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中药的性能_第1页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_第2页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_第3页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_第4页
第七讲-中药的性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1第7讲中药的性能第一节四气第二节五味第三节升降沉浮第四节归经药学院王梦月2023/2/1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的。2023/2/1中药的作用分类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副作用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2023/2/1中药的治疗作用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古人: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现代:药物具有各种物质基础。2023/2/1扶正祛邪1、扶正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灵芝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虫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如人参、党参、刺五加能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与分泌。羊藿、补骨脂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人参等温阳补肾中药能兴奋甲状腺功能。2023/2/1扶正祛邪2、祛邪何为邪气何为正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抗菌抗病毒作用汗吐下法祛邪2023/2/1中药的基本作用调节平衡1、调理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2、调理气血2023/2/1第1节四气何为四气最早明确提出四气的本草药物四气的归纳四气与药物功效的关系2023/2/1何为四气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2023/2/1药物四气的归纳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例1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汤饮服后,可以使病人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述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例2如果生了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2023/2/1四气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它反应的只是药物性质的一个方面,而非所有方面。2023/2/1气与味的关系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2023/2/1气与味的关系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2023/2/1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热者寒之、寒者热者。2023/2/1四气的现代研究现代研究发现中药的四性涉及机体活动许多方面,如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内分泌调节、机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等。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2023/2/1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热证临床表现:发热口渴、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数等。现代检查:心率加速、呼吸加快、口腔温度升高,唾液分泌量减少、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增多。热证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偏亢。2023/2/1寒证临床表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等。现代检查: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寒证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偏衰而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2023/2/1实验研究以附子、干姜、肉桂、黄芪等温热药喂养大鼠,2-3周,动物表现出心率加快,饮水量增多,尿中儿茶酚胺、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加。以知母、石膏等寒凉药喂养大鼠,2-3周,可造成寒证模型。表现心率减慢,饮水量减少,尿中儿茶酚胺、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减少,耗氧量降低。2023/2/1温热药可激动受体。如附子、乌头、细辛、川椒、高良姜、丁香等均含有去甲乌药碱,去甲乌药碱已证实是受体激动剂。麻黄碱也是受体激动剂。滋阴药生地、知母可抑制受体。2023/2/1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者患者基础代谢偏高。以热性药喂大鼠,可使耗氧量增加;以寒凉药,可使耗氧量明显减少。说明热性药可增强能量代谢,寒性药可抑制能量代谢。2023/2/1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甲状腺对机体产热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海藻、昆布、黄药子、柳叶等具有抗甲状腺作用的药物均属寒凉药。它们含有大量碘,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2023/2/1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均有抗惊厥作用。海藻、昆布、浮萍等中药含有碘、溴,对中枢有镇静作用。体内钙浓度增加时,肌肉和神经的应激性降低,石膏、寒水石均含有CaSO4,对神经有抑制作用。朱砂、磁石都能安神镇惊,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温热药则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023/2/1第二节五味五味的本义最早提出五味的著作五味的作用(重点)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皇帝内经2023/2/1五味的作用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能和酸:能收、能涩涩:收敛固涩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淡:能渗、能利2023/2/11、辛:能散、能行能散—发散解表(麻黄、桂枝、

细辛、薄荷)能行—行气行血(香附、木香、

桃仁、红花)2023/2/12、甘:能补、能缓、能和能补—补脾益气(人参、黄芪、甘草)能缓—缓急止痛(白芍、甘草)能和—调和药性(甘草)甘能解毒2023/2/13、酸:能收、能涩能收—收敛止汗(五味子)能涩—涩肠止泻(乌梅、诃子)涩精止带(金樱子)4、涩:收敛固涩与酸作用相似但酸能生津、酸甘化阴2023/2/15、苦:能泄、能燥

能泄—通泄、降泄、清泄(大黄、杏仁、黄连)

能燥—燥湿(芩、连、柏、苍术)能坚阴—清热泻火、保津液(黄柏、知母)2023/2/16、咸:能软、能下能软坚散结—瘿瘤肿物(昆布)能泻下—通便(芒硝)

7、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如猪苓、茯苓。2023/2/1五味的确定依据1、药物的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味;枸杞、蜂蜜之甜味。2、药物的作用葛根:口尝无辛味,但能解表散邪。辛能散能行。皂角:口尝无辛味,但有消痈散结作用。磁石:无咸味。因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之中属水与咸相对应,故磁石标以咸味。2023/2/1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与五味的关系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多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解表药中辛味药占89%,大多含有芳香刺激性成分,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扩张皮肤血管、促进微循环及汗腺的分泌,从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2023/2/1中药化学成分与五味的关系2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有机酸和鞣质有收敛止血、抗菌消炎等作用。如五倍子鞣质通过与蛋白质结合,在粘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从而减少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刺激,起到收敛止泻的作用。若鞣质与出血创面接触,由于使蛋白质凝固,堵塞创面小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2023/2/1中药化学成分与五味的关系3甘味药的主要成分以糖、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为主,故多具有补益作用。各类补益药中甘味药占82%。4苦味药以含生物碱,苷类为多,性味多苦寒,能泻下清热等。如大黄中含有蒽醌苷而致泻。黄连、黄芩因含生物碱、黄酮苷而能清热燥湿,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5咸味药含钠钾等无机盐为主,能软坚润下或软坚散结,如芒硝治疗大便秘结。2023/2/1第三节升降沉浮升降沉浮的基本含义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升降沉浮的确定依据影响升降沉浮的主要因素2023/2/1基本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势。2023/2/1升降沉浮对用药的指导意义病位:在表在上—宜发散升浮

在里在下—宜清热泻下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宜升不宜降2023/2/1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药,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2023/2/1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用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2023/2/1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情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2023/2/1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治疗。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2023/2/1升降沉浮的确定依据

1、升降沉浮与性味的关系升浮药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药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2、升降沉浮与药物质地的关系质轻药物大多是升浮的,如花、叶类药物质重药物大多是沉降的,如果实种子类、矿物类。2023/2/1影响升降沉浮的因素1、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2、配伍2023/2/1第四节归经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确定的。归经,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龙胆草能归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归脾、胃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2023/2/1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气、五味、补、泻等药性,同样也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也有可能有的属实、有的属虚,不能因为重视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分地应用。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主要能温肺、百合主要补肺虚、葶苈子主要泻肺实。2023/2/1归经的现代研究

尚不充分,主要从药物对经络所属脏腑功能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学说和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等方面进行。2023/2/11、归经与药理作用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归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全蝎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入肝经率达100%;具有止血作用的入肝经达85%,符合“肝藏血”;具止咳、平喘作用的入肺经率高达100%。2023/2/12、归经与有效成分不少有效成分如杜鹃素、鱼腥草素、隐丹参酮在体内的分布与对应药物的归经基本一致。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归经的重要依据。如川芎嗪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传统观点一致。2023/2/13、归经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有人提出了微量元素的归经假说,认为中药的归经是以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和亲合运动为基础的。如补肾中药补骨脂、肉苁蓉、熟地等含有较高的锌、锰。而现代研究表明锌锰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