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第1课时温度熔化和凝固_第1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1课时温度熔化和凝固_第2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1课时温度熔化和凝固_第3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1课时温度熔化和凝固_第4页
中考物理复习第1课时温度熔化和凝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温度

熔化和凝固一、单选题

D2.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C.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3.下列物态在形成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不变的是(

)A.露珠形成

B.铁块熔化

C.冰的形成

D.霜的形成4.下列物质中,都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A.食盐、玻璃

B.沥青、蜂蜡

C.铁、松香

D.冰、海波

A

B

D

A

D

A二、双选题8.

(双选)下列各组物态变化现象中,都吸热的是(

)A.严冬室外草地上的积雪慢慢变少;春天冰封的湖面逐渐解冻B.工人用铁水浇铸成工件;秋天早晨草丛中出现露水C.夏天剥开包装的冰棍周围冒“白气”;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D.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家中衣箱内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AD9.(双选)下列关于某物质熔化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第9题图

BD10.

(双选)根据图中小资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0题图

BD三、非选择题

不会

会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12.

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1)

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晶体

保持不变

固液共存(4)

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将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换成水,试管中的水要从大烧杯中吸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的水温也达到沸点,两者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热,故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13.

图甲是小丽同学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2)

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丽应按照___________(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从下到上(3)

她将冰熔化的过程绘制成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数据可知,冰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晶体

小于(5)

当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不能14.世界上第一个温度计是由伽利略发明的(如右图所示),其原理是利用_______(选填“气体”或“液体”)热胀冷缩制成的。当大气压不变,被测物体温度升高时,水柱会_______;当被测物体温度不变,大气压变小时,水柱会_______。(后两空均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气体

下降

下降

小于15.如图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2)

物质呈固液共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