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_第1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_第2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_第3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_第4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何谓思想解放?历史上,凡是重大进步或者转折关头,都有相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解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旧思想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所以要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传播新思想,为社会的变革做好思想理论准备。2.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思想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20世纪初(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器物(技术)制度(经政)思想文化学西方——资本主义学苏俄——社会主义——向西方学习一、器物层面(学习技术)——

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翻译编撰书籍;仿制战舰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对当时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内容自强迷梦破灭,近代化开端地主二、制度层面(仿行制度)——

阶级维新派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国会设议院立宪法君主立宪创办学堂著书立说戊戌变法失败,但思想启蒙促进觉醒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民族资产革命派三民主义团体政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维护共和(广东六校2010届第一次联考)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演论》D.《变法通议》

A(2010年安庆第二学期重点中学联考)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2010年重庆卷)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ABCB(2010年江苏卷)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

(2009广东历史卷)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DC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

B.顽固派和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D.洋务派和维新派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三、思想层面——资产阶级

和具有

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

鲁迅胡适等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界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李大钊陈独秀等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知识分子接受,中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激进派初步共产主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阶级主要派别代表人物重要思想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洋务派抵抗派洪仁玕洪秀全林、魏引导开眼看世界,没实践维新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李、曾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没有走上富强道路《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空想性具有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激进派革命派康、梁等孙中山等李、陈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科学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特点1、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2、内容、广度与深度: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过程;3、方向:从学习西方(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的转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4、过程: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重点要点探究:四、新文化运动3.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思想资’民主思想传播动摇了

统治地位;为

创造条件背景兴起内容评价(前期)帝国主义入侵;袁世凯专制

标志:人物:阵地\基地:局限:思想: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新青年》\北大前期:后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尊孔复古逆流三提倡、三反对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偏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性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2)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009全国文综一)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B(2009高考广东单科)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2009高考浙江文综)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AC(2010年江苏卷)“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D二横向联系原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学法指导:思想史的学习应注意的问题:社会背景——把握“阶段特征”关注政治、经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者的关系来看: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对内专制,对外卖国求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注意:这三个层面的思想解放不是绝对和孤立的,如戊戌变法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与爱国救亡和政治改革紧密联系。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形成条件思想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实践基础: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形成和发展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即成熟)发展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论》标志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确立其为指导思想大革命时期:解决了革命领导者、主力军、革命对象等问题土地革命时期——解决民主革命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解放战争时期: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问题过渡时期:解决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主要内容:课本P84末段精髓:课本P84小字部分深远影响:课本P85末段邓小平理论形成条件形成和发展过程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实践基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酝酿:形成:成熟:确立地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1982年十二大、1987年十三大南方谈话、1992年十四大1997年十五大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史地位:课本P88解决的主要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背景:课本P88主要内容:精髓:确立地位:解决的主要问题:课本P88意义:课本P8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002年十六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三大理论成果、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三次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重难点突破2、近现代中国人民在探索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第二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中共党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次转移:城市转移到农村(1)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城市武装暴动均告失败。(2)标志:理论上八七会议、实践上秋收起义失败后(3)意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次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1)背景: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标志:1949年西柏坡会议(3)意义: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第三次转移: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背景:1978年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标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3)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4、建国以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1956~1976年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发表《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召开中共八大;提出“八字方针”等。期间有成就也有失误。(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976年文革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989后加快改革开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综合国力提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西方民主思想马列主义同盟会成立1945中共七大1997十五大2002十六大民权主义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上解决了政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道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