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_第1页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_第2页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_第3页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_第4页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内容回顾: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生活。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口头性:一种表演的模式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1、口头语言系统的必然存在。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就是因为它有诉诸于口头语言系统这个明显的特征。在作家文学或作家文艺的传播和表演活动中,也会借助口头语言系统,起到辅助的作用。文字写作才是第一义、必要的方式。民间文学可以被采集,以“文字”方式出现,其真正的生命还是在‘语言’上,惟有还原到“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情节,才能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浓厚情感。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就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2、口口相传的优越性口头交流就是通过方言进行的,方言是造就民间文学地域性特色的根本因素之一。四川方言笑话:麻雀和乌鸦一起摆龙门阵。麻雀说:你是啥子鸟哦?乌鸦说:我是凤凰噻!麻雀:哪有你龟儿子这么黑的凤凰哦?乌鸦:你晓得个铲铲,老子是烧锅炉的凤凰噻。东北方言:例1(按读音):包质,夜乎大包质,又馅的。解释:包子,热乎大包子,肉馅的。例2(按词汇):在道牙子上打出溜滑,把波了盖儿卡突噜皮儿了,后雨儿那疙瘩结嘎疤了贼刺挠,老想挠。解释:(在马路边的冰上打滑,把膝盖摔破了,后来膝盖那结疤,挺痒的,总想抓痒。)口头交流使民间文学流传很广、很久。如:神话、史诗口口相传造就和宽容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是区别于书面叙事的外部标示之一。如:“花儿”选段

花花的公鸡红冠子,墙头上把鸣儿叫了;尕妹们穿的花袖衫,大门上把人们耀了。花花的公鸡红冠子,墙头上把鸣儿叫了;胳膊剁掉的头割掉,血身子陪你着坐了。3、民间文学是永恒的口头语言是一种最灵活的交流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民众用口头语言反映生活异常及时、方便和生动。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是具体场景的交流方式。而文字是单向性和脱离情景的。人们掌握了文字,口头创作存在的可能性性就会消逝吗?↓只有口头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不会消亡。书面文学虽然客观上在确立所记录版本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却消磨掉口头文学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二>、集体性:演说者与观众的互动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这种性质,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根植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集体性的表现形态民间口头文学史广大民众群体所有的财富,是群体创作的,它既不署某个作家的名字,也不为某个作家所私有。民众既是修改者、传播者;又是讲述者或演唱者,同时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听众。作家文学一旦定型,就不受流传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民间文学却是刻在人民的记忆中,活在人民的口头上,不断被加工和创作的。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

“唱歌不是人发颠,

也是前朝古人传;

一人传三三传九,

河水淘沙渐渐深。”再如一首歌谣所概括的: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两个传仨;

我嘴生叶,他嘴里开花;

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苹果姑娘·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与流传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的场合,如集体生产或集体生活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如:有学者指出,“花儿”对唱中“对手的提问和回答,是‘花儿把式’的产生创作欲望的‘酵母’,是激发他们灵感与智慧的关键。没有对唱的热烈氛围和竞技环境,失去了挑战者‘火力’的逼迫,他们即兴创作的才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2、由个别人创编出雏形,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页】以孟姜女的传说为例,据顾颉刚等学者考证,孟姜女传说在民间流传了2000多年,传播地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她最早雏形知识叙述杞良妻拒绝齐侯郊吊的历史事件,后添加了“善哭”→“哭崩城墙”→“城墙具体化为‘杞都城’”→“与长城挂钩,哭倒长城”......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歌手、艺人的创作多属这种形态。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综合,形成完整的作品,传给群众,流传开去。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这时的个人创作就作为集体的代言人来创作的,它表达的是集体观念与生活情趣,很容易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认可。并在传承中不断的被加工、修改,成为集体意义鲜明的民间文学。集体性的形成与发展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低级阶段,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管在我们看来多么值得赞叹,他们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性的脐带”。

无论是渔猎、农耕、战争还是宗教祭祀、娱乐活动,都是或大或小的氏族、部落群体参与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求决定了当时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

创作的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集体性创作,是一种纯粹的集体性创作。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在阶级社会里又有了新的特点。主要是出现了擅长口头文学创作与演唱的因素。这种个人创作因素的增长,表现在集体中的个别人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群众的劳动生产,成为人民当中职业的或半职业的口头创作家或演唱家。但是这类艺人是在集体创作的艺术母乳滋养下成长的,吸取了群众集体性的艺术经验,集中了集体的艺术才能,是一种新的集体性形式。此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民间艺人的独特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进入到社会主义巨大变革阶段,劳动人民开始广泛地接受文化教育,其中的一部分也学会了用文字进行书面创作。它们标志着社会主义时期作家书面创作的群众性的不断扩大,并不意味着民间文学集体性的缩小。相反,在原来口头创作基础上发展下来的民间文学,集体性仍然起着明显的主导作用;最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集体性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广泛意义。例如新的民间笑话、民谣等。

民间文学的群体属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在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时,不是片面夸大群体性而忽视了民间文学的独创性和个体性。

<三>、变异性:表演活动的不可复制变异性的含义及表现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传播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只要活在民众的口耳间,就永远没有定稿。民间文学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生命和活力之所在。变异性首先表现在语言变化上。语言永远是最活跃的因素。例如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常用“千走万走,不如黄河两岸”这句俗话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这句话进入淮河流域就成了“千走万走,不如淮河两岸”

。到了长江流域就成了“千走万走,不如长江两岸”。在内容、主题、情节上的变化:

1、从最早关于织女、牵牛两星相爱的传说,到现在这个天上织女和人间放牛郎相爱的完整故事,多少世纪以来几经变化,到了六朝时期才有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情节的记载;到了唐以后,才把这个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个哥俩分家狗耕田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神恋爱的故事。(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意义的主题)。2、民间情歌到政治歌谣: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潭;决心采花不怕死,死在花下变牡丹。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潭;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心也甘。民间文学另一种普遍的变异情况发生在不同体裁之间。如:“长期以来梁祝故事的传播是多种形态并存的;散文体的口头故事;韵文体的歌谣、俗曲;戏曲曲艺表演;年画、剪纸、雕塑等样式的传布,交相呼应;还有不少专业的作家、艺术家参与期间,进行着梁祝故事的改编和再创作。各种文艺形式都曾对梁祝故事的传播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变异性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遗忘带来的创建性。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对故事情节的遗忘,是民间文学作品形成变异性的内在原因。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故事是随心草,愿意说说半天;不愿意说,三言两语就能说完”。传承者的心理机制是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因素。2、民间文学创作者没有著作权观念,这是形成变异性的另一个内在原因。与作家书面文学的著作权、出版权不同,民间文学作品在民众中流传时,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这种改动是不自觉的,是民间文学传播传承的自然规律使然。3、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环境,是变异性产生的外在原因。像牛郎织女故事,在汉族中与“七夕”民俗结合,在苗族中便与“七夕”脱离,与苗族过年节时的踩铜鼓、跳芦笙,以及苗家风物清水江畔的牛头山联系起来。4、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是形成变异性的重要客观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口头文学作品一代一代相传,人们往往会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不断以所处时代的生活内容去补充或改换原作品的内容,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历史性的体现,由民歌带军旅歌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白天黑夜修工事,却把青春水中丢。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取养分、日臻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的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是其局限性。<三>、传承性: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一、传承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时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也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对于传承性特征,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过去有学者认为传承性就等于因袭性、保守性,他们着眼于民间作品中某些传统观念和古代意识的代代相传,以致于把民间文学视为封建、迷信、落后、保守的东西。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还表现在作品的传递上。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观念,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等等,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表现对象。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道德观以及许多传统心理反映到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情节,像好心人因祸得福、穷光棍巧遇仙女喜结良缘、动物报恩、勤劳者挖宝致富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同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观念,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等,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表现对象。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道德观以及许多传统心理反映到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情节,像好心人因祸得福、穷光棍巧遇仙女喜结良缘、动物报恩、勤劳者挖宝致富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同情弱者、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愿望,不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艺术形式上看,时代相袭的成分就更多了。根据本民族口头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法结构、修辞特点等创造的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人们在进行口头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琢磨、锤炼,代代相传,世世袭用,形成了相对稳定地额格式。散文类讲故事有头有尾,通常用“对称式”“三叠式”“连锁式”等,并且常用一些故事的套语“很久很久以前”之类。

而韵文体作品则多有像“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等固定的调式,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歌体形式,像“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等。而比兴、夸张、谐音、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更是从古到今沿用不衰。二、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在内容上反映人民集体的生活和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