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一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一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一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一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第三节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HOW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及其规律what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是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搞清的问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观方法论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1世界观与哲学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体现(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区别于世界观、宗教和具体科学。哲学是智慧之学、思辨之学,其本质是对思想的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哲学世界观区别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系。

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哲学)世界观: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联系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人们现实生活所面对的基本问题两大类现象两大类活动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什么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1.28-1895.8.5

原话出自《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其二“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哲学上的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上的本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物是感觉的复合

人的意识【人的主观感觉、经验、心、意识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旗动!风动!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慧能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理念、道、天理、绝对精神、宗教中的神】

朱熹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理在事先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反映?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只有我的感觉经验是实在的,至于在我的感觉经验之外有没有客观实在,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人可以通过感性表象反映“自在之物的现象,但其本质是永远不可能被把握的。夸大感觉的局限性夸大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哲学基本问题图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世界的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不可知论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问题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产生之前,历史领域是唯心史观一统天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辩证法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否认矛盾小结: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涉及了世界的本原、世界可知否、世界的状态三个问题第一,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世界是什么”第二,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回答“世界是否可知”第三,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历史观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二)物质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与朴素的辩证法自发地结合在一起。【以个性代表共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物质=物质具体形态古希腊朴素唯物论“水”是万物的始基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空气”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无限者”是万物的始基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相生相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

五行图水火木金土物质=直观物的具体形态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世界的本原是原子。(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原子人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贾七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的缺陷思维方式上用个别代替一般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总结自然成果后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1)概念:20世纪列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0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0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0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0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是哲学范畴。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三)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万物皆动无物常住

所有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载体第一,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又承认相对静止(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2.相对静止(2)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一事物没有发生质变宁静的校园长大的西红柿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与相对关系运行的列车旋转的地球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在时空中进行(1)时间的含义和特点: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蜗牛爬行1.5毫米马奔跑25米光波传播30万千米1秒钟之内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时间的一维特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空间的含义和特点: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长高宽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3)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其一,物体体积无论大小,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二,物体寿命无论长短,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地球(4)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指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涵义: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的涵义:每一具体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是有限的;具体事物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5)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21/41/8……1.73205……

10.99999……

1.4142……

0.33333……

1

……0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事物是无限可分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内在统一性的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还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善于把时间、地点和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以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2023/2/2(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2023/2/2自然界物质世界社会实践分化实践统一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2023/2/2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决定性作用】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从意识的作用来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决定性作用】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产生了语言【狼孩】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岩石风化现象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桂林象鼻山水滴石穿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闻歌起舞现象葵花向日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动物的感觉、心理狗追来,人吓跑人捡石,狗吓跑人类意识有意识的活动:劳动、社会实践、创造理性

VS

本能创造性VS

模仿性语言VS

非语言社会性VS

群体性

结论: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图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人类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心理意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①从物质基础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2023/2/2(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特有的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意识反作用的生动描绘。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F=GM1M2/R2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心情愉快,延年益寿。身处逆境,容易生病。“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2023/2/2(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01022023/2/2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010203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023/2/2(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体现1.意识统一于物质(1)意识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2)意识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3)意识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2023/2/2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2023/2/2(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现实意义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实际出发。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

年轻人中流行一种用星座来说明人的性格和命运的作法,作为一种文化情趣,无可厚非,大你这是一种主观臆想的联系。含义: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主观臆想。(1)客观性方法论意义: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普遍性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处于相互不同的联系之中。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观点。(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3)这一原理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3)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与水直接联系,火与鱼间接联系)“火水鱼”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2023/2/2(4)条件性含义: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辩证地看待条件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改变或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发展——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变化,即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文化运动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的根本标志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不是看时间先后、形式是否新颖、是否有新特点、力量是否强大,发展是否完善。2023/2/20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与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否定、吸收、增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02033.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的2023/2/2(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1.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含义风吹草动熟能生巧2023/2/2因果联系是时间上先后相继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因果联系本质特点原因与结果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统一:(1)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2)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2023/2/22.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与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含义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现象表现于外,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统一: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2023/2/2方法论意义对立: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统一:通过分析现象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苹果落地是现象,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2023/2/23.内容与形式---从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含义辩证关系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方法论意义内容决定形式---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2023/2/24.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摩擦生热,四季更替人死是必然的,何时死则是偶然的。2023/2/2人死是必然的,何时死则是偶然的吃饭时必然的,吃什么是偶然的某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挂科是必然的。但某个老师监考不严,他抄上过了,则是偶然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是必然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偶然的。2023/2/2辩证关系对立: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统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性相互转化。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定律

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牛顿开水顶开壶盖发明蒸气机瓦特偶然性必然性2023/2/2方法论意义对立---重视必然性,把握规律性,不能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统一----透过偶然发现必然,把握及机遇性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射线,都与善于利用偶然因素紧密相关。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以及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2023/2/25.现实性与可能性---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含义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2023/2/2关系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不再是可能性。统一:现实性能离开可能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不能来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2023/2/2三、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2023/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3.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又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及属性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其两种基本属性。逻辑矛盾:”自相矛盾“。逻辑矛盾是指讲话、写文章前后不一致,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学术争鸣战场厮杀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对立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统一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绝对的同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绝对的对立】方法论意义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坚决反对只见同一不见对立或只见对立不见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2.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战争与和平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如果没有小偷,锁会能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马克思这段话说明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和谐与矛盾不能等同,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3.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含义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分析方法,这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然界中作用和反作用矛盾、化和和分解的矛盾;生命中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矛盾;社会运动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思想领域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含义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详见下页)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就事物发展的过程和阶段而言,在矛盾群中,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性质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每一矛盾方法论意义:分析形势、评价人物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事物发展过程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世界上没有“水果”,只有桃、梨、苹果、桔子等具体水果形态。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包含有水果的共同特性,都含有果酸和糖类等有机成份。案例:苹果与水果案例“白马非马”辩证关系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包含着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提供了根本的方法。(个别—一般---个别)【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第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相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案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国情(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1.质、量、度质(1)含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特定的质。(3)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4)方法论意义: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正确区分事物,分清不同事物之间的界限【定性】。量(1)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2)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方法论意义:对事物量的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河流的量:流域、流速、流量、长度、宽度、水深、清澈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

度含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方法论意义: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①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范围,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②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结论: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把握度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0°50°100°临界点H2O冰水汽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0℃—100℃。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黑格尔胸中有数适度

毛泽东说过:“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要注意掌握分寸,“过犹不及”。乐极生悲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案例:水在0~100℃之间的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音符1234567排列组合的改变。(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突破度的范围,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010203割裂二者关系会犯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的错误。0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指在事物进入质变过程以后,新质要素大量增长和扩充,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事物的根本质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特别是三大战役,就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表现。】第一、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根本性质未变,次要的、非根本性质变。【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全局性质未变,其中的局部性质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革命根据社会主义性质)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先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量变,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3)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我们做事情就必然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把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的远大宏伟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行动结合起来。坏的事变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这是“三步走战略”和“先富和共富政策”的哲学依据。反对割裂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形而上学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前者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后者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01

02

03

04(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遗传与变异】肯定因素:生产、建设、改革、发展、调节、稳定、秩序……否定因素:动乱、腐败、污染、战争、保守、倒退、分裂……肯定因素:生长、发育、成熟、营养、代谢……否定因素:疾病、衰老、损伤、老化、退化等……社会肌体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和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0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0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保留积极因素】0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04否定没有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发展对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肯定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否定其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辨证否定观的意义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即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方法论意义010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资本主义的东西要“扬弃”式吸纳现实意义3.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一开始是肯定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事物处于肯定阶段。矛盾进一步展开,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取得主导地位,事物发生质变,由肯定阶段进到否定阶段。而新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又经过发展,在原先否定的基础上又再一次否定,使事物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麦粒植株麦粒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克服、保留和增添】割裂二者关系会犯直线论和循环论的错误。01020304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