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课件】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课件】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课件】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课件】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第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01010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02目录CONTENT人口怎么管?“官民共治”的基层管理制度1人口怎么帮?“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人口怎么查?“博施众济”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拟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扩充兵力征发赋役维系社会稳定人口的普查、控制“计丁保赋”一、人口怎么查?1、战国

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秦朝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蒙恬列传》里耶秦户籍简分类登记制度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编户齐民4、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材料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吴钩《户籍上的中国》5、东晋材料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思考:根据材料(【历史纵横】P99)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黄籍、白籍和土断6、隋朝材料:“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拓展: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大索貌阅7、唐朝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8、宋朝主户与客户材料: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材料: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9、元朝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诸色户计户籍世袭※思考:宋朝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10、明朝明初户帖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明史·食货志一》:"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清人王庆云

11、清朝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永停编审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战国秦朝汉朝东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五家为伍生著死削分类登记制编户齐民黄籍、白籍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主户、客户诸色户计世代相袭以职业定户籍、造黄册永停编审【总结归纳】【合作探究】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趋势及演变的原因是什么?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与土地、赋税日益分离③政府逐渐放松对户籍的控制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演变趋势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②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③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演变原因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朝唐朝清朝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度唐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明朝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人口怎么管?汉朝

二、人口怎么管?“官民共治”两套系统: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和以相对更强调治安、自治互保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机制,共同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斩,匿奸者与降敌罚。”—《史记·商君列传》【合作探究】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特点: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②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作用:有效治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的征发,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救济优抚“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三、人口怎么帮?“博施众济”(二)社会救济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宗族慈善组织主体辅助,宋朝兴起辅助,明清兴起汉朝常平仓制度材料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

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善堂、善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朱熹所创民办社仓丰田义仓——天下第一仓(三)优抚政策朝代措施尊敬、赡养老人秦汉明初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唐朝宋朝元朝明清鸠杖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指贫困无依靠的老人,可以进养济院,如同现在的养老院。鸠杖实物图近代东北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礼运》民心所向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