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_第1页
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_第2页
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_第3页
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_第4页
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说第二节行为第三节行为对象第四节危害结果第五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说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具有以下特点:1、法定性。2、客观性。3、体现法益受侵犯性。二、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

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首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除了危害行为之外,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也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但它们不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刑法理论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它不是犯罪客观要件的要素。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1、犯罪客观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2、犯罪客观要件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犯罪客观要件是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的界限。4、符合犯罪客观要件的事实是检验行为人主观罪过的标准之一。5、有助于正确量刑。第二节行为一、行为的一般理论㈠因果行为论(二)目的行为论(三)社会行为论(四)人格行为论(五)消极行为论二、行为的概念与特征㈠行为的含义1、最广义的行为。如刑法第12条。2、广义的行为,同犯罪行为含义相同。如刑法第13条。3、狭义的行为,专指作为犯罪客观要件要素的行为,即危害行为。如刑法第14条。㈡行为的特征1、有体性: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消极活动与积极活动。2、有意性:危害行为是基于人的意识而实施的,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这是危害行为的主观要素。3、有害性:危害行为必须是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行为,这是危害行为的实质要素。三、行为的表现形式㈠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㈡直接行为与间接行为(三)单独行为、同时行为与共同行为(四)作为与不作为(五)持有的性质1、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作为的实施方式: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纯正的作为、不纯正的作为2、不作为⑴不作为的概念与性质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⑵不作为的成立条件第一,前提条件: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作为义务)。作为义务来源: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③法律行为(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引起的义务。④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第二,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第三,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第四,不履行法律义务与危害结果的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⑶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分类刑法理论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⑴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⑵不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刑法条文没有明文将不作为表述为构成要件要素的情况,即通常预想由作为予以实现的构成要件,而由不作为来实现的犯罪,或者说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案例丈夫甲经常与妻子乙吵架,某日晚又吵起来,乙说:“与其这样吵架,不如死了算了。”于是寻找麻绳准备上吊。甲眼看乙进入另一房间,随后听见板凳倒地的声音,于是到该房间观看,发现乙已上吊。但甲没有救助,而是到一里之外的父母家,等父母赶来时,乙已死亡。可否认定甲的行为是不作为杀人?四、行为的附随情状行为的附随情状,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附随于客观行为并对定罪量刑有一定影响的客观要素。1、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第340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

第257条2、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第237条第三节行为对象一、行为对象的概念行为对象,是指行为所指向、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或物。特征:1、客观性。2、法定性。二、行为对象的意义三、行为对象与法益的关系第四节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特征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特征:1、因果性。2、侵害性。3、现实性。4、多样性。二、危害结果的种类㈠构成要件结果与非构成要件结果㈡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㈣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㈤基本结果与加重结果第五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因果关系的特征:1、客观性。2、有序性。3、条件性。4、复杂性。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学说㈠条件说㈡原因说㈢相当因果关系说㈣重要性理论㈤客观归责论㈥必然论与偶然论三、因果关系的认定1、假定的因果关系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3、合义务的择一的举动4、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竞合)5、重叠的因果关系6、流行病学的因果关系案例1、行为与被害人的行为相结合的情况:如甲向乙食物投放毒药,乙中毒后不致于死亡,但因中毒疼痛难忍,便上吊自杀身亡。又如,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案例

2、行为与被害人的特殊体质相结合的情况:如甲持刀杀乙,乙虽受伤,但其受伤部位与程度,不致发生死亡结果;可是乙是血友病患者,受伤后流血不止而死亡。又如,甲开枪射击乙,虽未命中,但乙患有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突发而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案例3、行为与第三者的行为相结合的情况:如甲持刀杀乙,乙在负伤逃跑中被其仇人丙发现,丙认为复仇良机不可失,便拔枪射中乙,致乙死亡。又如,甲杀乙致乙受伤,乙在住院治疗中,丙故意放火烧毁医院,乙因伤避逃不及而葬身火海。再如,公务员甲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严重损害丙的利益,致丙产生持枪杀甲之念。公安人员乙极力制止丙的行为,丙开枪杀死乙。还如,甲开车撞伤乙,乙因此而住院,因医生的严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