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教学重点: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与”“其”“则”等的用法

透视窗

考点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文言虚词的考查重在两点上: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听课本》第101页《考试大纲》界定的18个文言虚词(学生系统P101、p教师151)

透视窗

考点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读懂虚词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主要注意三点:

1.这里的“理解”就是指能根据上下文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透视窗

考点

2.这里的“常见”就是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当然,要读懂文言文,对于其他的文言虚词,也要有所了解,但重点是研究透这18个虚词。

透视窗

考点

3.“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的“在文中的用法”强调的是“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课前欢乐时光

河东狮子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三记载,陈慥字季常,自号龙邱居士,与同乡苏东坡为莫逆之交。他的妻子柳氏异常凶悍,陈畏妻如虎,常忍气吞声受窝囊气。苏东坡同情他的遭遇,就写了一首戏谑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课前欢乐时光

①“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所在,“河东狮子”指A,“狮子吼”比喻B,“拄杖落手”表现了C。②后人将怕老婆称为A,又把B叫“河东狮子”,来嘲笑怕老婆的男人。答案:①A.陈妻柳氏B.凶悍,这里指柳氏撒野骂街时的恶言丑态C.陈失魂落魄的怯懦②A.“季常”或“季常癖”B.凶悍撒泼的妇人一.归纳虚词的用法学生结合《系统集成》自学18个虚词的用法

(见教师《系统集成》p161)第一课时二.课堂考题试做课堂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①⑥转折②④修饰③⑦顺承⑤⑧递进C课堂训练2: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另:见《作业本》能力集训、巩固提升第1小题课堂训练3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如太行、王屋何?3)豫州今欲何至?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6)徐公何能及君也?练习2能力集训第3小题课堂训练4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什么原因怎么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5)吾尝疑乎是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10)巍巍乎可畏疑问反问然揣测对于在感叹商量然课堂训练5练习见《作业本》能力集训第2小题1)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4)视之,乃庞德也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练习2见《作业本》能力集训第8小题课堂训练6于是才却就是竟然你的可是课堂训练7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4)亦各言其志也5)妻跪问其故。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8)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9)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1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2)其若是,孰能御之?他们的它的其中的自己的代事难道那个那这种还是大概如果练习能力集训第4小题第二课时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看语法结构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子·劝学》)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蛇鳝之穴”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二、看对应位置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三、看特殊标志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例“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四、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韩愈《祭十二郎文》)②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五、看具体语境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②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③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六、看删换变化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七、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八、看词性是否一致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使与之游,待之极厚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练一练

2002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率领《石钟山记》“把”《陈涉世家》“正好、恰巧”《过秦论》”“已经”“……之后”《出师表》“无论”答案:A☺2003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伶官传序》表被动《鸿门宴》表目的《师说》兼词,“于+是”《孔雀东南飞》“于是、就”语气助词答案:C

这课上完后,该如何消化?要多看,多思考,多比较,适当做些练习。课堂精讲精练注意一些特殊现象。(1)兼词现象。在文言文中有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比如“诸”字,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

课堂精讲精练(2)连用现象。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友也者(重点在‘者’,表示停顿语气),友其德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语气。)”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句和语意的理解。课堂精讲精练(3)凝固现象。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何其……也”“一何”等等。课堂精讲精练练习1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2)若属皆且为所虏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三军既惑且疑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9)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10)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暂且将要而且况且尚且又发语词一边那么况且练习2见《作业本》能力集训第9小题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练习2

见《作业本》第巩固提升7小题练习3如果像你们至于1)某所,而母立于兹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6)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7)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8)从弟子女十人所。住所所结构的方法的原因被所结构座大约练习4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3)子墨子解带为城4)项燕为楚将5)窃为大王不取也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10)为将者在外而不受君命11)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2)为君翻作《琵琶行》练习5成为做作为是认为被语气心理治理担任为了替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且焉置土石?5)则牛羊何择焉?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7)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则将焉用彼相与练习6怎么它于之哪里呢的样子语助练习7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是说也,人常疑之。4)苟政猛于虎也!5)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判断解释停顿感叹反问祈使因拔刀斫前奏案变法者因时而化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击沛公于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秦宫室,据其府库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因使唐雎使于秦练习8于是根据依靠趁机因为沿袭于是因而1)贫者语于富者曰2)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4)墨子闻之,起于鲁5)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8)不拘于时,学于余9)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对和到从在…方面比被受给练习9第三课时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之二

看具体语境

导言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通过语境尤其是其前后的实词表现出来的,对其意义和用法的推断,也必须借助语境尤其是实词进行,这是复习本考点时应该具备的意识。例一

宰予(人名)之辞,雅而文也。〖温故知新〗蟹六跪而二螯。〖分析〗从相互关系看,“而”字前后的“雅”“文”二词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互换位置也

不会改变原意,故二者为并列关系。〖答案〗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或“和”。例二

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温故知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分析〗从相互关系看,“鬼”“人”一阴一阳,意义相对;从语意看,说话人在认识上有一转变过程。两分句为转折关系。〖答案〗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方法点拨①根据虚词前后词句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例三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温故知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分析〗“以”字后面的“春、夏、秋、冬”均为时间名词,它们暗示,“以”字为表示时间的介词。〖答案〗介词,表时间,可译为“在”。例四陈成常与宰予,之二臣甚相憎也。〖温故知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分析〗“二臣”即“陈成常与宰予”,它们暗示,“之”为复指陈成常与宰予的代词。〖答案〗代词,表指示,可译为“这”。方法点拨②根据虚词前后词句的暗示性进行推断。即学即练⒈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⒉重帷而见其衣若手。⒊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或“而且”。⒋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不可。⒌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⒍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且,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因,介词,表处所,可译为“从”。之,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例五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温故知新〗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分析〗从呼告语“夫差”看,话语情境为有人在和夫差对话。联系夫差父阖闾为越所杀的史实,可知“而”应为指称夫差的第二人称代词。〖答案〗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可分别译为“你”“你的”。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温故知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分析〗话语情境为赵王在和人对话。“子”为对对方的敬称,因此,“之”应为赵王自称。〖答案〗代词,用于第一人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