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海峡两岸的交往-八下海峡两岸的交往_第1页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海峡两岸的交往-八下海峡两岸的交往_第2页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海峡两岸的交往-八下海峡两岸的交往_第3页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海峡两岸的交往-八下海峡两岸的交往_第4页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海峡两岸的交往-八下海峡两岸的交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香港和澳门回归》一课的延续,两课都建构于“一国两制”的框架之下,都围绕着祖国统一的问题展开。台湾对于华夏儿女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是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同时又是当今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党和政府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课程标准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的交往概况等知识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这一史实,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大家看过电影《富春山居图》吗?展示:《富春山居图》教师: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特工同日本黑帮以及英国大盗三方之间为了保护和争抢辗转流失、历经磨难的中国元代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发生的夺宝故事。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79岁完成“富春山居图”后不久就辞世,数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如今画作一半在杭州博物馆,一半在台北故宫;我们盼望着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的交往取得了哪些进步,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这些内容。(设计意图:由《富春山居图》导入,直接调动了学生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激起学生急切了解两岸关系的愿望。)(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本是同根生——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教师:一提到台湾,我们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宝岛台湾展示: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宝岛台湾”都了解哪些信息?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简单介绍。展示:台湾图片日月潭阿里山教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台湾与大陆几次分分离离,你能简介这段历史吗?

学生: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夷洲(台湾)。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3.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4、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立台湾省。5、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6、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教师:不仅中国历史有充足的史料可以证明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而且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展示:1943年开罗会议《开罗宣言》材料: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教师:以上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呢?学生: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4月,南京解放,蒋介石败退台湾,并在美国的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教师: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港澳的分离是由殖民侵略造成的,属于外交问题;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教师:台湾与祖国分离后,两岸关系非常紧张,为了能解放台湾,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着手准备渡海作战。蒋介石也不甘心失败开始依靠美国的援助企图反攻大陆,海峡局势几度紧张。展示: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续64天。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开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教师:由于中国海空军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能力渡海作战,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大陆解放台湾的可能性更低,导致台湾问题一拖再拖,直至今天一直没有解决。台湾又实行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进入“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设计意图: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托,多讲些史实,少填鸭些结论,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探究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可信度,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突破难点。)过渡:现在海峡两岸还没有实现统一,不仅如此,台独分子仍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能不能舍弃台湾允许其独立呢?二、慈母手中线——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教师:下面同学们结合立陶宛独立的后果,小组讨论:一旦台湾独立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地位上去思考。)展示:材料:1989年东欧巨变,立陶宛这个掌握前苏联波罗的海出海口,掌握苏联海洋命运的国家宣布独立了,戈尔巴乔夫没有加以制止,从而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台湾很像中国的立陶宛,失去台湾的中国会陷入多米诺骨牌式的灾难……——西陆东方军事西陆网学生:如果允许台湾独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中国会有分裂的危险。学生:中国是个经济大国,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海外市场,我国的海上运输大多要走台湾海峡,一旦台湾独立,我们经济命脉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学生: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也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允许台湾独立会损害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展示:教师:从军事上看,美国为了围堵中国,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组建了“第一岛链”,一旦台湾独立必定会依靠美国,那么,中国海军将失去进出太平洋的出口,战争一旦爆发,敌人也会以台湾为据点进攻大陆。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台湾是中国大陆架东南部最大的岛屿,台湾是中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它是中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通道。它是中国大陆的前沿哨所、战略中枢。它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看来我们不但不能失去台湾而且一定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材料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完整认识。)教师:为了守卫这座宝岛,中央人民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呢?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完成下列表格展示:时间领导人对台政策建国初期毛泽东5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表格教师:你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明确提出的“解放台湾的政策”是靠什么方式来实现吗?学生:靠武力解决。教师:到50年代又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呢?展示:材料: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战争。北方的军事死亡人数几乎达到26万人,而南方军也达25万人之多。死亡人数如此之巨,反映了使用新型武器的结果。另外还大约30万人死于其他原因,主要是疾病、感染和恶劣的医疗。——环球网《图说世界》教师:通过上述材料关于美国内战的介绍,思考:如果武力解放台湾,会有哪些危害?学生:势必会造成海峡两岸的两败俱伤,给中华民族带来惨重损失。(设计说明: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突破难点。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老师都从正面予以评价,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继续学习。)教师: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党不断改变对台方针。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那么“一国两制”的方针可行吗?展示:材料:香港连续第13年被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以100分为满分,香港以分名列第一,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分。在10项个别范畴中,香港在其中4个范畴均列首位,包括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亚洲华尔街日报》2023年1月16日教师:阅读上述材料,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成功发展,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借鉴意义?学生:通过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教师: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台海局势的不断变化,江泽民主席继续发展完善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提出了“八项主张”,你认为其中哪一项最重要最关键?学生: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江泽民总书记的八项主张全面、细致的阐述了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于是八项主张成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后来胡锦涛总书记为了能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国家统一大局,2023年全国人大颁布了《反国家分裂法》。过渡: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促回归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几十年来为实现统一,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变化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摆出大量史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的参与与总结也可以很好地整合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落实所学知识,强化重点。)三、游子思乡情——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师:1949年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国民党老兵,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老去,他们对大陆、对家乡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我们通过一首诗歌体会一下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人的情感。展示:《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未来啊,乡愁是一座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教师:从这首诗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以及对祖国分离、有家不能回的悲伤之情。教师:是的,确实是一种悲伤和期盼之情,这说明海峡两岸都期盼着“祖国统一”。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哪些交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6页,结合下列表格的提示完成。展示:密切两岸关系的事件1987年1990年

1991年

1992年1993年1995年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表格。(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了解海峡两岸之间的交往,清晰的呈现了海峡两岸人民为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能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展示:政治上,1、1979年全国人大向台湾同胞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两岸之间紧张对峙的局面开始走向缓和。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允许台湾居民可以回大陆探亲,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海峡两岸隔绝38年的局面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失散38年的亲人开始团聚,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开始上演。母子相见母女重逢教师: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人员接触的增多,两岸交流日益增多,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大陆也成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两岸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两岸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展示:2、1992年两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指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展示:3、“汪辜会谈”右、汪道涵右、汪道涵。左、辜振甫教师:这次汪辜会谈非常成功,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了协议,就两岸开展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此后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很多海峡两岸共同拍摄的电视剧在两岸热播,台湾地区的影视明星开始被大陆青少年所熟悉,台湾商品也走进了大陆人民的生活。展示:经济上,海峡两岸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1979年为亿美元,1992年至1995年达到560多亿美元。截止到2023年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到4957亿美元。展示:文化上,还珠格格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教师:随着两岸交流、经济发展的日益密切,两岸近几年来政治上的坚冰也开始融化,国共两党时隔60年再次握手,两岸向着统一又迈出了一大步。展示:05-08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吴伯雄访问大陆教师: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处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设计说明: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材料、图片等展示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加深学生理解。)(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教师:在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今天,还有哪些势力在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学生:台独势力。学生:国际反华势力。教师:面对这些恶势力的卑劣行径,中国人民要认清楚它们的真面目,不能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我们要充分做好准备,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诺决不放弃使用武力。教师:通过学习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