家庭责任不明、家庭权力混乱,从而引发家庭成员问题。第二,联合对抗。联合对抗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结党营私,相互攻击牙抗,这是造成家庭问题乃至引致家庭破裂的主要原因。第三,三角缠。三角缠一方面表明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割裂,另一方面表明了家庭铰员的错置。三角缠很容易引发家庭关系的混乱。第四,倒三角。倒三角主要指的是家庭权力分配的错位,比如子女支配父母等。现实生活中家庭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以上几种错误的集中爆发和突出表现。.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主要用来表示结构化的家庭同时还处于周期性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家庭生命周期是对家庭变化的一种理想表达,一般来说,家庭的发展都要经过形成期、发展期、扩展期、完成期、解体期等五个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有助于对家庭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开展过程一般来说,结构家庭治疗的开展先后要经过进人、评估和介人三个阶段,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归类,实际治疗过程中,还可能在同一时间开展这三个方面的工作。.进入进人指的是工作者对作为治疗对象的家庭的进人,家庭尤其是问题家庭的进人往往并不容易,一般来说,工作者进人家庭应该注意如下事项:第一,接纳家庭的规则与习惯。为了避免家庭的拒斥,工作者应该事先尽可能了解和接受家庭的规则与习惯,不应该急于改变家庭的潜在规则。第二,注意了解家庭的交往过程和内在关系。通过对家庭交往过程以及家庭内在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工作者了解家庭的实质,进入家庭的问题核心。此外,工作者在进人家庭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协调自己的立场,贴近、中立还是远离,这三种不同的立场需要工作者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家庭治疗的不同进程灵活选择。.评估评估指的是工作者对于家庭做出的评判,评估的实际过程开始于接案之际,并贯穿于家庭治疗的过程之中,评估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对家庭的结构混乱以及功能失调状况做出评判。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对于家庭的评估应该由以下几个内容人手:①家庭的形态和结构;②家庭系统的弹性;③家庭系统的回馈;④家庭的生命周期;⑤家庭成员的症状,家庭交往方式问的关系。.介入介入主要指的是对于家庭的实际治疗过程,是具体治疗计划的实施过程。在实际介入过程中,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往往持有三重专业目标。第一,改变家庭的看法。一般人往往认为家庭的问题主要就是家庭成员个人的问题,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则认为,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单个成员自身的问题,而是家庭的整体出了问题。为了修正家庭成员的观点,工作者在这里经常采用集中焦点、重演以及引发强烈感觉等多种方法。家庭系统家庭是一个系统,其中每个成员相互影响,彼此依赖。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只有观察家庭成员的具体交往过程,才能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与相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家庭结构。家庭系统内成员的影响是一种循环因果的关系。很难分辨出谁是因谁是果。结构家庭治疗通常不深究过往的原因,而关注当前的交往方式。家庭结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固定化的交往关系。它是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表现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并制约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家庭结构:包括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权力结构次系统主要指的是家庭这个整体系统之下的二级、三级子系统。一个次系统一般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次系统的出现表明了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边界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关键词,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要用来指家庭系统彼此之间的范畴,同时也用来表示家庭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边界本身的清晰与模糊上家庭关系的矛盾与和谐有着直接的关系。角色和责任分工主要用来说明作为整体的家庭有着明确的内部分工,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它要求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有相应的角色担当和责任分工,这是家庭传统合理运行的必然要求。权力结构主要用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事务的决定大权归谁支配。父权家庭、母权家庭以及平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权力架构。病态的家庭结构:纠缠与疏离:指各次系统之间的边界模糊或混淆,该封闭的不封闭,该开放的不开放,从而导致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联合对抗:纠缠与疏离往往使家庭中某些成员结成同盟,而与其他成员相对疏远乃至对立。当发生冲突时,同盟者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维护本同盟的成员。这种壁垒分明的情形就是联合对抗。三角缠: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双方的互动,这样就把第三者带入两人关系中。它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夫妻之间吵架,要孩子来传话)倒三角:在核心家庭中权力一般操纵在父母手中,但一些家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子女支配父母或子女与家长争权的现象,这就是倒三角。(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六个历程:①形成期:结婚组建家庭。②发展期:开始生育子女。③扩展完成期:子女教育。④收缩期:子女长大,开始离开家庭。⑤完成收缩期:子女成家立业,老夫妇重新体验二人世界,或沦为家庭附属角色。⑥家庭解体期:离婚、丧偶等原因,家庭解体。治疗技巧:(1)重演-即让家庭成员实际表现相互交往冲突的过程,呈现家庭的基本结构和交往方式。(2)集中焦点-让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与问题的关联上。(3)感觉震撼-利用重复、声调的高低和简洁的语词等方法让家庭成员明了社会工作者谈话的内容。(4)划清界限-帮助家庭成员分清交往的边界线。(5)打破平衡-打破原来病态家庭结构的平衡。(6)互动方式-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7)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8)显现似是而非的想法-使原来模糊不清的错误想法显现出来(9)强调优点-引导家庭成员关注整个家庭或者个人的优点,避免过分强调家庭的不足。特点.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具体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某个家庭成员或者外部环境,忽视家庭成员交往方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2)改善家庭结构。家庭问题通常表现为家庭边界的不清晰,家庭成员之间或者过分疏远或者过分亲密。改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3)改变家庭错误观念。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期望、要求和价值观。社会工作者通过挑战家庭的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家庭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日常生活。在家庭治疗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就是萨提亚,因为有了她,才有了另一种新的家庭治疗模式一联合家庭治疗模式。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存在主义等众多思想,批判了心理分析的主导思想,为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一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与其他社会工作治疗模式一样,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主要内容之上。.人性论萨提亚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真正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自我价值萨提亚对人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期待,她认为一个人的良好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对于个人以及家庭非常重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带来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健康,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则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贬低以及家庭发展的困难。广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以及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做出的对自己进一步的看法。很显然,自我价值主要是一种主观评判,而且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萨提亚的目的是用来强调自我的本质重要性。.人的需要人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和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的,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和谐组织。每个人都有生存、成长和亲密的愿望,满足这些愿望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当人的这些需要顺利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相反,人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失落甚至偏差问题的滋生。.问题本质正因为非常强调人性的乐观以及自我价值的主观,所以,萨提亚认为,尽管我们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萨提亚非常著名的一个发现,本质上还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意义。在此基础上,萨提亚认为,面对问题科学的处理方式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对现实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其次,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最后,对问题有一个灵活性处理方式。5家庭本质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家庭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开放与封闭两种,相对来说,开放家庭对于家庭成员个体以及家庭系统整体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二联合家庭治疗的主要内容萨提亚的联合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成员是主要的治疗对象,家庭系统则是治疗的基因此,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主要关注的治疗内容集中在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系统两个方面。.家庭成员的自尊萨提亚认为,家庭成员的自尊非常重要,自尊其实就是家庭成员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尊不仅容易导致家庭成员自身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引发家庭本身的问题。一个自尊过低的家庭成员往往过分依赖家庭,甚至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也容易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和父母的自尊程度有关,并且,和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现实之中,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伴随有如下特征:自我否定;难于与人沟通;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寻求权威庇护;心理防御机制明显。这些特征是对家庭成员自尊进行评估的基本依据。.家庭沟通萨提亚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自尊偏低的人正是因为想掩盖自我的不良形象,所以,就故意表现出相反的举动。很明显,沟通是一个多方传递的过程,涉及到了自我、他人以及情境三方面因素,良好的沟通应该是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合理顺畅沟通,沟通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四种: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社工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开展表里一致的家庭沟通。.家庭规则萨提亚认为每个家庭都会形成特定的家庭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特定的家规则之下,良好的家庭规则有利于家庭成员发展,负面的家庭规则会阻碍家庭成员的积极发展,也会阻碍家庭本身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错误的家庭规则:第一,非人性化的家庭规则;第二,绝对化的家庭规则;第三,矛盾性的家庭规则;第四,不合时宜的家庭规则。社工应该帮助家庭成员发现这些不恰当的家庭规则,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推动家庭规则的合理化,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和家庭的良性发展。.人对事物的反应萨提亚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人对事物的反应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确的反应会导致家庭成员积极的情绪和正确的行为,错误的反应则会导致家庭成员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六个程序:第一,发现事件;第二,形成事件图像;第三,对事件做出主观解释;第四,对事件的解释产生的主观感受;第五,对已有感受的进一步主观感受;第六,由此产生外显的行为。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案主的主观感受使最终的行为反应大大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社工应该紧紧抓住事件本身,澄清案主主观化的偏离,帮助案主建立准确的判断和积极的感受。三联台家庭治疗模式的具体干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具体干预主要表现在社工的专业角色、于预的主要过程以及于预的基本技巧几个方面。.社工专业角色在联合治疗模式中,社工的专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解释者。社工向案主解释家庭成员自我评价的问题、家庭规则的问题等,帮助案主认清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第二,示范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萨提亚并不十分注重专业技巧,而是非常强调社工本人的专业品质,希望通过社工的专业魁力向案主展示真实的自我,推动案主自觉并自决。第三,引导者。联合治疗模式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社工的专业引导才能帮助案主真正解决。通过这三种主要身份,社工首先可以真正为案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案主袒露自我;其次可以使每个家庭成员彼此建立信任和支持关系,使他们感受到自我的肯定;再次可以使每个人增强自我改变的自信;再其次可以为案主做出明确的示范,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最后可以帮助案主学会积极健康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方式。.干预技巧相对来说,萨提亚比较强调人本主义的影响,因此,她十分强调社工的专业品质,她认为这才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社会工作者自身人性的力量要比单纯的工作技巧对案主更具影响力,治疗只有通过治疗者的“自我使用”才能产生。这是萨提亚的联合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最重要的发现,日常工作中,许多社工往往过于注重所谓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忽视了自我的建设,实在是本末倒置!因为社会工作是社工和案主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没有一个崇高的心灵,单凭技术是不可能对案主真正产生触及灵魂深处的改变的。除了这种无形的治疗要求之外,——萨提亚还提出了一些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专业技术,比如家庭重构、家庭图、家庭年表、自我环等。.干预过程从实际干预过程出发,萨提亚将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第一阶段:接触期。这是联合家庭治疗的第一步,主要工作目标有三个:第一,与案主家庭建立信任关系;第二,观察案王家庭的交往互动万式;第三,与案王进行沟通。第二阶段:转变期。这是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的专业目标就在于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帮助案主认清自我,并推动案主及其家庭的改变。与此相关的主要方法有:第一,追溯以往生活经验,以便探求案主当前的行为偏离原因,这里还有弗洛伊德的影响痕迹。第二,赋予旧经验以崭新的意义,视角的转换将为案主打开新的世界;第三,促使案主将对旧经验的新理解落实到行为的新选择上,这是案主的真正转变体现。第三阶段:巩固期。本阶段的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巩固案主已经取得的专业治疗效果;第二,帮助案主整合治疗经验;第三,提醒案主今后可能面对新挑战。如果这三个目标都已经达到,则可以宣布结案,为了更准确地做出判断,萨提亚从专业的角度列出了判断案主家庭真正健康的结案标准:第,,家庭成员可以表里一致地进行沟通;第二,家庭成员能够彼此接纳;第三,家庭成员能够明白自己与别人的相互看法;第四,家庭成员已经摆脱了过去负面的影响;第五,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第六,家庭规则富有灵活性;第七,家庭成员能够自由选择行为。四联台家庭治疗模式的现实应用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影响非常深远,在婚姻治疗、药物滥用、精神健康以及青少年矫治中应用非常广泛,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同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家庭,换句话说,家庭对每个人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本位观念的影响使家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重要,在目前已经推广开的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犯罪人员、学校社会工作等众多领域中,联合家庭疗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社工专业品质的意义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中非常强调社工的专业品质而不是专业技能,这对于目前刚刚开展的中国社会工作尤其具有深刻启示,许多人往往把社会工作开展非专业化的问题归结为社工专业技能的不足,其实不然,社工专业品质的不足才是最根本的原因。.问题的本质萨提亚关于问题本质的揭示非常具有震撼力: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对问题本身的克服,而忘记了对案主面对问题的主观选择的关注,这其实是无视案主的一种非人性化的解决方式。.个人改变的全面性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包括六个组成部分:渴望、期待、看法、感受、应对模式、行为。相应地,一个人的改变也应该是六个方面的全面改变。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案主的全面改变,而不仅仅是其中某几个侧面。学习目标:1、掌握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2、掌握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3、掌握叙事治疗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技巧。九、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内容基本假设(1)以行为(尤其是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作为研究和治疗的中心;(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5)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治疗方法及技巧以问题为导向的短期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的此时此地的经验和感受。也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背景、创伤经历和儿童早期的发展状况。一般情况下,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如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每次面谈45〜50分钟,每周1次。技巧:(10版教材)个案概念化、合作式的治疗关系、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结构化和心理教育以及认知重塑A.个案概念化。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结构和问题的特性,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个别化,以适合具体的个案。B.合作式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依据理解、友好、同理等原则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治疗关系,组成调查研究小组,一起观察、一起建立问题的假设、一起设计和执行服务治疗计划等。C.苏格拉底式的提问。通过采用对话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的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强调让服务对象参与具体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强迫服务对象接受所谓的治疗理论和概念。D.结构化和心理教育。结构化是指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心理教育是指运用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呈现治疗的概念和要点。E.认知重塑。通过认知中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列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式,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的能力。行为治疗模式治疗技巧(1)放松练习。要求服务对象通过身体的放松舒缓生理和心理的紧张。(2)系统脱敏-服务对象对某物或者某事感到害怕、恐惧,从低等级开始,让服务对象做放松练习,减轻担心和害怕。(3)满灌疗法(又称快速脱敏法):从服务对象最害怕的开始,让服务对象处于最严重的紧张中,迫使服务对象直接面对最担心的处境;(4)厌恶疗法-让服务对象的不适应行为与某种厌恶性反应建立联系;迫使服务对象逐渐放弃不适应的行为。(5)模仿-榜样的示范和模仿练习。(6)果敢训练。让服务对象能够根据不同处境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既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要求,又能敏锐感觉他人的权利。(7)代币管制-用一种替代币的方式计算服务对象做出正确行为后获得的报酬。特点(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非常注重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变和学习规律,把认知和行为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既看到人的行为改变的规律,又看到人的认知加工的特点,使内部和外部有机结合起来。叙事治疗模式一、发展背景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R.Sarbin)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生了叙事治疗。二、理论基础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为)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贝特森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的人认为是鸭蛋。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本土知识和专家知识)。布鲁纳指出,任何叙事首先就是对最原初的生活经验的组织,其中包括故事的开始、发展以及结束。总之,叙事提供一个框架和意义来帮助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关系中理解自己的角色,个体的自我或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中得以发展(英雄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超速是一件英勇的事情;倒霉鬼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只超速一次就被抓了,很倒霉)。戈夫曼(拟剧论)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描述了芸芸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常识推理的逻辑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类社会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并凸现出现实的建构特征(人们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一个女人在一个豪华舞会上做出一些优雅的动作,是期望他人认为她是一个得体、有修养的贵妇。粉色西服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福柯的作品则在解构或重构(Reconstruction)疯癫、监狱、医疗和性的文本中全面展现知识与权力的活生生的关系,即将知识和权力放在一起讨论,凸显出现代权力对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知识、话语的产生,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被控制、选择和再传播,我党与马克思主义)。换言之,叙事不是人为强加的“空洞的”描述,而是“丰富的”描述,是个人的、历史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力量所共同塑造的(单薄的故事和丰富的故事)。四、工作过程总体来说,叙事治疗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外化当事人所面对的问题问题外化一一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发掘独特结果和重新编写故事故事叙说一一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巩固新故事根据Carr、Freeman&Couchonnal与丁惠芳的介绍,笔者认为,叙事治疗的具体工作步骤应该包括:(1)倾听和了解服务对象的故事,与其就所困扰的问题达成共同定义;(2)经由故事的外在化而实现个人与问题的分离;(3)与当事人一起讨论问题为何及如何压迫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如何干扰、支配或阻挠当事人与家庭完成他们的意愿;(4)经由发现独特结果而帮助服务对象辨识生活中没有遭受压制的时期;(5)以行动图景和意识图景技术浓化服务对象对独特结果的叙事:(6)将独特结果与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事件联系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新叙事;(7)邀请重要他人进入,见证新的自我叙事;(8)用文字形式记录下那些支持新叙事的知识和实践;(9)以回响的方式与他人分享,促使他人摆脱同样的压制性叙事。五、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解构二.问题外化三.发现独特结果四.重构故事五.善用文本(通信和文档记录)学习目标:1、掌握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基本内容;2、掌握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3、掌握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是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理性治疗方式1)指出非理性的信念即对案主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反映感受:让服务对象具体描述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各种感受,从而识别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她扮演。让服务对象扮演特定的角色,从新体会当时场景中的情绪和行为,了解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冒险:让服务对象从事自己所担心害怕的事,从而使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呈现出来。识别:根据非理性信念的抽象、普遍和绝对等不符合实际的具体特征分析、了解服务对象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2)与案主辩论非理性信念。辩论技巧主要包括:1.辩论;2.理性功课;3.放弃自我评价;4.自我表露;5.示范;6.替代化选择;7.去灾难化;8.想象。辩论:让服务对象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质疑,动摇非理性信念的基础。理性功课: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非理性信念的语言模式,如“必需……”、”应该……”等,从而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放弃自我评价:鼓励服务对象放弃用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逐渐消除非理性信念的影响。自我表露:借助社会工作者表露自己感受的方式,让服务对象观察和学习理性的生活方式。示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具体示范的行为,让服务对象理解和掌握理性的行为方式替代性选择:借助替代性方法的寻找,帮助服务对象逐渐克服喜欢极端化的非理性信念。去灾难化:让服务对象尽可能设想最坏的结果,直接面对原来担心害怕的事件(灾难),从而使服务对象担心害怕中的非理性信念显现出来。想象:让服务对象想象自己处于困扰的处境中,并通过设法克服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方式学习和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特点包括五个方面:(1)明确辅导要求;(2)检查非理性信念;(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⑸巩固辅导效果。.明确辅导要求:除了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外,还需要清晰简洁地介绍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检查非理性信念:鼓励服务对象寻找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理解这些非理性信念与具体的情绪、行为困扰之间的联系。.与非理性信念辩论:与非理性信念展开辩论,认识非理性信念的不切实际的地方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学会理性生活方式: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生活方式,巩固辅导的效果。七、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一)历史发展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南非的沃尔普从实验中发现了相互抑制原则,既当一个人松弛的时候,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同时期的英国人艾森克提出:应采用客观和标准化的测试最为行为治疗的临床评估,实行为治疗又前进了一步。1950年至1960年初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所花时间过长,效果不很明显,于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阿尔伯特•班杜拉的学习理论,1971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一书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他认为个人不仅可以从奖罚中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模仿的过程学习。他对暴力性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模仿性暴力行为。同时认为人不仅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控制社会环境的主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会员大约为4000名。流派很多,共同的特征在于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以及强调严格的诊断和评估。(二)理论来源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其中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与铃声的实验(每次给狗实物的同事都摇铃,狗见到食物会反射性的分泌唾液,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事物,狗听到铃声也会自动流口水。),将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据此,巴甫洛夫创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一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该理论模式主要强调“刺激一反应”公式,既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映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反应是后随于刺激出现的,为了使反映出现,刺激必须先出现。2、操作性行为理论。1938年,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中“应答性行为”是巴甫洛夫所研究过的“条件反射”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的理论假设: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殊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操作的行为,因为其操作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行为是由反映出的结果所控制的。如:孩子每次哭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哭泣是行为,父亲给糖吃是结果,因为每次哭都能得到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行为就会增加。3、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创立。班杜拉研究了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成。其中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第一、注意过程。一个人看到其他人在做某种行为,他对此很关注;第二、保持过程。观察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