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法讲座_第1页
义务教育法讲座_第2页
义务教育法讲座_第3页
义务教育法讲座_第4页
义务教育法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法讲座讲授纲要一、教育的使命与普及义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二、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三、义务教育法的产生与修订四、义务教育法的根本理念由一次人事变动说起一、教育的使命与普及义务教育思想的产生教育的使命与功能原始教育“力不假设牛,走不假设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消费、生活经历的传授公共生活标准的培养现代教育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开展;教育的最根本功能是影响经济开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开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开展。义务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开展古代普及教育思想的萌芽孔子: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柏拉图:理想国。国家担负教育责任,建立公共的教育制度。近代义务教育思想的形成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不管男女、不管贵贱,都应该进学校但凡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国家的改进在于青年得到适宜的教导老师向太阳一样,把自己的光辉均匀地播撒到每个人的身上现代义务教育的开展德国是最早开场施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主要原因是满足资本主义消费开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在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公布的?义务教育规程?中,就要求父母送6~12岁的儿童上学。提出强迫儿童入学,教育由人们谋生的手段转变为公民的义务。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步普及教育程度成为世纪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宣布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有181个,其中实行4-6年义务教育的占29.7%,实行7-9年义务教育的占26.8%,实行10-12年义务教育的占26.8%。经济兴隆国家根本上施行10-12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及其根本特征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承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由法律规定的、必须执行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为适龄儿童规定的必须承受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国家的义务、父母的义务、,也是一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具有区别于非义务教育的三个本质属性,即普及性、强迫性、公共性。免费教育、非选择性教育〔教育的平衡性〕等只是义务教育施行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属于义务教育的非本质特征。二、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旧中国的义务教育梦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1、13旧中国的义务教育梦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肇始,是一部充满着血和泪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中英?南京条约?到中日?马关条约?,屈辱的历史告诉人们,与西方竞争,只能学习西方,开展教育。义务教育逐步受到国人重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此项学堂,国家不收费,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1912年?学校系统令?: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人民以法律有受初等教育之义务〞张之洞蔡元培新中国建立时期的扫盲教育新中国扫盲运动——人类历史的奇迹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中国开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新中国建立时期的扫盲教育山西省万荣县村民们一边送粪一边学习1954年哈尔滨铁路管理局颁发的?识字证书?新中国建立时期的扫盲教育“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二字我认得清。〞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首?夫妻识字?曾在大江南北风行一时。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1949年,全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进步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根本问题。新中国建立时期的扫盲教育妇女们在劳动之余学习几名妇女在家里自学1964年,全国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展了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根本国情“一穷二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低于美英1820年的程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方案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扫除文盲,并且在财政力量答应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小学教育,以求在十二年内分区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60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求认真学习、大力推广山西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历,争取提早扫除文盲。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关注下,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历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假设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80年代全国应根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以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承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规定于当年7月1日开场施行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历程1992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根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的;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正是把实现“两基〞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目的;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双八五〞目的和三片地区“三步走〞的施行方法;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两基〞目的列入“九五〞规划,同年启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7年,设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历程2001年,设立免费教科书专项经费、农村中小学老师工资专项、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4年,设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工程;2006年,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特设岗位方案〞,西部农村施行“两免一补〞;2007年,全国农村实行“两免一补〞;年,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两基〞人口覆盖率显著进步2004年,国家施行西部“两基〞攻坚方案2005年循化等7个县实现“两基〞目的2006年天峻、兴海县实现“两基〞目的2007年称多等7个县实现“两基〞目的截至年,全省已有37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两基〞目的,“两基〞人口覆盖率到达93.5%,青壮年非文盲率到达96%以上。根据规划,同德县于年实现“两基〞目的,年,玉树州囊谦等8个县实现“两基〞目的。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09所,在校生74.54万人,其中小学2556所,在校生53.82万人,初中353所,在校生20.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到达99.4%,初中毛入学到达95.75%。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年,全省地方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不包括教育费附加〕33.58亿元,比上年24.91亿元增长34.81%;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生均支出为3395.54元,比上年的2733.17元增长24.23%;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052.02元,比上年的2991.36元增长35.46%;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777.46元,比上年的436.96元增长77.93%,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01.05元,比上年的554.62增长80.49%。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经覆盖我省农村牧区,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农村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2003年以来,全省校舍维修改造累计投入资金39883万元,改扩建校舍面积49.95万平方米,改造学校达831所。自2007年农村初中校舍工程启动建立以来,国家已累计投资35331万元,建立工程学校154所2004-2007年国家下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资金5.06亿元,建立学校357所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稳步推进紧紧抓住国家施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重大教育工程的机遇,对全省农村牧区中小学进展了调整。2000年至2007年,经过调整,全省中小学从2000年的3877所减少到2902所,减少975所。此项工作正在进一步施行中。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教育信息化建立实现打破性进展2006年以来,全省建成2889个光盘播放点,2781个卫星教学收视点,967个计算机教室,建立校园局域网48个,“班班通〞教室949个,实现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打破。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老师队伍建立进一步加强加强老师培训,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农牧区中小学老师培训工作。2007年、年共安排师资培训经费380万元,培训骨干老师达1.26万人次。积极组织施行国家农村学校老师特设岗位方案。2006年施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方案以来,已向40个县〔市〕补充2416名特岗老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缺乏的矛盾。努力进步中小学老师待遇,使老师工资和公务员工资同步进展调整,做到了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程度。严格实行老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把老师入口关,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老师资格1.8万人,扩大了后备师资来源渠道。青海省“两基〞攻坚的主要成就扫盲工作获得显著成效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将2004年国际扫盲奖“世宗国王奖〞授予中国青海省,以表彰其在扫除文盲方面获得的突出成绩。

青海省满足地处偏僻地区的众多人口的需求,将扫盲工作重点放在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并把扫盲工作与符合农牧民日常生活的技能培训相结合,2000-2004年共扫除文盲万人。三、义务教育法的诞生于修订义务教育法的诞生1982年我国义务教育开场法治化进程。12月4日,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指出,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承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此需要制定义务教育法。起草小组确定了“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那么,以及“管理体制放〞“分步施行〞的根本方针制订法律草案从1985年6月开场起草,到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只用了短短10个月的时间,但它对其后20年国家教育事业所起的号召、发动作用却是宏大的。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开场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86年义务教育法施行的宏大成就在教育体制上,把办根底教育的权利下放给各级政府,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一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办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发动群众参与,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使义务教育经费不断增长,特别是广阔农民兴起了“兴学重教〞的热潮,使学校校舍等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采取多项措施进步老师的素质和待遇。使老师队伍到达了数量适需、质量进步、队伍稳定的历史新阶段。加强教育立法,加强执法监视,特别是建立督学制度,使义务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到2000年,义务教育法施行15年后,全国85%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5年之前的4.3年进步到8.1年。全民办教育的壮举全国人民的共识希望工程全民集资办学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全国投入1071亿元改善农村办学条件;90年代,社会集资捐资教育达1394亿元。广阔人民群众毫无保存地向教育事业捧出他们滚烫的热情,用心血与汗水滋养出中华民族的将来86年义务教育法施行后的新问题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施行获得了宏大成果。但不可否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以加重社会和老百姓的负担为代价的。据统计,2006年前,每年国家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政府投入只占50%,另外50%那么由老百姓、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承担。这对于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群众而言,无疑是个较大的负担。86年义务教育法施行后的新问题人大代表连续3年为修订义务教育法提出议案。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近600名代表要求修订义务教育法。2004年和2005年,每年又都有22件议案涉及到修订义务教育法,签名的代表分别是727名和740名。有近1/4人大代表连续3年为一部法律的修订提出议案,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历程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376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的议案。2004年6月,义务教育法形成修订稿,报送国务院审议。2006年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审议。2006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修订草案进展分组审议。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修订的原因反思1、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开展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等新要求,需要在法律中得到表达。2、党和国家为促进义务教育开展出台的新政策和措施需要上升法律予以保证如?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关于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施行管理方法?〔财教[2006]4号〕等等。3、我国义务教育在施行中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需要法律手段来解决经费投入总量缺乏,缺口大,欠债多;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配不均,偏向大;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未得到很好的推行;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中小学管理尤其是校园管理还很不完善等。我国教育投入远低于世界兴隆国家2001年,按购置力平价计算,我国人均教育投入只有208美元,仅相当于美国1998年的1/9、加拿大的1/7、德国的1/6。我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生均经费只有522元、720元、1724元,仅相当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1998年平均程度的1/8、1/7、2/7;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6961元,相当于OECD国家1998年平均程度的3/4,日本的3/5,美国的1/3不到。新修订义务教育法通过的重大意义1、新?义务教育法?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的,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施行素质教育,进步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立者和接班人奠定根底〞作为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第五章“教育教学〞中,明确了施行素质教育的详细要求,强调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开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统一与协调开展,并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独立考虑才能、创新才能和理论才能。2、新?义务教育法?将大大强化义务教育的公共保障机制。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在确认“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的根底上,继续强调国务院的指导,增加了省级人民政府的“统筹规划〞职责,并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在原来“免收学费〞的根底上,首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不收杂费,强化了开展义务教育中的政府法律责任,表达了各级政府共同分担责任的原那么。如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要求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工程、按比例分担。特别是以法律条款的方式确定了对于政府部门违法、未履行保障职责的追究机制,从而推进了义务教育管理的法制化。3.新?义务教育法?将有利于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平衡开展。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平衡开展,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平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并特别强调了政府在保障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施行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要求将义务教育平衡开展状况列入教育督导的内容之中。还提出了兴隆地区支援欠兴隆地区、城镇老师支援农村学校等政策措施,等等。这一法律还表达了对社会弱势群体承受义务教育的特别关注和扶持。比方规定对流动人口子女要求地方政府为其提供平等承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为残疾儿童、少年承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等。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4、新?义务教育法?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明确根据。新?义务教育法?增加了标准教育收费、教科书编写与定价、校园平安保障等方面的规定。比方,法律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可收取的费用仅限于教材费和作业本费,学校不得违背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效劳等方式谋取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违背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将承担法律责任。四、新义务教育法解读新?义务教育法?,分总那么、学生、学校、老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那么,共八章63条,7000余字。而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不分章节,只有18条,1800余字。新法与旧法相比,从内容到规模都有拓展,规定更为详尽,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了。

新?义务教育法?新在何处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强迫性、义务性、公益性、统一性和平衡性。

新义务教育法在四个方面得到充分表达:党和国家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开展的指导思想;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开展的期望和要求;近几年来义务教育领域的观念、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新义务教育法的主要亮点1、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即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施行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承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证的公益性事业。明确义务教育的强迫性、义务性、公益性、统一性和平衡性。强迫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典型特征。这种强迫,既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国家而言。非义务教育那么不是强迫的,而是选择性的、自愿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施行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承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这里特别突出了义务教育是所有儿童、少年“必须〞承受的、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教育,具有强迫性。这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所没有的。义务性表现为施行义务教育国家对公民的义务,是学生及其监护人对国家、社会的义务,是学校的义务,是社会的义务。公益性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络在一起的。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新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把义务教育定位为免费教育,从而完成了我国的准义务教育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的转变。统一性是在新义务教育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立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平衡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所有公民的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公平的、平衡开展的教育。“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承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承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平等性表达在起点的平等、过程平等。平等性或公平性表达在义务教育的平衡开展方面。2、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即在国务院指导下,以县为主的同时,强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的职责,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施行都有各自的职责。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问责以及奖惩制度。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6条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平衡开展状况等进展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第9条规定,义务教育施行中发生重大事件,“负有指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引咎辞职。〞3、明确了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1〕明确不收学费、杂费。〔2〕明确各级要求政府做到“两个确保〞、“三个增长〞“两个确保〞: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平安、确保教职工工资按规定发放三个增长: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3〕要求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4〕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视。4、明确了义务教施行育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1〕、完善了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理念。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立者和接班人奠定根底。理念:培养全面开展的人。〔2〕坚持德育为首,德、智、体有机统一。〔3〕提出了义务教育的质量要求。〔4〕标准了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要求。5、明确了老师的权责,建立了师资保障机制办学依靠老师。老师有其权利和责任,全社会应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1〕老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得体罚和侮辱。〔2〕施行老师资格证书制度,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职务。〔3〕各级人民政府保障老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4〕加强老师培训,促进老师专业开展。〔5〕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施行。6、完善了义务教育平衡开展的有关制度〔1〕经费投入。县级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平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2〕师资力量的配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平衡配置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