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_第1页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学习过程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创作背景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苏辙介绍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2.苏辙评价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评价(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2)诗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4.后人评价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自我检测1.划分诗歌的朗读节拍。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明确:二二三节拍划分。2.背诵全诗。自主探究1.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苏辙存诗作为数也不少,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2.对照注释疏通诗意。明确:诗的首联点明,在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田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3.体味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明确:(1)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自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2)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3)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醅劳苦辛。”诗句明白如话,天然自成。

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诗人田园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课前准备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教学过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创作背景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苏辙介绍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2.苏辙评价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评价(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2)诗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4.后人评价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内容详解(一)整体感知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远谪岭南之前,苏辙曾在颖川买田安顿家小,其《和迟田舍杂诗并引》中云:“吾家本眉山,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仕宦流落,不复能归。中窜岭南,诸子不能尽从,留之颖川,买田筑室,赊饥寒之患。”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量移岳州等地,不久被命奉祠,便还归颖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从《和迟田舍杂诗》的表述“麦生置不视,麦熟为一来。我懒客亦惰,田荒谁使开”来看,苏辙是把田地租给客户耕种的主家。但即便如此,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是这类作品。(二)诗意梳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诗的首联点明,在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田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三)诗歌精析——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朴素自然”是中华民族经过了时代文明的陶冶而逐渐形成的最主要的审美观念。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是“事物本来或原来的样子”。朴素即为“质朴纯素”,保存事物原有的本来面目。在诗文中,“朴素自然”实现了内容与美的高度融合和和谐统一。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朴素自然将诗歌的形势与内容高度融合,表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为一种至高的审美理想。1.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自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2.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3.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醅劳苦辛。”诗句明白如话,天然自成。小结:在苏辙闲居时期的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琐事,在整体的诗歌内容上,通达晓畅,既无矫情也无矫饰,朴素坦率自然。虽然没有奇特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却依然很美,是他经历多重磨难之后内心所归的自然状态,以及对个体内蕴的丰富追求。四、比较阅读(1)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内容上的差别。《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困得半犹足食。伏中一晒不可缓,早田苍耳犹难得。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外孙读书旧有功,五言七字传祖风。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谗且情。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赦愧邻里。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饼十字或有诸。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黑葫芦。明确: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以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稿劳他们的情景,作品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生产的情形。(2)阅读郑刚中《临刈旱苗》一诗,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硗田能几何,早穗正容摘。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种客。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劳生可羞叹,皆为糠籺窄。使得二顷田,凶年不相厄。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余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注:郑刚中(1088——1154),高宗绍兴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件秦桧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阴居住。复徙复州、封州安置。罢职期间,郑刚中创作了不少农事诗提示:诗中描写了自己亲临收获现场的感受,前半部分句句道出地主劳生的尴尬和辛苦,后半部分抒发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虽然思想格调不高,却如实传达了封建租佃制下地主的心声。教学反思(略)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与诗人相遇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2.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二、读,与诗人相通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文骥。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村酤ɡū闭廪lǐn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4.指名翻译诗歌。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三、品,与诗人同行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2.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4.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首联:欲——赖——期盼颔联:败——舞——焦虑、欢喜颈联:偿——劳——欣慰尾联:闭——怜——赞赏5.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四、比,与诗人同思尽管《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五、悟,与诗人同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答案:A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学习目标】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学习重难点】诗歌的内容和思路,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古文字词的比较辨析【学习过程】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诗的韵脚。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答案: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劳作的繁忙与辛苦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3.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4.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5.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学习任务二:情景与任务反馈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说游览西湖如梦一般,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快乐。B.“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掩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答案:A解析:“‘梦’带来快乐”分析有误,应该是“表现诗人的孤寂”。2.本诗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颍昌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凸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讯和鱼鸟惊猜,说明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3.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从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的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琴弦船舷谄媚垂涎三尺鲜为人知B.沧海苍茫怆然创巨痛深满目疮痍C.宵柝拓展落魄拓扑学唾手可得D.畴昔胡诌雏形未雨绸缪踌躇满志【答案】C【解析】A项“谄”读chǎn,“鲜”读xiǎn,其他读xián;B项分别读cānɡ,cānɡ,chuànɡ,chuānɡ,chuānɡ;D项“诌”读zhōu,“雏”读chú,其他读chóu。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缘分凄婉意蕴栩栩如生B.惆怅苍海逍遥恬不知耻C.消逝蝴蝶住军白雪皑皑D.决别悼念缱绻面面相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记,重要在于形近字和同音字,关键是要结合词义确认字形。B项“苍海”应为“沧海”,C项“住军”应为“驻军”,D项“决别”应为“诀别”。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B.蓝田日暖玉生烟C.空闻虎旅传宵柝D.不及卢家有莫愁【答案】C【解析】这是写当时真实的唐玄宗、杨贵妃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4.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5.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答:【答案】: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释放能量、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朱自清就曾说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6.右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识,请写出除汉字“节”及英文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答:【答案】:该标识以汉字“七夕”为形,将中国传统印章、书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巧妙幻化成汉水连天河、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瞬间。讴歌了忠贞不渝的婚恋观,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解析】:回答本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标识中变形的事物,比如汉字、数字、字母等;二是标识的主题。标识中,有变形的“七夕”两个汉字,还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从寓意的角度分析,这些都体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二、课外阅读(15分)阅读《马嵬》(其二),完成各题。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7.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请举例分析。(7分)【答案】对比手法在诗中用得很多,如颔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