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_第1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_第2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_第3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_第4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着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第二章神话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一般说来神话包含两种意识:崇拜与征服,但中国古代神话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等。这类神话包含着自然崇拜与探索,以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反映战争的神话。如“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等。这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发明创造的神话。如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尝百草、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伏羲发明八卦等。这类神话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活动。三、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神话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反映。神的形象多是人兽合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结果,往往也渗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意识观念。艺术形象的创造往往采用幻想化、夸张化、理想化和集中化的艺术手法,具有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的特征。中国上古神话的情节一般都很简单,完整的故事不多,多是零散的片段式的叙述和描写。神话的思维方式具有神秘的互渗性、象征性、隐喻性、具体性和形象性。[作品讲读]一、《鲧禹治水》1■本篇选自《山海经•海内经》,是一则英雄神话。鲧禹治水以神话的形式反映了远古人民同自然灾害的斗争。鲧禹是传说中夏部族的两位着名的首领。鲧禹与天帝的关系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神沟通的意识。帝的出现已经倒了氏族社会晚期或阶级社会的初期。对鲧的牺牲精神和禹的治水业绩的赞颂,体现了英雄崇拜意识和积极的人生精神,也是对远古人民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此则神话的艺术特征:首先,现实生活与神话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幻想性与真实性相统一。其次,将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将人神化是神话常用的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之一。二、《女娲补天》1■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但女娲的神话传说在先秦就已出现了。女娲是创出女神、女始祖,也是同自然斗争的英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类征服神话的理想,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幼稚的理解与探索。这则神话以简洁而形象的文字,描绘出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惨烈的场景和女娲补天的壮美奇异的景象。神话虽是后人的记录,但形象的神异性、具体性,仍体现了原始神话基本的艺术特征,即形象化、幻想化。正如马克思所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三、《黄帝擒蚩尤》1■本篇选自《山海经•大荒北经》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上古传说时期部族之间的战争。二是残留着巫术意识,即交战的过程并无刀光剑影的实战,而是各自驱神斗法。这则神话的艺术特点是神化的色彩十分浓重。战争的双方驱使着各种神灵而进行战斗,尤其是斗法的情节写得惊天动地。这种虚幻的情节与神力法术的施展,对后世志怪小说、神魔小说都有一种原型精神上的影响。第三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一、《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中叶。《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兴。二、《诗经》的集结与成书。旧说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古代的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三、《诗经》的分类与编排。《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四、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诗经》思想内容及其大致的分类:颂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湊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女》、《秦风•兼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莒》、《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征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魏风•硕鼠》、《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兼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有较浓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2)直抒胸臆;(3)叙事言情。《诗经》的语言和形式。《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叠唱居多作品讲读一、《大雅•生民》这是一首周族史诗,是周人颂扬祖先后稷的祭歌,可能是史官和乐官根据周族起源的传说加工而成的。此诗内容主要是追溯周族起源和描写后稷的农业劳动成绩。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这首诗塑造了周人始祖后稷神异的英雄形象。(1)在创作上采取了历史传说与神话相结合的手法,既有历史的影像又有奇异的神话浪漫色彩。(2)同时也采用了集中化的手法将氏族共同创造的劳动成绩概括到英雄人物的身上。(3)诗歌主要运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地描述了后稷从出生到创造的各种种植业绩。(4)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二、《王风•黍离》本篇是东周大夫悲悼宗周覆亡之作,是一篇优秀的抒情诗。作者来到宗周故地面对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着名的诗篇。因此后人常用“黍离之悲”表达对故国的忧伤之情。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第一章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三章则换为“穗”、“实”,这既是实写眼前的景物,也是以写景来起兴,而且“苗”、“穗”、“实”的变换暗示着时间推移,配合悲愤的感情,起到了步步深入的作用。然后是行为和心理描写:“行迈糜糜,中心摇摇。”最后是直抒胸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如果说前两句还是低回婉转地自我倾诉心中的忧愁,那么后两句则以一反诘句,把悲愤的情感推向了GC,诗歌也就此戛然而止。写得极其自然而又别致。此诗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心灵的巨大痛楚,也来自高超的艺术手段。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层层深入的艺术结构和写景、述行、心理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妙融一体,创造了一种低回婉转而又悲痛欲绝的情境。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三、《秦风•兼葭》这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诗歌以赋法写成。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句数相等,字数相同,给人以整齐的形式美感。三章的诗意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变化,就是一些字词的变换,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呆板,也造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逐层深化了情感的内蕴。有些词的变换还显示了刻意的运用,如“为霜”、“未曦”、“未已”,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推移,与情感的层层深化相配合。四、《卫风•氓》《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此诗的艺术特点:(1)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2)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起兴中兼有比喻。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3)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4)此外,诗歌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五、《豳风•七月》这是一首农事诗。诗歌描写了周族早期的农业社会生活情况,是现存最古老的农事诗。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向有争议,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初期社会等说法。诗歌形象地描写了三千年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真实地再现了农民们的农业劳动生活。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伇;八章写储冰、祭祀、收获、宴会。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赋的表现手法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尤其是以朴素的白描手法描写景物和生活画面相当出色。其艺术结构以节令为经,以衣食住行为纬,纵横交错,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画面。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正笔与闲笔、时景与本事相生相映,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六、《小雅•采嶶》这是一首征役诗,诗歌以远征归来的战士的口吻回顾了对猃狁的战争,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既抒发了对战争哀怨,又抒发了自己国家和军队的热爱之情,是《诗经》中表现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在题材上开后代边塞诗之先河。本诗共六章,前五章均是回忆。一、二、三章回忆征战猃狁的劳苦与忧愁,四、五章回忆对敌作战的情景,六章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抒写了抚今追昔的哀伤心情。本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但重在抒情。诗歌采用了叙事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前三章的起兴暗寓着征战时间的长久与征战的劳苦,与哀怨的情感相生相映。尤其是诗的第六章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诗的结构主要以一系列回忆的镜头的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了从军征战的生活。七、《王风•君子于役》这是一首思妇诗。诗歌以思妇的口吻表述了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在于内心独白和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使典型环境与心境情绪妙融一气。黄昏的意象与日常生活的画面烘托着思妇孤独寂寞、焦虑凄清的心境和意绪。此外,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几近口语,却极富于表现力和形象性。此诗开启了后世闺怨诗的先声。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与《春秋》一、《尚书》《尚书》一书的基本情况:(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用隶书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尚书》的文学价值:(1)《尚书》以“记言”为主,主要是记载帝王或大臣的讲话、告诫、誓辞等。其记言多是具有政治性的言论,主要是说理论事,因而说理论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奠定了后世论说散文的基础。其次,《尚书》也有少量的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如《尧典》、《禹贡》、《顾命》、《金滕》。另外在“记言”作品中也杂有叙事。在叙事方面已初步具备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对后来的叙事散文的成熟有一定的影响。(2)《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不尚藻饰。文风质直古朴,但由于年代久远后人仍感到古奥艰涩,正如韩愈所言“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其论说主要采用的是以史实论证的手法。其叙事主要采用直叙的手法,简单扼要,很少形容性的描述。(3)《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4)《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春秋》《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春秋》的思想倾向《春秋》的编定者是孔子,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倾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因而维护周礼,反对僭越,以及反对暴政,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1)《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它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但《春秋》记事简略,都是大事纲要式的记述。(2)《春秋》叙事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平实含蓄,较之《尚书》明白易晓。《春秋》的语言虽然简括,但也相当富于表现力。在简要洁净的史实叙述中,往往也透视者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春秋》虽然简略,但是简而有法。刘知几称《春秋》“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史通•叙事》);韩愈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进学解》)。(3)《春秋》以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左传》一、《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是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画面与历史的进程。二、《左传》的基本思想《左传》的基本思想也是取向于儒家的。《左传》具有更加鲜明、突出的民本思想。《左传》表现了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比较重视民心的向背及民众舆论和民意,即重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左传》也把握着儒家的“礼”、“仁”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并常作为解释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种尺度。此外,《左传》还热情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揭露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同时《左传》也有许多宣扬天道鬼神、吉凶灾祥的内容。三、《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但是《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刘知几曰:“盖《左氏》为书,叙事为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史通•模拟》)《左传》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叙,也有追叙、补叙、插叙等。《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做到了叙事的具体性、丰富性,所以刘知几评论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但是《左传》叙事的具体、丰富不是毫无选择,而是抓住比较典型的事例加以具体的描述,并且常常穿插进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描写。《左传》的一些优秀篇章在叙事上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情节曲折生动。《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明察善断的子产、迂腐可笑的宋襄公、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等。《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累积式;二、闪现式。《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当然有些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刘知几评论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尤工于外交辞令,这类文字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形式上委婉典雅、内涵上深刻犀利而又极富文采的特点。其议论文字多是针对性强,论题集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作品讲读]一、《晋公子重耳之亡》本文记叙了重耳遭申生之难后流亡在外十九年的经过,以及返国夺取政权后的一些事情。反映了春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及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通过重耳的性格发展过程,比较集中地刻画了重耳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本文可分为两部分:一、记叙了重耳流亡十九年的经过。二、记叙了返国及返国后的一些琐事。本文的艺术特点:选材与结构。文章在选材与结构上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为完整刻画重耳的形象创造了时空条件。叙事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偶尔杂有补叙。在选材上,围绕中心人物选材,次要人物的材料是作为陪衬材料而运用的。在结构上,采用了珠连式的结构。叙事具体、生动、完整,条理清晰,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性强,富于戏剧性。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上,能够运用典型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加以表现,并能以发展的观点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及性格的优缺点。也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同时,次要人物的性格、形象也表现得相当出色。二、《晋楚城濮之战》《左传》以战争描写而着称,本篇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描写的是春秋时期晋楚间的一次争霸战争。作者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条件,以形象的历史来总结战争经验。旨在说明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双方的军事实力,更取决于战争思想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政治、外交策略和战争谋略等人为因素,以及道义、舆论、人心向背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战争的规律,表现出了作者进步的战争观。全文可以战前、战中、战后分为三个部分:一、记叙战前晋楚两国备战、外交及内部情况。二、记叙晋楚两军对阵交战的情况。三、记叙战后盟会、封赏及楚帅子玉的下场。本文战争描写的艺术特点:以“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战争思想。以战争进程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围绕中心事件和总结战争经验选材,结构谨严而又不乏灵活自由的转换和穿插。叙述记事交待明确,条理分明,层次清晰,而且把事件写得委曲动人。城濮之战规模宏大,战争过程中交织着政治的、外交的、军事的多方面的斗争。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把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具体表现,把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委曲细致、从容自如。战争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文章以记事为主,在记事过程中也注意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因以事件为主,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是片断式的,但个性的表现还是相当有力度的。如子玉的轻率傲慢、刚愎自用,晋文公的谦恭谨慎、虚心纳谏。作者往往抓住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运用典型行为和个性化的语言来突出人物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同时也运用了对比、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技巧。三、《烛之武退秦师》本文主要记叙了烛之武面对秦、晋围郑的紧急形势,虽然对郑文公的用人不满,但当郑文公认错后,还是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分析透辟的辩辞,说服了秦穆公,拯救了郑国。本文第一段交待秦、晋围郑。第二段写佚之狐荐举烛之武。第三段写烛之武的说辞。第四段写秦、晋撤军。本文的重点是写烛之武的说辞,刻画了一个具有杰出才智的爱国者的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前因后果交待明确,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体现了作者的文章组织能力。尤其是烛之武的说辞,紧紧抓住要害,剖析利害关系;分析平实简洁而又透辟入理;清晰的逻辑关系产生了无可辩驳的逻辑论辩力。第三节《国语》一、《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今多认为非成于一人之手。《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共二十一卷。因“国”为目,以记言为主,所以称之为《国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二、《国语》的思想特点《国语》和《左传》一样也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人神关系上,虽然仍有殷周以来天命神学观念的影响,但也表现了重人事的倾向。在君民关系上,显示出“重民”的思想倾向,体现了某种程度的民本思想。如《召公谏弭谤》,反映了西周末期一些开明政治家以民为本的思想,警告统治者如果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恶果。《国语》也体现了儒家尚礼崇德的思想。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德思想一直贯穿着全书,体现在政治思想领域,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人格的评价之中。《国语》多处预言吉凶祸福、宣扬天命鬼神。这也说明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中尚保留着原始巫术文化的孑遗。三、《国语》的艺术特点《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集,原始材料多,艺术加工较少。因而,文章风格不尽统一,艺术水平的高下也不尽相同。除了少数篇章外,大多数篇章缺少精心的选材与构思,事件的完整性较差。总的来说,文学成就逊于《左传》。《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刘熙《释名•释典艺》曰:“《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国语》的记言多是有关政治、外交活动中的策论、应对、讽谏、辩论之辞,以议论说理文字较多。因为以记言为主,所以在篇章的结构上,往往是围绕议论的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叙述事件的过程则十分简略。《国语》虽然是以记言为主,但是并不是语录体和论说性散文,仍是记言和记事结合的作品。《国语》是国别体史书,是分国来记事的,每一国的记事由若干长短不一的事件组成。它以事件作为基本单元,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国语》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事一议和夹叙夹议的形式。虽然在结构上不如〈左传〉完整,多是由短小的故事情节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因而有些描写开始向细微化方向发展,叙述更加周密。有些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戏剧性和幽默感。《国语》也有少数篇章比较集中地写一个人物。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描写相当精彩,人物性格较为鲜明。《国语》的语言总的来说,具有文辞古朴、简练晓畅的特点,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向。但各个部分的语言风格不尽统一。《吴语》、《越语》、《楚语》比较宏放流畅,较有气势;《周语》、《鲁语》比较典雅;《晋语》比较生动活泼,多有幽默风趣之笔。[作品讲读]一、《邵公谏弭谤》本文记述了西周时厉王不听邵公的劝谏,一意孤行,采取高压政策堵塞言路,激化了他同国人的矛盾。终于引起国人起义,推翻了厉王的统治,将他流放于彘地。本文的中心部分是召公劝谏厉王弭谤的谏辞,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的道理,以历史的经验极为精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反映了贵族阶层中的开明的政治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人民的意志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本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周厉王暴虐利用卫巫监视、禁止人民的批评。第二段写召公的谏辞,以防川为喻说明不能压制人民舆论的道理。第三段写厉王不听劝谏的后果。本文的艺术特点: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重在议论。以叙述交代事件的必要发展过程及前因后果,以议论展示人物的思想见识,做到了重点突出与结构完整。《国语》偏重于记言,召公针对厉王弭谤而发表的一大段议论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显示了很高的论说艺术水平。第一层以治水来喻治民,形象而精警。第二层以前代治国经验,正面规谏厉王。第三层以比喻论民众舆论对治国安邦的作用。这段议论的主要运用了比喻说理、史实说理和严谨的逻辑观照等艺术手法,是形象性与逻辑性的艺术的结合。语言古朴精炼,精警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句式富于变化,流畅自然,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由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订,正式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刘向整理编订前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名。主要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二、《战国策》的主要思想《战国策》主要反映的是“士”阶层的思想,其中又主要是纵横家的思想,也杂有儒、墨、道、法、兵等家的思想。《战国策》重点写“士”阶层以奇谋高策成就了自己的功名和事业,突出地强调“士”阶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的现实,反映了“士”阶层的群体精神面貌。这些谋臣策士,在政治上积极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他们崇尚计谋策略,审时度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策略,活跃在战国纷争的政治舞台上。他们在人生观上呈现着比较复杂的状态,相当一部分人是以追求个人的功名富贵为人生目的,也有些人能够关注国家、民生。但是他们有着强烈地参与现实的进取精神,有着坚定的自信,有着强烈的个人自我意识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愿望。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的历史散文着作,其文学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战国策》在选材和结构上,是围绕某一人物的游说、谋策、议论为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战国策》的篇章长短不一,且短篇较多,结构的组织自然不如《左传》完整。但每篇都有一个论说或记叙的中心议题或事题。多数篇章采用的是对话或问答的形式,因此《战国策》也是重在记言,但有些叙事也相当精彩。《战国策》的一些优秀篇章,情节起伏曲折,结构也比较完整,选材也体现着向中心人物集中的倾向,为纪传体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战国策》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追名逐利的苏秦,善于讽谏的邹忌,食客中的能士冯谖,以及荆轲、赵太后、唐且、鲁仲连等等。《战国策》主要也是靠人物言行的描写刻画性格和形象。其优秀篇章性格化的语言和传神的行为都表现得相当出色。《战国策》的优秀篇章在叙事写人时,开始注意以完整细致、生动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的形象和内在精神。此外,《战国策》更注重人物的“奇策异智”(刘向《战国策书录》)和奇行异举,追求“奇”使之更注重人物个性的开掘,也使一些人物的描写往往带有夸张性的描写和传奇色彩,也不乏想象和虚构之词。《战国策》有许多精湛独到的表现手法。如场面描写、气氛的营造,都是它书所不及的。《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战国策》运笔灵活自如,文辞活泼流畅,生动形象。《战国策》说理论事善于运用铺排、夸张、渲染的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文章纵横驰骋,流畅明快,感情充沛,气势恢宏,体现了纵横家的语言特色。《战国策》对后代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及文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作品讲读]一、《苏秦始将连横》本文记述了苏秦最初主张连横,向秦惠王陈说自己的主张,从中可以看出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主张和说辞的特点。当说秦失败后发愤读书、揣摩谋策,转而说赵主张合纵,终于取得成功。表现了策士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和苏秦的人生观以及世态的炎凉。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苏秦初说秦惠王主张连横。重点是苏秦的说辞,说辞的中心思想是鼓吹以兼并战争夺取霸权,统一天下。第二部分,写苏秦失败后发愤读书,转而说赵主张合纵。全文比较集中地刻画了苏秦这个战国策士的形象。本文的艺术特色:第一部分重点记述了苏秦的说辞,主要运用了铺张排比、夸张渲染等手法,以此来增强说辞的鼓动力量,而且语句流畅,富于气势,典型地体现了纵横家说理论事的语言特点。第二部分重在刻画苏秦的形象,作者运用了言行神态描写、外在形象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描写等多种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作者能够从人物的肖像、外貌情态上作细腻的描写,能够从人物情态的描写和典型化的语言上深刻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这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进步,的确是将写人艺术的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冯谖客孟尝君》I■本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食客冯谖寄食效力于孟尝君门下,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住了主人权力地位的事迹,描绘了冯谖富有才干智谋及远见卓识的“奇士”形象。冯谖不仅仅是个依附主人的食客,也是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卓越才能的策士。在他的身上不仅仅在于权谋计策,也体现了政治上的民本思想。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及士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本文可分为三段:一、写冯谖初为门客时的情况。二、写冯谖为孟尝君烧券市义。三、写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本文的艺术特点:《战国策》侧重于记言,本文却侧重于记事,通过“三次弹铗”、“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等情节,完整地勾勒出了食客冯谖的“奇士”形象。结构的组织相当完整,情节的设置也比较生动,而且叙事条理清晰。此外,本文明显地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的特点,所以人物形象表现得比较完整,也能够比较集中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战国策》无论是记言,还是叙事都有“尚奇”的倾向,它注重表现人物的“奇策异智”(刘向《战国策书录》)。本文的作者就是紧紧地扣住了一个“奇”字:冯谖“无好”、“无能”,但却三次弹铗要求门客中的上等待遇,这是一奇;冯谖去收债却毁债,这是一奇;以匹夫之力恢复并巩固了孟尝君的相位,这又是一奇。作者以冯谖的奇行异举表现出了他超众的智慧和“奇士”的独特性格。本文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洒脱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这样使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其次,细节描写也是本文的重要手段,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也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此外,还运用了先抑后扬、对比衬托等手法。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一节概说一、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二、诸子的主要流派:“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三、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虽然显示着独特的思想个性和文章风格,但也有共同之处。《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密。在语言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第二节《论语》和《墨子》一、孔子和《论语》I.孔子的思想和地位。孔子思想学说是以“人”为中心,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建构起他的具有实用理性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与“仁”。“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仁”是内在的人性,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其思想体系又以道德的自觉作为内在的驱动力。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人的教育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系统的教育理论,总结出不少可贵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主张“有教无类”,强调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等。孔子的文艺思想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也涉及到了文艺美学的和谐观念及内容与形式等诸多问题。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说、“文质说”及美善统一和中和的审美原则等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文艺思想的奠基者。他对中国文化深远的影响是任何人不能比拟的,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就是儒家文化。2.《论语》的成书约在战国之初,由弟子门人所集。今本《论语》共二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学术思想、教育思想等等,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最集中、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南宋以后列为“四书”之一,是士子的必读书。《论语》的传本,在战国至汉初,主要有鲁论、齐论、古论,今本为鲁论。《论语》的艺术特点《论语》作为一部典范的语录体散文着作,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文学价值表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极强的文字表现力上。首先,《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也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词约义丰。《论语》以最简单、最自然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既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又具有卓越的表现力。其次,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语言体现着情感、性格特征。第三,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理性,成为警句、格言、成语。第四,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写。二、墨翟和《墨子》墨翟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学派的思想独具一格,自成体系,其学说在先秦与儒家并称为儒墨显学。墨子学派代表着小生产者的思想和利益,他们注重社会实践,不尚空谈,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相信鬼神的存在,否定文化艺术也体现了思想的狭隘和局限。其学派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宗教色彩较浓。2《.墨子》一书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着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整理汇编而成。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墨子》据《汉书•艺文志》着录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是全书的核心,比较集中地保存了墨子的学说。《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墨子》文章体现着由语录体、对话体形式向专题性论文过度的趋向。一些篇章还保留了语录体、对话体的形式,如篇中常出现“子墨子曰”,又如《公输》就是对话体。但大多都有一个明确的论题和切合文章主旨的标题,是组织比较完整的论说文。墨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因此其文章也是注重实用性,不重文采,尚实重质是其文章的最突出的特点。文章要注重实证,注重功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墨子》文章质朴无华,明白易晓,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善于论辩。常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性等方面,对后来的《韩非子》、《荀子》有一定的影响。第三节《老子》和《庄子》一、《老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由宇宙自然论到社会人事论,建构了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体系的核心就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宙自然和社会人事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其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都是以此来建构的。老子的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一书的基本艺术特点(1)《老子》采用的是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体,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是哲理与诗意的结合。(2)《老子》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哲理,在具体的形象中寓于着深刻的哲理,是艺术与哲理的结合。(3)《老子》的语言亦独具一格,凝练精警,朗朗可诵,语意浓缩深刻,启人深思,多用格言、警句。二、《庄子》《庄子》为庄周及其后学所作。《汉书•艺文志》着录有52篇,今存33篇,为西晋郭向整理编定。全书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本人所作,外、杂篇为后学所作。全书反映的道家的思想。庄子的思想学说:庄子的思想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而又有变化。无论在哲学观、社会观、人生观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思想更为复杂。在哲学上,继承了老子的道以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崇尚“至德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是最为突出的,鲁迅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而且《庄子》散文的荒诞怪异艺术风格也是独步当时文坛。(1)《庄子》的基本的表现方式或者说言说方式就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一书中,有寓言故事二百多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2)《庄子》文章在构思与结构上,往往重在内在旨意的表达,而不拘章法规矩,看似形散而神却不散。这和庄子对外在形式和内在旨意的理解有关,《庄子•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因此《庄子》的文章组织并不严密,而是极为自由,变化多端,飘忽不定。有的通篇罗列寓言或故事,如《大宗师》连用6个寓言故事;有的主要用寓言故事,并夹杂着议论,如《逍遥游》;有的通过故事的人物对话或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文章的结构多是一些寓言或故事连缀成篇,既相对独立的,而又有内在精神上的联系。(3)《庄子》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以自由的想象和奇妙的虚构,创造出了一个神奇诡怪的艺术形象的世界。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文概》)。基本概括了他超凡脱俗的意想和荒怪谲诡的艺术特点。《庄子》的艺术形象层现叠出,异彩纷呈。大到鲲鹏小到蟪蛄,各种形象在《庄子》笔下无不自由地驱使。《庄子》的怪诞怪异,却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真实的现实。如“支离疏”“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表达了“无用”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对现实残酷的真实反映。正如刘熙载所言:“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艺概•文概》)在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下,寓于了真实的思想和情感。(4)《庄子》的语言艺术多姿多彩。其基本的语言艺术风格就是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司马迁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天下》也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段崖之词”。都概括了《庄子》的基本语言风格。但《庄子》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也有穷形尽象、绘声绘色的描写,也是幽默诙谐,尖锐泼辣的讽刺。[作品讲读]一、《逍遥游》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是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精神和散文艺术的篇章之一。《逍遥游》的主旨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主观精神世界。在庄子看来,任何凭借、依赖外物的'有所待”都不可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摈弃外物,解除物我对立,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物外的境界,才是庄子的理想的精神家园——'逍遥游”。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大小之辩”,并提出'逍遥游”的人生境界。第二部分:以寓言故事进一步说明'逍遥游”的人生境界。本文体现了庄子散文艺术的基本特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但主要并不是采用逻辑推理的表现而是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通过奇诡的想象、巧妙的虚构、极度的夸张,以及拟人等艺术手法,构筑起了丰富多彩而又玄妙奇特的形象世界。司马迁说庄子''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鲲鹏之大和神奇的飞行、尧与许由的对话、肩吾与连叔的对话以及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都是想象和虚构的,蜩与学鸠笑鲲鹏是拟人的手法。说大则鲲鹏几千里,语小则蜩与学鸠;言短命则朝菌、蟪蛄,说长寿则大椿、彭祖,都是极度夸张的写法。这种想象、虚构、夸张的表现手法,使文章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文章的目的是要表达哲学思想,形象世界的创造只是外在的形式,形象只是他说理的手段。他通过形象世界的创造,来隐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