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忆永和兄弟 阅读附答案_第1页
行舟忆永和兄弟 阅读附答案_第2页
行舟忆永和兄弟 阅读附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行舟忆永和兄弟阅读附答案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常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常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启程,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讲求。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那么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高明地表达的思乡之情的。(6分)

参考答案

14.B2分,E3分;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陪衬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5.①高明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沉重的思想之情。

(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高明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

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其中,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气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是已从诗人视线中消散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渴望家书的急忙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渴望家书的急忙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