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1+X”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_第1页
古诗词“1+X”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_第2页
古诗词“1+X”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_第3页
古诗词“1+X”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1+X”教学策略探究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强调“中与国化”与“经典性”,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然而,这对学生丰富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X”的教学模式。他指出,“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指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e。这种教学模式,立足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运用“1+X”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呢?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板块中的《忆江南》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古诗词“1+X”阅读文本的选择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气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利用教材里的古诗词作为例子来教读,再从教材外选择一组古诗词作为“X”来进行群文阅读。从教材中的“1”链接到教材外的“X”,这就让教师拥有了“编者”的身份,有了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但“X”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则受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位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这也考验了教师的专业功底和素养。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一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相关的古诗词,二是选择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三是根据古诗词的表达方式选择。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在年轻时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写《忆江南》时,白居易已离开苏州多年,但苏杭的秀丽风景、人情冷暖都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怀念,写下了《忆江南三首》。统编教材中选的是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如果让学生孤立地学习这一首词,是一种缺憾。因为这三首词,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融为一体,分别描绘了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表现力强,意境奇妙,所以笔者把另外两首《忆江南》作为“X”,引导学生去学习。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刘禹锡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他读了白居易的这三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两首《忆江南》进行附和。于是,笔者把刘禹锡写的两首《忆江南》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噬。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古诗词的群读是需要精心组合的。教师只有通过合理又巧妙地组合,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收获。跟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的课文总量减少了,但如果采用“1+X”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内容就会更丰富、更高效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我们采用从T到“X”,再到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唐诗三百首精选》《日有所诵》《小学生经典诵读100篇》等,就能做到像吕叔湘先生说的,“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二、古诗词“1+X”的教学策略崔峦指出,“群文阅读是最接近阅读常态的阅读,是学生学习与生活最有效的阅读方式”⑶。古诗词“1+X”的教学模式,也是群文阅读的形式之一。温儒敏多次提醒教师“一堂课下来,教师要把握得住’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把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例如,在教学《忆江南》时,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诵读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学习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但“多读”不是一味地“傻读”,而要循序渐进。一是读正确,读通顺。朱熹曾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m初读古诗词,学生往往是结结巴巴,但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读流利。二是读出韵味来。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古诗词具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舞蹈”。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让其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时,笔者提醒学生,一方面,要注意停顿;另一方面,要注意押韵,“谙”“蓝”“南”都是“an”韵,在朗诵的时候,要将这三个字读得舒展、突出一点,就能将韵律显现出来。至于诗词诵读时的“平仄”,小学生如果能感觉到就更好了,但不对其提过高要求。三是读出画面来。古诗词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而想象的前提是知其大意。在学生了解了词的大意之后,通过反复诵读,闭眼想象词中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色,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四是读出情感来。古代的诗人、词人常常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地了解,而且有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⑴。在学习《忆江南》时,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三首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和向往之情。温儒敏建议老师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词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环节与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少一些细致的分析,少一些热闹的活动,也不一定要先译后讲,而是要让“读”占鳌头,甚至能让学生做到当堂成诵。比较式阅读崔峦在谈到群文阅读时提出,“群文阅读一般教学流程,是通过比较阅读整合信息,进而实现意义建构”回。在古诗词“1+X”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深讲透”,而应采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让学生明晰诗词之间的差异,培养其对信息的筛选、提取、分析和运用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比较不同之处。我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如在学完教材中的《忆江南(其一)》之后,向学生推荐另外两首,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并比较三首词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从描写的内容上比较,第一首写到了江花、江水,第二首写到了桂子、潮头,第三首写到了吴酒、吴娃。也可以从描写的方法上比较,第一首着重写色,色彩艳丽;第二首有香有声,动静结合;第三首写酒写人,物人合一……二是比较相同之处。通过比较诗词的共同之处,学生就可以发现诗词创作的规律。如教学《忆江南》时,笔者让学生采用“读一读”“比一比”的方法,使其有所发现。从韵脚上看,第一首词中的“谙”“蓝”“南”,押“an”韵;第二首词中的“州”“头”“游”,押“ou”韵;第三首词中的“宫”“蓉”“逢”,押“ng”韵。通过比较,学生对词牌名《忆江南》的表现形式就有了初步印象。探究式阅读探究式阅读是以问题为主线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在学习《忆江南三首》时,笔者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三首词时的困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笔者从中筛选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让学生去探究,如“作者白居易非常怀念江南的美景,他对那里的人有没有思念之情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从网上搜集到了关于白居易的一些小故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对白居易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能够由表及里,向开阔处和纵深处发展。三、古诗词“1+X”教学注意事项在古诗词“1+X”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反思中,我们发现“1”和“X”的功能不同,学习形式也有所不同。只有合理地搭配,才能更好地完成古诗词的教学任务。“1”要重方法习得入选统编教材的古诗词,主要编排在精读课文部分和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部分。对于精读课文,温儒敏教授指出,“精读课文主要由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古诗词“1+X”中的“1”就是精读精讲的内容,不能走“满堂讲”“满堂问”的老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如通过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通过赏析感受古诗词的凝练隽永,体会作者的情感。防止“X”的过度分析古诗词“X”的教学,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主地读,把从“1”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X”中,自己去尝试、体会。哪怕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也没有关系,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升,会渐渐明白诗词的内涵。“X”的教学,扩大了学生古诗词阅读的面,保证了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量,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背熟古诗词谈到背诵古诗词,朱自清认为,“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学生所学的古诗词,如果成了“过眼云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