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性能;6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7 施工;8 质量检验 …_第1页
混凝土性能;6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7 施工;8 质量检验 …_第2页
混凝土性能;6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7 施工;8 质量检验 …_第3页
混凝土性能;6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7 施工;8 质量检验 …_第4页
混凝土性能;6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7 施工;8 质量检验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3/46DB3502/Z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3502/Z500*-2015透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perviousconcrete201*-**-**发布201*—**-实施厦门市建设局发布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前言为规范透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并结合厦门市具体情况,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适用,保证工程质量。根据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厦门市建设局的《关于下达2014年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工程建设领域)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厦质监[2014]159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共8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材料;4透水混凝土设计;5透水混凝土性能;6透水混凝土配合比;7施工;8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本规程由厦门市建设局批准并归口管理。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随时反馈给厦门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办公室(地址:厦门市厦禾路362号建设大厦15楼,邮政编码:361004)、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湖滨南路62号,邮政编码36100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目次TOC\o”1-3"\h\z\uHyperlink\l"_Toc412918609"1总则 PAGEREF_Toc412918609\h4Hyperlink\l"_Toc412918610"2术语和符号 PAGEREF_Toc412918610\h2Hyperlink\l”_Toc412918611"2。1术语 PAGEREF_Toc412918611\h2Hyperlink\l"_Toc412918612"2.2符号 PAGEREF_Toc412918612\h3Hyperlink\l”_Toc412918613"3材料 PAGEREF_Toc412918613\h4Hyperlink\l”_Toc412918614"4透水混凝土设计 PAGEREF_Toc412918614\h6Hyperlink\l"_Toc412918615"4.1一般规定 PAGEREF_Toc412918615\h6Hyperlink\l”_Toc412918616”4.2透水面层ﻩPAGEREF_Toc412918616\h6Hyperlink\l”_Toc412918617”4.3透水基层ﻩ18617\h7Hyperlink\l"_Toc412918618”5透水混凝土性能 PAGEREF_Toc412918618\h8Hyperlink\l”_Toc412918619”6透水混凝土配合比ﻩPAGEREF_Toc412918619\h9Hyperlink\l”_Toc412918620"6.1一般规定 PAGEREF_Toc412918620\h9Hyperlink\l"_Toc412918621"6.2配制强度的确定 PAGEREF_Toc412918621\h9Hyperlink\l"_Toc412918622”6.3配合比计算 PAGEREF_Toc412918622\h10Hyperlink\l”_Toc412918623"6.4配合比试配、试铺、调整与确定 PAGEREF_Toc412918623\h11Hyperlink\l"_Toc412918624"7施工ﻩPAGEREF_Toc412918624\h12Hyperlink\l”_Toc412918625"7。1一般规定ﻩPAGEREF_Toc412918625\h12Hyperlink\l"_Toc412918626”7.2准备工作ﻩPAGEREF_Toc412918626\h12Hyperlink\l"_Toc412918627”7.3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 PAGEREF_Toc412918627\h13Hyperlink\l"_Toc412918628"7。4摊铺与压实ﻩ18628\h14Hyperlink\l"_Toc412918629"7.5养护 PAGEREF_Toc412918629\h15Hyperlink\l"_Toc412918630”7.6季节性施工ﻩPAGEREF_Toc412918630\h16Hyperlink\l"_Toc412918631"8质量检验与验收 PAGEREF_Toc412918631\h17Hyperlink\l”_Toc412918632"8.1质量检验与评定ﻩPAGEREF_Toc412918632\h17Hyperlink\l"_Toc412918633"8.2工程质量验收ﻩPAGEREF_Toc412918633\h18Hyperlink\l"_Toc412918634"附录A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试验方法 PAGEREF_Toc412918634\h20Hyperlink\l”_Toc412918635"附录B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试验方法ﻩPAGEREF_Toc412918635\h22ﻬ1总则1.0.1为规范透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适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透水混凝土工程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配合比计算、施工及验收。1.0.3透水混凝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透水混凝土(Perviousconcrete)由粗骨料、细骨料(少加或不加)、水泥基胶结材及外加剂等材料拌合形成的具有连续孔隙结构的混凝土。2.1。2露骨料透水混凝土(Water—washingPerviousConcrete)表层粗骨料露出本色原型的透水混凝土.2。1.3连续孔隙率(Interconnectedvoids)透水混凝土内部存在的连续孔隙体积与透水混凝土体积之百分比。2。1.4透水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评价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的参数。2.1。5松铺系数(LoosePavingCoefficients)透水路面混凝土施工时松铺厚度与达到规定压实度的压实厚度之比。2。1.6透水混凝土保护剂(PerviousProtectant)用于透水混凝土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材料。2.1.7基层全透水结构(TotalPerviousStructure)路表水能够直接向下渗透至路基土中的道路结构体系。2.1.8基层半透水结构(Semi—perviousStructure)路表水缓慢而少量地渗透至路基土中的道路结构体系。2.1.9基层不透水结构(Water-tightStructure)路表水不渗透至路基土中的道路结构体系,积水排入道路两侧或市政管网中.2.2符号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值(MPa)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透水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α-—粗骨料用量修正系数ρg——粗骨料的紧密堆积密度(kg/m3)ρ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Rvoid——目标孔隙率(%)βs-—砂率(%)ρs——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ρm——矿物掺合料表观密度(kg/m3)ρc——水泥表观密度(kg/m3)β--每立方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的质量分数(%)ρw—-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拌合水的表观密度(kg/m3)mca-—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的质量(kg)α——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占胶凝材料总量的质量百分数(%)3材料3。1。1水泥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如采用彩色硅酸盐水泥或白色硅酸盐水泥,应分别符合《彩色硅酸盐水泥》JC/T870及《白色硅酸盐水泥》GBT2015的规定。3.1。2粗骨料宜选用质地坚硬、洁净、无风化的单粒级卵石或碎石,其质量应符合表3.1。2的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中的有关规定。透水混凝土基层采用的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5mm,面层采用的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6mm。表3。1.2粗骨料的性能指标项目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基层≤15.0≤1.0≤0.5面层≤5.0≤0。5≤0.23.1.3细骨料宜选用级配Ⅱ区的中砂,其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中的相关规定。3.1.4粉煤灰的等级不应低于Ⅱ级,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有关规定。粒化高炉矿渣粉的等级不应低于S95,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有关规定.硅灰的SiO2含量不应低于85%,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的有关规定。3。1。5透水混凝土可采用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有关规定。3。1.6彩色透水混凝土采用的颜料宜选择耐光性和耐碱性良好的颜料,其性能应符合《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JC/T539的规定,且抗压强度比不应小于90%。3。1。7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的规定.3.1.8混凝土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4透水混凝土设计4。1一般规定4。1.1透水混凝土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选择与厚度确定。4.1。2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和底基层组成.透水混凝土的基层结构类型应根据设计要求按表4.1.2选用。表4。1.2透水混凝土路面基层结构类别适应范围结构层基层全透水结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景观硬地透水混凝土基层+稳定土底基层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底基层基层半透水结构轴载4吨以下城镇道路、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级配砂砾、碎石或砾石基层、稳定土基层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基层不透水结构轴载6吨以下城镇道路、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水泥混凝土基层+稳定土底基层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底基层4。1.3透水混凝土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土基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当的面层材料、基层材料和底基层材料,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透水性能。4.1.4湿陷性黄土、盐渍土、砂性土不应使用基层全透水和基层半透水结构混凝土,使用基层不透水结构时应设置排水措施。4.1。5当采用基层全透水混凝土结构时,透水基层的最小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50mm;当采用基层半透水或不透水混凝土结构时,基层的最小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00mm。4.2透水面层4.2。1采用基层全透水结构时,其表面层厚度不应低于30mm。4.2.2设计基层全透水结构时,其透水混凝土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厚度应不宜小于80mm;设计基层半透水结构和基层不透水结构时,其透水混凝土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厚度不宜小于180mm。如基层采用厚度大于150mm的混凝土结构时,可适当减小透水混凝土面层厚度,但不应小于120mm。4。2。3透水混凝土面层孔隙率不应小于15%,透水系数不应小于1mm/s。4.3透水基层4.3.1透水混凝土的基层材料,除应具有适当的强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或排水能力。4.3.2采用基层全透水混凝土结构时,透水基层的孔隙率及透水性不应低于面层,透水混凝土基层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面层。4。3.3采用基层半透水结构时,基层材料应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在土基的水或温度状况不良时,应采取措施提高透水混凝土结构的水稳定性。

5透水混凝土性能5.0.1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包裹性,浆体能均匀包裹骨料,手攥成团为宜。5。0.2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宜控制在10mm~30mm范围内。5。0.3透水混凝土应进行28d龄期抗压强度试验,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5。0。4透水混凝土应进行弯拉强度试验,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符合以下规定:表5.0。4透水混凝土的最小弯拉强度(MPa)抗压强度等级C20C25C30C35弯拉强度2。53。03。53.85.0.5透水系数不应小于1mm/s,试验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要求。5。0.6透水混凝土耐磨性的磨坑长度应小于30mm,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机地面材料耐磨性能试验方法》GB/T12988的规定。6透水混凝土配合比6.1一般规定6。1.1透水混凝土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工艺及环境因素,在综合考虑透水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与透水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计算初始配合比,经试验室试配、试铺、调整得出满足透水性能、强度要求的配合比。6。1.2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宜采用绝对体积法。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270kg/m3,不宜高于420kg/m3.6.1.3透水混凝土水胶比应根据工作性要求选定,取值宜为0。25~0。35。6.1。4透水混凝土的砂率不应大于10%.6.1.5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应根据下列要求选定:1混凝土的配制强度;2混凝土透水系数;3连续孔隙率不宜小于15%.6。2配制强度的确定6.2.1透水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fcu,0≥fcu,k+1.645σ式中: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值(MPa);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透水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6.2。2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标准差σ的取值应符合表6.2。2的规定。表6。2.2标准差σ值混凝土强度标准值C20~C25C30~C35σ456.3配合比计算6。3。1粗骨料的体积(VG)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1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粗骨料的用量(WG)应按下式计算确定:WG=α×ρg式中:α——粗骨料用量修正系数;ρg——粗骨料的紧密堆积密度(kg/m3)。2粗骨料用量修正系数α可按照下列规定确定:表6。3.1.2粗骨料用量修正系数α砂率05%10%α0。980.960。93注:本表数值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对范围内其他的砂率,α可相应地减小或增大。3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粗骨料的体积(VG)应按下式计算确定:VG=WG/ρG式中:ρ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6。3.3胶结料的体积(Vm)应按下式计算确定:Vm=1—VG-Rvoid式中:Rvoid—-目标孔隙率(%)。6.3.4细骨料的体积(Vs)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1)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的用量(Ws)可按下列公式计算:Ws=WG×βs/(1—βs)式中:βs-—砂率;2)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的体积(Vs)可按下列公式计算:Vs=Ws/ρs式中:ρs——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6.3。5浆体体积(Vp)可按下式计算:Vp=Vm—Vs6。3.6胶凝材料表观密度(ρb)可根据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的相对含量及各自的表观密度确定,并可按下式计算:式中:ρm--矿物掺合料表观密度(kg/m3);ρc——水泥表观密度(kg/m3);β——每立方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的质量分数(%);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可以β1、β2、β3表示,并进行相应计算;6.3.7水胶比(mw/mb)应经试验确定,水胶比选择范围控制在0.25~0.35,并应满足透水混凝土技术要求.6.3。8每立方米透水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质量(mb)可根据浆体体积(Vp)、胶凝材料的表观密度(ρb)、水胶比(mw/mb)等参数,且按下式计算:mb=Vp/(1/Vp+mw/mb/ρw)式中:ρw—-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拌合水的表观密度,可取1000kg/m3。6.3.9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用水的质量(mw)可按下式计算:6.3.10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质量(mc)和矿物掺合料的质量(m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6。3。11外加剂的品种和用量应根据试验确定,外加剂用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mca——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的质量(kg);α-—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占胶凝材料总量的质量百分数(%)。6.4配合比试配、试铺、调整与确定6.4。1透水混凝土试配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方法宜与施工采用的方法相同。6.4。2透水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每盘不应小于20L.6.4。3在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应进行试拌.计算水胶比宜保持不变,并应通过调整外加剂使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及工作性要求,然后修正计算配合比,提出试拌配合比。6。4。4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试拌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较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用水量应与试拌配合比相同,三个配合比均应满足透水混凝土工作性要求。6.4。5用6.4.3及6。4.4确定的三个配合比进行试铺,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配合比应进行工作性优化,其水胶比应保持不变。6。4.6对试铺满足透水混凝土施工要求的三个配合比进行钻芯取样和性能试件加工。6.4.7根据检验得到的透水混凝土强度与水胶比的关系,应采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出满足孔隙率和透水混凝土配制强度要求的水胶比,并依此调整和确定胶凝材料用量和用水量调整,以得出最终配合比。7施工7.1一般规定7.1。1透水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试铺,最小面积不应小于8m2.7.1.2透水混凝土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前,应进行图纸会审,结合施工现场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7。1.3施工前应解决水电供应、交通道路、搅拌和堆放场地,工棚、仓库和消防等设施.施工现场应配备防雨、防潮的材料堆放场地,材料应分别按标识堆放,装卸和搬运时不得随意抛掷.7。1。4施工现场应配备施工所需的辅助设备、辅助材料、施工工具,并制定相关安全防护措施。7.1.5施工现场应健全质量、安全和环境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实施动态管理。7。1.6雨季施工的工程应制定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7。1.7采用预拌时,应提前向混凝土供应方提出要求,并对技术参数进行确认.7.2准备工作7.2.1透水混凝土施工现场,应设置物理屏障或指挥交通,以保证施工安全。7.2.2保护施工附近地区指定的树木、植被、根系不受损伤,并制定保护措施。7.2.3透水混凝土模板的制作与立模应符合以下规定:1模板应选用质地坚实、变形小、刚度大的材料,模板的高度应与混凝土厚度保持一致;234透水混凝土拌合物摊铺前,应对模板的高度、支撑稳定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7。2.4在透水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基层作清洁处理,处理后的基层表面应粗糙、清洁、无积水,并保持一定的湿润状态。7。3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7.3。1透水混凝土宜采用强制性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机的容量应根据工程量大小、施工进度、施工顺序和运输工具等参数选择。7.3.2透水混凝土宜使用翻斗车进行运输。当采用现场搅拌时,运输时间不宜超过30min;当采用预拌混凝土时,运输时间不应超过45min。7.3。3原材料计量宜采用电子计量设备。原材料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每盘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4.2的规定,原材料计量偏差应每班检查1次。表7.3.2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原材料种类胶凝材料骨料水外加剂增强料颜料每盘计量允许偏差±1±2±1±1±1±17。3.4搅拌前,应对现场骨料进行含水率测试.当骨料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及时调整材料用量。7.3。5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时,宜先将石料和50%用水量加入强制式搅拌机拌和30s,再加入水泥、增强料、外加剂拌和40s,最后加入剩余用水量拌和50s以上。7.3.6采用纤维的混凝土拌合料的搅拌方式和时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中有关规定,拌合物中纤维应分布均匀,不得成团。7。3。7当生产彩色透水混凝土时,搅拌时不应对颜色造成污染。7。3.8透水混凝土拌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晒、防水措施,应严防其他杂物混入。7.3。9透水混凝土拌制后至铺设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可由试验室根据水泥初凝时间及施工气温确定,并应符合表7。3。9的规定。表7.3。9拌合物拌制后至铺设完毕的最长间隔时间施工气温(℃)拌制后至浇筑完毕的最长间隔时间(min)5≤t〈1012010≤t<209020≤t<306030≤t<35457.4摊铺与压实7。4。1透水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宜在5℃~35℃,超过35℃应采取降温措施,温度低于5℃时应停止施工。7。4。2普通透水混凝土施工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水混凝土拌合物摊铺应连续、均匀,平整度与排水坡度应符合要求,摊铺厚度应考虑其松铺系数,其松铺系数宜为1。1.施工时对边角处特别注意有无缺料现象,要及时补料进行人工压实.2透水混凝土宜采用专用平板压实机,或采用低频振动器振动和专用滚压工具滚压。振动时应避免在同一位置上持续振动;压实时应辅以人工补料及找平,人工找平时,施工人员应穿上减压鞋进行操作,并应随时检查模板,如有下沉、变形或松动,应及时纠正。3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施工后,宜在48小时内涂刷保护剂。7.4.3彩色透水混凝土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7.4.2条的要求外,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1当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时,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应在基层初凝前进行铺设;2应避免其他颜色水泥料、泥土或杂物的污染。7.4.4露骨料透水混凝土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7。5.2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表层混凝土初凝前均匀喷洒适量缓凝剂,喷完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并应防止阳光直晒;2表层混凝土终凝前应及时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并合理控制水枪水压,除去表面的胶结料,均匀裸露出天然石材,以不松动颗粒为宜;3表面冲洗后应及时去除表面和孔隙内的剩余浆料,并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养护;4保护剂的涂刷宜在24h~48h内执行。7。5养护7。5。1透水混凝土应在铺设完毕后20min内开始养护,宜采用薄膜覆盖的方式进行保湿养护.7.5.2养护时间应根据透水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确定,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7.5.3透水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得投入使用。7.6季节性施工5.6.1施工中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确定夏季和雨季的起、止时间。5.6.2透水性混凝土路面雨季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气象条件变化,并做好防范准备;2充分利用地形与现有排水设施,做好防雨及排水工作;3雨天不宜进行基层施工,透水性混凝土面层不应在雨天浇筑;4雨后摊铺基层时,应先对路基状况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摊铺。5.6.3透水性混凝土路面夏季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拌合物浇筑中应尽量缩短运输、摊铺、压实等工序时间,浇筑完毕应及时覆盖、洒水养护;2搅拌站应有遮阳棚。模板和基层表面,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洒水湿润;3应注意天气预报,如遇阵雨,应暂停施工,及时用塑料薄膜对已浇筑混凝土面进行覆盖;4气温过高时,宜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施工,可在夜间进行。8质量检验与验收8。1质量检验与评定8。1.1透水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供方应按规定批次向需方提供出厂检验报告或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外加剂和颜料还应提供使用说明书。8。1.2原材料进场后,应进行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验项目与批次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8.1.3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检验每台班应至少检验1次.8.2.4透水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以标准养护28d龄期的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为准。8。1.5透水路面混凝土质量的检验应符合以下规定:1透水路面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应按实际路面混凝土进行检验;2透水路面混凝土的孔隙率试验依据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执行;3透水路面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有关规定.8.1.6硬化透水混凝土性能的检验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水路面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检验应符合设计要求.每100m3同配合比的透水混凝土取样1次,不足100m3按1次计。2透水路面混凝土的透水系数、耐磨性和抗冻性应符合设计要求。每500m2同一配合比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取样1次,不足500m2按1次计。3透水路面混凝土的面层厚度允许误差为±5mm。每500m2抽测1点,不足500m2抽测1点.8。2工程质量验收8.2。1透水混凝土工程验收应按设计要求和质量合格条件进行工程验收.透水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应提交下列文件:1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施工方案;2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及进场复验报告;3透水混凝土试件的性能及厚度的检测记录与报告;4透水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5其它必要的文件和记录.8。2.2透水混凝土路面外观不应有裂缝、掉角、印痕、轮迹及抛粒等现象.8.2。3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3的规定。表8.2.3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范围检验点数检验方法道路广场道路广场高程(mm)±15±1020m施工单元1用水准仪测量中线偏位(mm)≤20—100m—1用经纬仪测量平整度最大间隙(mm)≤5≤720m10m×10m1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尺,取较大值宽度(mm)0-2040m40m1用钢尺量横坡(%)±0.30%且不反坡20m1用水准仪测量井框与路面高差(mm)≤3≤5每座1十字法,用直尺和塞尺量,取最大值相邻板高差(mm)≤520m10m×10m1用钢板尺和塞尺量纵缝直顺度(mm)≤10100m40m×40m1用20m线和钢尺量横缝直顺度(mm)≤1040m40m×40mﻬ附录A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试验方法A。0。1本方法适用于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的测定.A.0.2透水系数试验应使用下列仪器:1透水仪结构如图所示,试样包含在橡胶膜内,以避免水沿试样的两侧流出。带有刻度的量筒可以盛水,并与试样和排水管连通。2水桶及漏斗;3秒表.A.0.3试件制备:试样尺寸为φ100mm×150mm的钻芯取样试件3块。A.0.4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试验按照示意图进行安装,并检查仪器的密实性;2试样预处理:在量筒中加水,使水通过右侧管道排出去,最大限度地排出试样中的空气,确保样品被完全浸湿;3继续加水,直到量筒中的水与排水管顶部的水高度一致;4将阀门关闭,往量筒内装水至高度h1;5打开阀门,测量量筒内水下降至h2需要的时间t。A.0.5结果计算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的计算按公式A.0.5计算:k=(h1-h2)/t(A.0。5)式中:h1-初始高度(mm);h2—最终高度(mm);t—水从最初的高度h1下降到最后的高度h2需要的时间(s)。A.0。5结果评定方法为:按附录A测试每个试件透水系数,取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测试结果精确到0.1mm/s。三个测定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5%,则取中间值为测定值;如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都超过中间值的5%,则该组测试结果无效。

附录B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试验方法B。0.1本方法适用于透水混凝土孔隙率的测定。B。0.2连续孔隙率试验方法应使用下列仪器:1电子天平,精度0.1g;2容器;3烘箱。B.0。3试件制备和养护:制备尺寸为150mmx150mmx150mm的试件3块,在标养室内养护7天.B.0.4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试件放入(105±5)℃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里冷却至室温,用直尺量出试件的尺寸,并计算出其体积V。2将试件完全浸泡在水中,待无气泡出现时测量试件在水中的重量m1。B。0.4试件水中测试示意图3取出试件,放在60℃烘箱中烘24小时后称量试件的重量m2.4按下式计算试件的孔隙率v(精确到0。1%)式中:υ—孔隙率(%);m1—试件在水中的重量(g);m2—试件在烘箱中烘24小时后的重量(g);ρ—水的密度(g/cm3);V—试件体积(cm3).B.0.5结果评定方法为:按附录C测试每组试件孔隙率,取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测试结果精确到0.1%。三个测定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5%,则取中间值为测定值;如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都超过中间值的5%,则该组测试结果无效。ﻬ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彩色硅酸盐水泥》JC/T8703《白色硅酸盐水泥》GBT20154《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7《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8《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9《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JC/T53910《混凝土外加剂》GB80761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12《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13《无机地面材料耐磨性能试验方法》GB/T129881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5《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16《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DB11/T77517《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18《预拌混凝土》GB/T1490219《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1《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透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条文说明ﻬ制订说明本标准是由编制组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福建省及我国其他省市透水混凝土的应用经验,同时参考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反复讨论、协调、修改和专家审查后编制而成。为便于广大预拌混凝土生产、施工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透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参考。

目次TOC\o"1-3”\h\z\uHyperlink\l"_Toc412920334"1总则ﻩPAGEREF_Toc412920334\h31Hyperlink\l”_Toc412920335"2术语和符号ﻩPAGEREF_Toc412920335\h32Hyperlink\l”_Toc412920336"2.1术语 PAGEREF_Toc412920336\h32Hyperlink\l”_Toc412920337”3材料 PAGEREF_Toc412920337\h33Hyperlink\l”_Toc412920338”4透水混凝土设计ﻩPAGEREF_Toc412920338\h35Hyperlink\l"_Toc412920339"4.1一般规定 PAGEREF_Toc412920339\h35Hyperlink\l"_Toc412920340"4。2透水面层 PAGEREF_Toc412920340\h36Hyperlink\l”_Toc412920341"4.3透水基层ﻩPAGEREF_Toc412920341\h36Hyperlink\l"_Toc412920342"5透水混凝土性能要求ﻩPAGEREF_Toc412920342\h37Hyperlink\l”_Toc412920343”6配合比设计 PAGEREF_Toc412920343\h39Hyperlink\l"_Toc412920344"6.1一般规定 PAGEREF_Toc412920344\h39Hyperlink\l”_Toc412920345”6。2配制强度的确定ﻩPAGEREF_Toc412920345\h40Hyperlink\l”_Toc412920346"6.3配合比计算 PAGEREF_Toc412920346\h40Hyperlink\l"_Toc412920347"6.4配合比试配、试铺、调整与确定ﻩPAGEREF_Toc412920347\h40Hyperlink\l"_Toc412920348"7施工ﻩPAGEREF_Toc412920348\h42Hyperlink\l”_Toc412920349"7.1一般规定 PAGEREF_Toc412920349\h42Hyperlink\l”_Toc412920350”7.2准备工作ﻩPAGEREF_Toc412920350\h42Hyperlink\l"_Toc412920351”7。3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ﻩPAGEREF_Toc412920351\h43Hyperlink\l”_Toc412920352"7.4摊铺与压实ﻩPAGEREF_Toc412920352\h43Hyperlink\l"_Toc412920353"7。5养护ﻩPAGEREF_Toc412920353\h45Hyperlink\l”_Toc412920354"7.6季节性施工 PAGEREF_Toc412920354\h45Hyperlink\l”_Toc412920355”8质量检验与验收ﻩPAGEREF_Toc412920355\h46Hyperlink\l"_Toc412920356”8.1质量检验与评定 PAGEREF_Toc412920356\h46Hyperlink\l"_Toc412920357”8。2工程质量验收 0357\h46

1总则1。0.1本条主要说明了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和意义。厦门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并伴随大雨或暴雨。路面积水问题给本身交通拥挤的城市道路带来更大的难题.2013年5月18日,厦门发生特大暴雨,据统计,此次暴雨厦门有四个区(思明、湖里、海沧、翔安)、19个镇街受灾,受灾人口达1.05万人,排水问题难以解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00多万元。因而不透水的硬化路面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透水混凝土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将雨水渗透到地下,解决路面积水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本规程制定旨在规范透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确保透水混凝土工程质量。本规程主要根据我国现有的标准规范、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制定而成.1。0.2本条明确了透水混凝土应用中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由于透水混凝土工程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配合比计算、搅拌设备及施工操作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的生产与应用方式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差异较大。因此,本规程对透水混凝土在主要应用领域的生产和应用所涉及的各环节作出规定。1。0.3本条规定了本规程与其他标准、规程的关系。透水混凝土的应用涉及不同的工程类别及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工程应用中,本规程作出规定的,按本规程执行,未作出规定的,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本条文主要规定透水混凝土的定义。根据美国ACI报告《ReportonPerviousConcrete》522R-10的定义,透水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细骨料(很少或不加)、水、外加剂组成,坍落度几乎为0,并具有连通孔隙的开级配混凝土。透水混凝土中可以掺入少量砂以提高透水混凝土的强度.2。1.2~2.1.4本条文根据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对露骨料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和透水系数进行定义.2.1。5本条文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DB11/T775对松铺系数进行定义.2.1。6本条文规定透水混凝土保护剂的定义.保护剂是一种喷涂在透水混凝土面层表面,保护透水混凝土色彩和稳固性的高分子材料。2。1.7~2.1.9本条文在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中的“全透水结构”和“半透水结构”基层上进行优化,行标中没有对双层透水结构进行分类,存在不完整现象。本规程中根据基层的透水情况进行分类,分成“基层全透水结构”、“基层半透水结构”、“基层不透水结构”三种情况,更全面、跟合理.3材料3。1.1本条文对透水混凝土用水泥品种和强度进行了规定。推荐优先使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由于透水混凝土难以达到很高的强度等级,强度受混凝土工作性和压实性的影响较大,为更好的保证透水混凝土的工程质量,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3.1.2本条款对透水混凝土的粗骨料进行了规定。透水混凝土粗骨料所占的比例比普通混凝土更高,因此粗骨料的质量尤为重要.在原材料选择时,应尽量避免选用针片状颗粒大、含泥量高的骨料。尽可能使用单级配、清洁的粗集料,且不应影响骨料之间的粘结和水泥水化。根据美国ACI报告《ReportonPerviousConcrete》522R—10中规定,透水混凝土使用骨料粒径通常是在9.5mm~19mm之间。根据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中规定,透水混凝土粗骨料尺寸应在4.75mm~13。2mm之间。而当采用双层透水结构设计时,面层的骨料应比基层的骨料要求更严格.因此,了保证总够的孔隙和粘结强度,本规程将面层和基层透水混凝土的粗骨料要求分开,主要控制级配、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3。1。3本条款对透水混凝土用细骨料进行了规定。由于技术上的问题,透水混凝土很难配制成较高的强度。细集料的加入可增加透水混凝土容重提高抗压强度和密度。但是,细集料的掺加是有限的,因为它往往对孔隙的连通性不利。3。1.4本条款对透水混凝土用矿物掺合料进行了规定。透水混凝土可掺入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并应符合相关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同的矿物掺合料对透水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所产生的作用既有共性,又不完全相同,因而,应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设计要求、施工工艺等因素,经试验确定矿物掺合料种类及用量。3.1。5本条款对透水混凝土用纤维进行了规定.纤维有利于改善集料接触点的粘结强度,从而提高透水泥混凝土强度,延长使用寿命。3.1.6本条款对彩色透水混凝土用颜料进行了规定。颜料是彩色透水混凝土主要原材料之一。目前市场上的颜料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根据国家建材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JC/T539中的规定,为确保颜料对透水混凝土的性能影响降低,颜料应具有较好的耐光性和耐碱性,并且抗压强度比不应小于90%.3。1.7本条文对透水混凝土用外加剂要求进行了规定。外加剂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且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3。1.8本条规定透水混凝土拌和用水和养护用水与普通混凝土一样,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4透水混凝土设计4。1一般规定4.1.1透水混凝土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选择与厚度确定.结构组合包括面层、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4.1。2本条款根据透水混凝土基层的结构类型对透水混凝土进行分类,透水混凝土基层结构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透水混凝土基层,即双层透水结构设计;第二种是级配砂砾、碎石或砾石基层、稳定土基层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第三种是水泥混凝土基层。第一种透水混凝土设计,路表水能够直接向下渗透至路基土中的道路结构体系,本规程称为“基层全透水结构";第二种设计,路表水缓慢而少量地渗透至路基土中的道路结构体系,本规程称为“基层半透水结构”;第三种设计,路表水不渗透至路基土中的道路结构体系,积水排入道路两侧或市政管网中,本规程称为“基层不透水结构"。4。1。3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透水性能与材料的选择息息相关,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土基条件和使用要求进行设计。4.1.4透水混凝土底基层和基层是对透水混凝土结构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底基层一定的稳定性和基层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对透水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有重要的影响。4。1.5湿陷性黄土、盐渍土、砂性土不应使用全透水和半透水结构混凝土,使用基层不透水结构时应对土基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4.1。6根据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中规定,当基层采用全透水混凝土结构时,透水基层的最小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50mm。但是当基层采用半透水或不透水混凝土结构时,基层的稳定性较好,要求的设计厚度放宽为不应小于100mm.4。2透水面层4。2.1工程实践证明,面层厚度在不低于30mm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路面施工质量及路面效果.4.2.2根据诸多的施工案例,为确保路面的整体质量,基层为全透水结构时,其面层的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20,厚度应不小于80mm;基层半透水及基层不透水结构,有一定的负载,其透水混凝土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厚度不宜小于180mm。4.2.3本条明确了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和透水性能指标。根据美国ACI报告《ReportonPerviousConcrete》522R—10中指出,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与混凝土的连续孔隙率直接相关,研究表明透水混凝土的最小设计孔隙率为15%,此时的孔隙率使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达到接近1mm/s.4.3透水基层4。5。1透水混凝土的基层材料除了支撑面层混凝土的作用,还应具有协助渗漏水分及时排除的作用,因此其也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或排水能力。4.5.2为保证透水混凝土的孔隙不易堵塞,透水基层的孔隙率及透水性应不低于面层。4.5.3本条主要防止路面受到水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破坏,因此采用基层半透水结构时,基层材料应具有较好的保水性。5透水混凝土性能要求5。0.1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透水混凝土对拌合物的工作性要求跟高,拌合物松散,不利于骨料粘结;拌合物加水过多,浆体流动性大,不能均匀包裹骨料。工作性良好的拌合物浆体包裹均匀,手攥成团。5.0.2本条文给出透水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适宜范围。根据试验经验,透水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宜控制在5mm~30mm之间。5。0.3本条文规定透水混凝土的最小强度等级。当强度等级低于C20时,透水混凝土硬化的耐磨损性能和抗冲击性能较差,容易发生剥落。5。0.4本条文对透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进行了规定。目前,欧美国家已根据试验数据绘制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关系曲线图,由下图并结合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可推出透水混凝土抗折强度。5.0.5本条文结合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及美国ACI报告《ReportonPerviousConcrete》522R—10中的有关规定,透水系数可参考国标中固定水量法,也可采用本规程中的固定水位法。5.0.6本条文规定透水混凝土的耐磨性能,参考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ﻬ6配合比设计6.1一般规定6.1.1规定了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6.1。2~6.1.3本条款对透水混凝土的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进行了规定。透水混凝土需要有足够的胶凝材料来粘结骨料,又不使胶凝材料过高导致透水混凝土孔隙堵塞。透水混凝土的水胶比对透水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有较大影响。因而其胶凝材料用量和水胶比与普通混凝土存在一定的差别。美国透水混凝土规范规定水胶比宜在0.27~0.34的范围之间,胶凝材料用量在270~315kg/m3之间。本规程的试验以透水混凝土施工工艺为基础,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得出,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270kg/m3~420kg/m3,水胶比应根据工作性要求选定,取值宜为0.25~0.35。6。1.4本条文规定透水混凝土细骨料的摻量.透水混凝土混合料中细集料含量是有限的,因为它往往对孔隙系统的连通性不利.细集料的加入可提高抗压强度和密度,而且增加透水混凝土容重,但相应地减少水的流量.6。1。5本条文规定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的选定要求.美国透水混凝土ACI报告《ReportonPerviousConcrete》522R-10指出,透水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与连续孔隙率成反比,但是透水系数与连续孔隙率成正比,因此在选定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时,应结合配制强度与透水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平衡相互的大小。根据报告,连续孔隙率不宜小于15%,否者会造成孔隙的堵塞。6.1。6本条文规定透水混凝土表观密度的选定要求。压实系数对孔隙含量、透水性、密度产生重要影响。试验测试系列相同透水混凝土拌合物,使用八个不同级别的压力进行压实,透水混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值为从1680kg/m3到1920kg/m3.6.2配制强度的确定6.2.1~6.2。1本条文使透水混凝土配制强度对施工工程上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强度应具有充分的保证率。透水混凝土配制结合了传统的计算公式,并对强度标准差值进行了规定.透水混凝土的离散性比普通模筑混凝土大.6.3配合比计算6。3。1~6。3.11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绝对体积法设计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本章给出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步骤,其基本原则是以体积填充法来进行试配,具体是以1m3透水混凝土中集料所占体积为已知,确定目标孔隙率,计算从而浆体材料所占的体积,在得出胶凝材料和水的用量.与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和美国ACI报告《ReportonPerviousConcrete》522R-10中设计方法不同的是,本规程将掺合料和细骨料引入设计方法中,试验人员在设计时可以精确计算出细骨料和掺合料的用量。6.4配合比试配、试铺、调整与确定6。4。1~6。4.4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配过程与普通混凝土相同,条文6.4。1~6.4.4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制定。6.4。5~6.4.6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包括常规配合比试配和透水混凝土试铺、调整两个过程。前一部分是根据透水混凝土的性能要求计算得出的基准配比,后一部分以基准配比为前提,通过试铺、调整和验证确定设计配合比。根据试铺过程透水混凝土的工作性及混凝土质量进行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为保证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试铺的主要原则是在水胶比保持不变条件下优化配合比,满足透水混凝土的工作性和透水性能要求.6.4.7配合比试铺中的透水混凝土强度试验主要为调整水胶比,确定合理的水胶比,进而调整配合比各参数,为获得合理的强度提供依据.7施工7.1一般规定7。1.1结合国外工程实践经验,规定透水混凝土试铺的面积与厚度。7.1.2~7。1.4对透水混凝土施工方案确定基本原则进行规定。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设备进场和安置,混凝土制备和运输,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现场的作业安排和混凝土养护等。透水混凝土的质量受施工工艺的影响很大,施工操作应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在透水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7.1.5~7。1.6透水混凝土施工现场应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以及雨季施工的工程应制定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并有专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