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先秦文明_第1页
通史复习:先秦文明_第2页
通史复习:先秦文明_第3页
通史复习:先秦文明_第4页
通史复习:先秦文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按社会形态划分: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1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按朝代划分1、先秦时期(原始社会、三代、春秋战国)2、秦汉时期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史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宋元封建社会形成封建社会大一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封建社会的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依据考纲和教材,以表格形式,将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加以整合知识整合①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③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④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⑤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⑥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7.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试着去归纳段落大意(数句号,划层次),想一想它要想向我们说明些什么?最大悲哀:没有问题。最大困惑:提不出问题。①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③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④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⑤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⑥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7.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说明了什么?(段落大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过程(早期、战国、秦汉、晚清)

远古(原始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制度“公天下”(P5)①生产力水平低下②中华文明的起源农业:①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P4.5)②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手工业: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P13)②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P12)③陶瓷业(彩陶、黑陶)(P15)商业:①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就出现了。(P17)文字: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文字的起源①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②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③《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④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⑤据说,夏王朝进行过对南方和东方部落的战争,内部也曾经发生动乱,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商汤所灭。必修一第五页段落大意夏朝政治形式的概况:①夏朝基本的政治关系是宗族关系。②从禅让制(公天下)到世袭制(家天下)的转变。概念辨析禅让制: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特点: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的首领共同推选不得世袭,反映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实质: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公天下:就是采取“禅让制”的社会制度,具体就是选能而为之。家天下:就是采取“世袭制”的社会制度,具体就是父传嫡长子。

“禅让制”演变为“王位世袭制”它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向更新的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由此出现的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公天下”是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最高权力仍由皇帝掌控,相对应的“家天下”主要体现在天子任命同姓宗族为下属官吏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公天下”(官僚政治)比“家天下”(贵族政治)更进步。(P10)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政治经济文化文字:①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P31)教育:②西周:“学在官府”农业:①耕作方式:石器锄耕②经营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P5)③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P6)手工业:①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②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③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④商代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⑤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P12-15)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P17)①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②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P5-7)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沉而已。周夏商夏商周三个政权的关系①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②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③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④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⑤《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就是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⑥后来,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必修一第六页仔细阅读书本第六页,文中六句话想告诉我们关于分封制些什么?①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周武王面临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怎么管理?①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和目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②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从《西周分封示意图》中能看出哪些问题?(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是分封的主体,大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2)地缘政治:同姓与异姓诸侯的封国交错在一起,用同姓诸侯来控制异姓诸侯,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之目的。(3)分封的诸侯国名成为今天的地名。如山东省称“齐鲁”或“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通过分封也进一步扩大了周王朝统治的疆域。③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⑥后来,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

主要的分封国及类型:燕国、鲁国、晋国、卫国(同姓子弟)、宋国、楚国(先代贵族)、齐国、秦国(功臣)④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诸侯的义务与权利:①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②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⑤《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就是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①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影响(作用):(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崩溃: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分封制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分封的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制的内容:周王将子弟功臣分封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诸侯的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主要的封国:燕、鲁、宋、齐、晋分封制的作用与瓦解:作用:有利于扩大疆域;稳定当时政治秩序瓦解: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土地与人口)(春秋:瓦解;战国:商鞅废分封;秦:全国范围废除;汉以后有封国,但没有分封制)①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②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③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④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⑤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⑥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7.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过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必修一第六页①②:宗法制的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③④⑤⑥7:宗法制的内容:a.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大宗与小宗的关系c.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①以父系血缘关系的疏亲定政治等级;②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③“家”与“国”密切结合。宗法制⑴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⑵内容:⑶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⑷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分与宗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维护西周的统治。“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共同作用: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解析】①“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②“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③“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④“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D(2012·浙江文综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解析】(1)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P6,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晋国是姬姓封国是正确;(2)燕国是姬姓封国P6,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3)宋国不是姬姓封国P6,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4)秦晋之好,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左传》材料二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请回答:1.指出材料中所述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2.据材料说明以上制度的实施目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制度之间的关系。它们各有何积极作用?材料四大宗、小宗示意图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稳定统治秩序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印象西周特点: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法制: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积极作用:分封制使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家国同构,稳定了统治秩序。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和神权结合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行为,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来决定,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族权和政权紧密结合(用族权来维护王权;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家国同构,亲贵合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程度较低)无论是商朝的方国,还是周朝的封国,自治权都很大,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与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相比,王权十分有限。④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由部族、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演进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

《论语·八佾(音yì》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亲亲”、“尊尊”之义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作为维持政治秩序、政治文化的核心手段。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到西周。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气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情绪。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政治①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②西周的分封制(对象、权力、义务;主要分封国及对应的类型及各自的地理方位;目的;作用)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③早期政治制度特点。(①②③

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从事生产劳作的农民,承担着赋役和租税的沉重压力。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同时力求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

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必修二第4页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经济农业:①耕作方式:石器锄耕②经营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P5)③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P6)手工业:①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②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③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④商代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⑤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P12-15)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P17)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1.概念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经营方式)2.基本特点经营方式集体协作(井田制、田庄、人民公社)个体经营(小农经济、家庭联产承包制)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至16世纪以前商周冶铜技术成就南北朝东汉西汉春秋晚期冶铁炼钢原始社会晚期时期行业冶金业已掌握冶铜技术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已有铁器铁业官营、人力鼓风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灌钢法冶铁炼钢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各个历史时期手工业的成就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元朝商朝东汉成就清朝宋朝唐朝北朝新石器时代时期行业制瓷业发明陶器(陶是源,瓷是流)烧出原始瓷器烧出成熟的青瓷烧出成熟的白瓷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独立部门,大众用品,大量出口,中国新象征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五大名窑(你<汝>哥一定当军<钧>官)出现青花瓷粉彩瓷器、珐琅彩明清元朝明清宋朝唐朝西汉西周商朝宋朝棉纺织业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成就时期行业纺织业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世界最早养蚕缫丝)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国有六职素纱禅衣、丝国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私营作坊品种繁多,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苏杭设织造局;花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棉纺织业开始发展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普及,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2013·四川文综·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题干给出的限制性条件信息是时间“商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因此A、B、D三项应该分别反映了西汉、元朝和东汉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故答案为D。【答案】C(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解析】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朝)”,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武断的成份,故B、C项错误;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答案】D(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答案】C(2013·上海单科·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文化文字:①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P31)教育:②西周:“学在官府”(孔子开办私学)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政治经济文化文字:①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P31)教育:②西周:“学在官府”农业:①耕作方式:石器锄耕②经营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P5)③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P6)手工业:①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②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③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④商代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⑤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P12-15)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P17)①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②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P4-7)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材料二(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实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宗法分封制破坏。印象东周材料三代表各阶级(层)的学者或思想家,企图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有儒、法、道、墨等家。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它与材料一、二有何联系?现象:百家争鸣。联系: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材料四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战国时期铁农具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审分》3.从材料四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②封建生产关系(地租剥削)出现,商鞅变法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公元前483年)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印象东周(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孥:官奴)。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五印象东周4.材料五体现了何种经济政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举措的目的,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吕氏春秋·上农》政策:重农抑商。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安定人心,巩固君主地位。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走向富强。材料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5.材料六描述的是何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印象东周6.这种生产方式为什么能够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原因:①小农经济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②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政治经济

文化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各国变法①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P6)②春秋战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P9)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春秋出现、战国推广②水利技术(都江堰、郑国渠);③生产工具:铁的使用④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P5-6)①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P13-14)②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①社会转型②封建生产关系确立1.土地制度:2.农业:

3.手工业:4.商业:①商鞅变法(P22);②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P17);③战国时期出现了“市井”的商业区(P19)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P4-8)2.文艺:《诗经》;《离骚》;(P37-38)3.科学:司南(P27);制作火药的原料(P28)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各国变法①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P6)②春秋战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P9)(必修三P6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措施作用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司法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①社会转型②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1.土地制度:(1)内容:

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集体耕种)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概念辨析:均田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制度。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讲了些均田制的什么?时间、具体内容、义务1.土地的性质?2.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哪里来的?3.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说明了什么?那么次要部分呢?4.国家为什么要把土地分配给农民?针对这段内容,你还有哪些问题么?①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③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主要部分是土地公有制;次要部分是土地私有制P7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然而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在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不得不废弛。讲了些均田制的什么?导致均田制废弛的原因除了书本上交代的之外,你认为还有其它的原因么?1.导致均田制废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手中无田可供分配,2.导致无田分配又是因为土地的疯狂兼并,高度集中于地主手中,3.导致土地的兼并,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制。①②讲了些均田制的什么?针对这段内容,你还有哪些问题么?除了书本上交代的之外,你认为还有其它的原因么?书本上都向我们讲了些什么?历史概念的内涵: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试题上都向我们问了些什么?1.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2.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B.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C.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D.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4.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均田制始于隋唐

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5.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试题上都讲了些什么?能回忆起书本上相关的内容?(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3)土地兼并①产生原因:

a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b主要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c直接原因是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②影响:a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b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③抑制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经济

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春秋出现、战国推广②水利技术(都江堰、郑国渠);③生产工具:铁的使用④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P5-6)2.农业:

(1)耕作技术的进步①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②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③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的出现……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2)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关中四川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经营方式的发展进步: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形成。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注重精耕细作。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性: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局限性: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知识链接:自然经济

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广大农户生产自己消费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些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书本上讲了些什么?自然经济的概念、地位、特点书本上讲了些什么?农业与手工业以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从山东滕州宏道院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到田庄中冶铸锻造铁器的情景。由此可见,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一般日用,能够做到“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种情形,在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书本上讲了些什么?书本上讲了些什么?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手工业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的地位。(限制了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材料在讲什么?找出关键语句“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概念辨析】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1.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2.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生产者本身生存或本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如果从这一点而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3.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4.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关系图示如右: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①封建小农经济②资本主义小农经济③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资本主义小农经济:①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小农经济②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

在中国,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面向市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②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个体经营。

③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⑤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时代夏商周及以前春秋战国开始耕作方式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发展阶段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井田制土地私有制集体耕作小农户个体经营(小农经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开始(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及与该模式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先秦经济之春秋战国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2)战国、东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事业。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分析其历史作用。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了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4分)(4)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8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楼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筒车、曲辕犁

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

明清《农政全书》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表现:①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②改进耕作技术;③兴修农田水利;④重视农时;⑤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经济

3.手工业:①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P13-14)②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一,历史悠久,并且不断发展进步第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第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且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第四,手工业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受商品经济活跃程度的影响.第五,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呈相应变化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类型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社会地位历史作用官营田庄家庭民营不在市场流通代表了……,不利于……剩余部分出售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巩固了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地位变化:明清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和主体地位,民营手工业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明清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思考:中国古代手工业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西方工业革命类似的生产力突破?2)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长期领先的重要条件1.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4)明清以前,中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思考:中国古代手工业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西方工业革命类似的生产力突破?2.没有突破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很难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应用2)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3)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知识的创造力4)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实奴仆,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经济

4.商业:①商鞅变法(P22);②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P17);③战国时期出现了“市井”的商业区(P19)一、重农抑商政策农商为什么“重农”?为什么“抑商”?开始于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表现?“重农抑商”的影响(评价)?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经济

4.商业:①商鞅变法(P22);②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P17);③战国时期出现了“市井”的商业区(P19)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弃末”、“强本弱末”,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文在讲些什么?重农抑商的目的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吕氏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课文在讲些什么?重农抑商的概念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合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吕氏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课文在讲些什么?为什么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为什么“重农”?“重农”的表现:1.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P72.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P8-93.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技术的提高。P84.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选修4P101.重农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2.重农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然较低,但是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同朝廷抗衡。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也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课文在讲些什么?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尽管他们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和其他平民优越,但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也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课文在讲些什么?西汉抑商的表现及原因抑商的表现及变化1.秦王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秦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也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2.从秦律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是相当全面和具体的,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已经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3.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这就是所谓“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铁业官营是指由在产铁区设置的铁官负责采冶、铸造并出售、发放铁器的制度。4.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严格管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5.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课文在讲些什么?历代抑商的表现为什么“抑商”?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为什么“抑商”?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②商业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

③商业发展易形成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叛乱”势力。

“抑商”的表现:①秦王朝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②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③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⑤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⑥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p23历代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课文在讲些什么?p24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正是在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抑商的影响“重农抑商”的影响(评价)是什么?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①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②加强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维护阶级基础。③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经济

1.土地制度:2.农业:

3.手工业:4.商业:土地制度的形式(国有、私有)、均田制(时间、内容、实行和废弛的原因)土地兼并(原因、影响、抑制的措施)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工程、小农经济(概念、产生的原因、特点、发展的原因、弊端、评价以及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的概况、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营的形态发展的概况、重农(原因、表现)、抑商(原因、表现)、评价重农抑商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P4-8)2.文艺:《诗经》;《离骚》;(P37-38)3.科学:司南(P27);制作火药的原料(P28)1.先秦诗歌——《诗经》

(1)概况①地位:《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②时限: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2)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民间的民歌,“风”是《诗经》的精华。“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雅: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颂: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3)特点:①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②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4)影响:①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先秦诗歌——《楚辞》(1)含义: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2)特点: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3)代表作:《离骚》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出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表现诗人对祖国的忠贞和对理想的追求。《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於皇武王,无兢维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注】於:叹美词。皇:美,辉煌。无兢:无人可以与他竞争。烈:光明显赫,功业伟大。允:诚然,信实。厥:其)该诗句应出自A.《诗经·周颂》

B.《国风·周南》C.《诗经·大雅》

D.《诗经·小雅》

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作品中,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离骚》

B.《春秋》

C.《论语》

D.《诗经》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Romance,“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在东方文艺中也一直有着重大影响,下列东西方文艺创作中具有“罗曼蒂克”风格的是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②屈原的《离骚》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④雪莱的《西风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P4-8)■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课文在讲些什么?孔子生活的年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主张【说文解字】何谓“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主要派别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