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_第1页
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_第2页
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_第3页
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_第4页
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27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盂县的丧葬习俗大体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我就一些细节整理如下,按照丧葬的次序一一道来.1、穿装裹衣:老人下世叫“老驾”,及将下世为其穿衣服叫“装裹”。“穿装裹衣”,大部分老人在行将“老驾"的时候就由儿女或者家族里本家人给奄奄一息的老人穿好“装裹衣”“也叫“老时衣"。装裹衣一般是,比较困难一点的人家穿三件套。比较富裕好的人家穿五件套。在穿装裹衣前给亡者要洗干净脸、剃好头(女人要梳好头)。装裹衣绝对不能给亡者穿带皮毛质底的服装,尤其不能穿皮鞋。忌讳,怕来世投胎转生牛马等牲畜。穿起以后亡人身底下不能铺毛毡、毛毯等带毛的被单,忌讳,怕亡人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爷让其数清了毡、毯上几根毛才接受死者的报到。2、停铺:老人“老驾"的时候,大多儿女守护在旁。一旦咽气,孝子便去告请本家族人.来齐后,先到野外刨一大块白土块,用刀砍磨成一个枕头样子的东西,把一个用红布缝制,叼一粒玉茭豆的鸡形,垫在上面作为枕头。然后摘下一扇门板,把亡人的遗体安放在上边叫“停铺”。“停铺”头朝的方向有讲究,一般是人一咽气,就得看印在灶王爷像上的“皇历”,按皇历说的,头朝太岁不在座的方位,(曰“空方”)安放即是。解放以后,大部分人家已经不循此例,把亡人遗体头朝太阳所在天上的方向安放好则可。在“停铺"的时候有几件事要做。1:挎“打狗饼".就是把用玉米面或二谷面烧成,直径一寸左右的饼子挎在死者遗体的胳膊上。给挎上的“打狗饼"是按死者年龄一岁一个,再加天一个地一个.“打狗饼"的作用是说,在去往阴曹地府的路上,有许多饿狗,把打狗饼扔给就可以顺利通过。2放“口含钱".儿女把用红头绳栓好的两枚铜钱放到死者的唇边,叫“口含钱"。说死者赤条条而去往西天,含在嘴里的钱可以当路途盘费所用.3:捆足手.当家族人中的长者用一缕皮麻把遗体的手足拢住,说是怕死人有“动作"。实则是门扇窄切,以防死者的胳膊抛下来难看而这样做的。这些事办完了,随即选出当家族人中辈分最长年龄最大者为“主丧人”。由主丧人主持,研究商讨事情办理的大小以及破孝的范围.此事按照“葬父由子”的俗话一般由孝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主丧人吸收大家的意见定妥.放“起身”炮。死人的临终事情办理完毕就出门外放炮,以告村闾,有人新亡.此炮只放一声,有别于其他诸如搬家、暖房、做三周年等事。烧断气纸。起身炮放毕,孝子孝女在遗体下面点起“照尸灯”,(旧时“照尸灯”是一盏“灯竖”放一个油灯碗儿或平放一只油灯钵儿,用棉花搓捻加蓖麻油.现在已改用白蜡烛)孝子烧一炷单香。而后孝子、侄儿男女一齐跪地,醮一封五色纸曰“断气纸”,匍匐大哭,以示悲痛,也告慰亡人一路走好。死人断气的时间古话遗留是早上最好,说是‘三顿饭都给儿女留下了,奈何,死亡的时辰一概不能由人。请阴阳。哭过以后,就派人去请阴阳先生。我们这里多请的是苇泊家、霍树头家、五里庄家、山南石涧沟家.(这几家中,头数苇泊阴阳不论贫富贵贱一律对待,而且纸扎活儿也很精干)。等阴阳先生一到,先是“罩面”。就是在所有供着的神龛和祖宗像上面贴一张五色纸,以告诉神祖们丧事期间请你回避,不惊动诸位了。死者的脸上也掩一张,以示成了祖宗,跟祖宗一律对待。阴阳先生常规性的吃过饭后就是坐在丧房开始铰剪门吊,门幡、岁数纸、引魂幡(引魂幡中间的纸条上有字语曰:慈父(母)发引引魂幡)写位牌、糊粘男手捧“孝经"女手拿蝇帚的“童男女”(夫妻都下世的)或男女都拿蝇帚的“孝白童”(一个老人下世的)之类的冥品。这时候家人贴起门吊,把白纸糊在所有的门板两厢.把岁数纸用皮麻栓一块瓦片绑在一根“拉咯”(连枷)柄上挑在大门垛上。岁数纸,每一岁一张,再加天一张地一张,以示亡人享年几岁。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不请阴阳先生来了,一般都是去问下出殡的日期和所用“镇物”,写回位牌就算是请阴阳了,下来的“门吊"“引魂幡”都是请村里的巧手人给好歹铰把一下就算.请阴阳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择功夫。就是选定“发引”的日期,俗称“看天气”。择功夫讲究很多,打发死人虽然是丧事,但也要选择吉利的日子。吉利日子多是“除、危、定、执、成、开”所谓的“黄道吉日”。但是又据阴阳先生说,“建、满、平、收。闭、破”的所谓黑道日也未必没有“吉利功夫”,那就看你择准择不准。择功夫最好是与五天七天碰上。但又要讲究“七不出,八不入”的成规。所以说“功夫"说好择也好择,说不好择也不好择。好择是只能顾及一两头,说不好择是全顾及了就很难择得起来.当然也有遇在四天六天的。如今看来“功夫”好坏在人“迷信”去了,大可不必非阴阳所择的“好功夫”不行。回忆“文革”那几年,谁家也没有择过功夫,谁知道哪天是“吉利”日子,哪天是“不吉利”日子,不是也一样的打了发死人。定镇物。镇物是按死者死亡的日子和时辰定的。大部分是一些朱砂、桃条、柳条、五色石头、柏木人、小木盒、面鸡、面人、桃核、杏核、黄牛皮,黑狗毛、某种中药等东西。有的要放进棺材里,有的则放置棺材外边。镇物中还有一种最厉害的是就是“黑炭”。一般的死人都不用,就是专为“犯动作”的死人准备的.古话流传说放了黑炭就是把死者的灵魂压在“阴山背后",永远不得转世.写位牌。写位牌起首要分朝代,亡人一概叫处士比如:前清处士、民国处士,建国以后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接下来男为显考、皇考(对亡父的美称)女为显妣、皇妣(对亡母的美称)男是某(姓)府君,女为某氏太君(五品以上官职者的夫人或母亲)。硕人(本意指高贵美丽的妇人,写位牌用于一般人的母亲)、孺人、安人(明清时七品以上官职之母或妻子的封号)。某府君某太君之下写一讳字(偏左)接下来写薨者名字。名字下下写享艾寿(50岁——60岁),花甲寿(60岁左右)、古稀寿(70——80岁)、耄耋寿(80岁以上)。最下边写“之灵位”左边低两格写生于年月、日、时(时辰记不清就写吉时)。右边写卒于年月日时。现在都以公元纪年,加岁在夏历月日。砍孝棒。与此同时是派出人去砍孝棒,孝棒多数来至野外老坟墓塚的柳树上。男女孝子的最粗,糊裹上剪成条状花边的白纸条。其他人粗细以远近亲疏类推,凡穿孝的每人一根在必要的场合柱上。破孝.有“大破孝”“小破孝”之说.光景好的一般都是大破孝到五服.小破孝是到直系亲属.但都得请家族中有裁剪技术的上年纪老太,或是村里老者的女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或者临时扯回来的白布,(也叫孝装)拉开做成孝帽、孝衫、孝裤、孝带給孝子、孝媳、孝女、孝侄、孝孙等穿戴,男女孝子均腰系一缕皮麻。孝帽和孝衫两肩上缀“麻圪都儿”过继子、养子、奶子、义子不缀,以示己出与否。孝子绷的鞋子是,已经亡故了一个“老人”后跟绷得留一指宽,父母双亲都下世了的要绷满,但出去的时候一律踩倒后跟。侄儿孙子戴“铲铲帽”,侄女孙女,娶过闺女戴“来回条",没有嫁人的戴“不来来”。曾孙铲铲帽前面缝一块小三角黄布,玄孙缝一块小三角红布以区别辈分。此两辈的女者娶出去的戴“来回条”没有嫁出去的戴“不来来”也分别染黄头和红头。拉孝的老人一般要坚持到央倒“人主”戴起孝为止。守灵。一般是多子的长子在丧房守灵,没有特殊情况不出丧房。头不能梳脸不能洗,晚上和衣而卧一时儿。多数时间接济给“照尸灯”添油拨焾,给死者烧香,有的孝子长跪守灵。丧房的地不能打扫,家不能拾掇。(形容父母下世如同塌了大天,顾不得了许多)一直到出殡“服三"完后.报丧。报丧有说道。“人主家”死者的岳父家(通称小人主)外祖家(老人祖)必须是孝子亲往(一般是次孝子)其余亲戚大都是侄儿、孙子前往。去了以后把孝棒立在大门外,进屋先给人家祖宗爷磕头,告诉人家,谁下世了,几时出殡。不管跑几家都得吃饭,就是水你也得喝一口,说是人家最后给死者款待一顿。你代表死者吃下去是必须的.报丧回来哭着进大门,一进丧房在死人灵前磕头算是交差了事。吃大锅饭。所有在家或是出去办事的人,都在事主家吃饭,过去吃食不占,人们都很差于那一顿饭,吃起来三大五碗的,好像没有个饱这才留下“死人不张嘴,一天一斗米”的说法。现在大不是前了,有时候还的上门叫吃饭了。早晚烧纸.死人一般放三至七天(旧时富人家也有入棺停灵正寝月余的,但毕竟少数)三天者叫“短三天”也叫“紧三天”(死小口居多)。现在大都放七天最少五天。期间每天早午晚烧纸,放大炮或响鞭,女孝子们“歌歌摆摆”哭嚎。临时有邻居朋友来吊祭也得有人陪着哭泣一会儿。一日三顿吃饭,不管是谁在灵柩前,第一筷子总的挑给供在桌子上的碗里。说是死者还没有断了人间烟火,让他先来品嚐.看死人.死人停铺起以后,每天晚上要有两三个当家陪守灵的孝子。说是怕猫狗等长毛的东西进了丧房惊动了死人。一惊动就会变得难看怕人。看死人不能吃炒瓜子、炒黑豆,更不能吃烙饼,说是怕死人翻转身伸出手跟你要,一晚上饿了就勉强吃现有的玉茭面饼子窝窝头。这也许是旧时家不富裕,吃食寡有生出来的说辞和防备他人破费的法儿。入殓。一般是在第三天或者第五天黄昏时分将遗体放入棺材内叫“入殓”。入殓前在空棺材里放一把干草,(过去防止尸体腐败流出液体还要在最底层撒寸数厚的白灰“把干”)摆七张毛头纸(白麻纸)用七枚铜钱压住。棺材小头朝里架进丧房,按铺单不铺双,论长次,讲亲疏,分远近,由下而上的规矩把所有送来的褥子铺现成(长孝子的最贴身).褥子上不能有飞禽走兽的“活物儿”(苫的覆面也是如此),然后把遗体安放进去,去掉“口含钱”,解开足手。然后再放一些桃条柳条桑条之类的所谓“镇物”。在入殓时严禁叫任何人的名字,只用手势指挥.不许哭泣,不敢将眼泪掉在遗体上面。迷信说是怕把人的灵魂叫走或带走。入殓毕大哭,燃放大炮响鞭。筛灰。入殓完以后家中长者领孝子到五道庙筛灰。其所用工具和步骤是:新笤帚一把(栓红布条),簸萁、箩子各一张,先把一抔白灰(现在改用白面了)筛在棺材底,然后就去五道庙如法把灰筛在神台下.路上不得跟任何人说话,一路哭回,在灵柩前磕头,事毕。烧夜纸。一般在入殓当晚子时进行。到了那时候人都是悄悄咪咪的,有一个人弯下腰去看看棺材底筛的白灰说“有了”,迷信是说死者的生肖属相来过.在白灰上,牛踩牛蹄,虎留虎爪,走下了“脚印”。于是凡穿孝的由一位长着领着都去五道庙烧夜纸.来五道庙后,那位长者例行公事地看看也说“有了",大家便磕头烧纸立起,调了个方向,对着一处说叫“望乡台"的地方,仍旧烧香醮纸磕头,而后放三声大炮起身返回,最小辈走前,依次类推长孝子在最后,不敢扭头径直哭回。“烧夜纸”有说道,说是死者灵魂在望乡台得见儿孙最后一面,跟着孝子回到大门口就有神鬼把住不让进去了,于是扒住岁数纸大哭三声无奈而去……。烧夜纸回来,不管好赖总的吃一顿饭,(过去是混锅撅圪垯,现在改吃方便面)原因不得而知,也许是旧时人们吃食不好,熬了一夜的眼填吧填吧肚子……聘帮忙人。除了放短三天的死亡当天即请人外,停放七天的,一般到四天,根据事情的大小聘请帮忙的人.(主要是挑葬的抬棺材的,叫‘土工'。做饭的叫‘锅上’)。孝子由一名长着引领去要请的人家磕头。大事(上罩)的聘请二十余人。小事则聘请十四五人。大事聘到家族远股,小事则在近股聘请。古话说孝子的头不值钱(凡是用人,见面不管辈数大小就磕头),最值钱(一旦孝子给磕下头,再忙也得应承,按时前去)。买器物.用别人家一次性用品要付钱。死了人办事难免有的东西自己家没有,那就得向邻居别舍告借,凡一次性的东西就得给人家付钱,比如干草、茭圪榄、白灰都要付给几毛钱,对方也知道不说多少如数收起。说是取个吉利.破土。破土是孝子先在坟茔“后土碑”前烧香磕头醮黄表纸,将一把干草用头砍断三截,然后在要开的坟墓上刨几头就回家忙其他事去了。接下来就是土工们挑葬打墓。这是帮忙人的主要营生。这个营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般老者早年或自己“弹挣”或儿女“张罗”就把墓葬碹好.这种情况帮忙的只是来挑开“八九七尺二"(指深度)的“阳圊"把里面的余土腾撒出来(已经埋进死人的打开“垭门”)即可。另一种情况是按照习俗不能直接上坟的,英年早逝父母尚在者或非正常死亡者要择一地方打坟墓“寄埋”。此种情况,为的将来再挑容易。所以阳圊不打多深,只是用一种叫“牛扯腿”办法打下四五尺即可,这样的寄埋坟墓一般打在“阳坡弯弯",起码是不会聚水的地方。不管挑葬还是打墓,营生必须做得妥妥当当,不得偷工减料。相反七扭八歪,下葬困难,就要挨“土工们”的咒骂。当然事主家要好好招待,早上给红稠饭馏大米,中午大把拉面压河捞的给吃好,半前晌送馒头卷子的干粮。把那些帮忙的待承的满心满意.干起活来也就全心全意的了,即使有的主家招待稍有差迟,人们也只是在背地里说说或明里“阴嚓"几句,但把营生还是要干好的。因为有“甲倒累甲,户倒累户”这样一句古话。在鞭策着大家。请总管。丧葬的的目的所在就是把死者顺顺利利,体体面面埋殡了,对于孝子来说叫做“黄金入柜”。所以第七天的出殡发引,事无巨细,说辞也多,得有一个精心的总管,有合理全面的分工。不少总管都是全村里能说会道的精明人。他一去了,首先把人员安排名单张贴出来,所有人按部就班各司其职.总管会同“主丧”有权司掌、实施、裁决一切事宜。搭供蓬.过去没有租赁这一说,全是自己用杉杆绑架,大帆布扯起.有的人家还要另搭一个灵棚,根据门戚大小,櫈几块宽大木板摆贡献用。灵棚两侧挂一副挽联,多是:“白雪离天岂有归云之路,黄花落地再无返树之期”“想从前赤手无资辛苦成家亲力瘁,叹今后丁年失怙苍颜莫睹子心悲”之类的话。摆孝子供.灵棚搭起之后,先将族里家谱挂起,近股祖宗位牌请出摆放中央。供上孝子的贡献(二十五个光馒头,有的也摆汤饭。围像人)。摆全供。老人一下世,闺女就的披麻戴孝回婆家磕头请贡献。到第六天下午由大戚人(多是亡者亲家翁)领儿子,抬食落,(食落整架125件半架75件,整架的办完事折走75件,半架全部留给事主)来给亲家摆供“烧朝天纸"。一进村放三声大炮以通知,家里戴“铲铲帽"的和帮忙的去接住贡献把花草纸扎一起肘回来.其余侄女的也同样接待。唯独外甥是“迎门孝”,没有人接,自己哭着进来。等贡献到齐后,吃“打食落饭”。多数是一碗扁食汤。临了按远近亲疏开始摆供。盂县人不摆高供,一律是馒头(蒸供)松圪桃、麻叶(油供)的平供。讲究人家摆一路花儿馒头,(顶子上捏一出如《黄鹤楼》《吕布戏貂蝉》《梁祝姻.楼台会》等戏剧人物或者“孔雀回头看牡丹"“野雀登梅”“五福捧寿"等面塑,后来几年又添了“龙凤呈祥"等等。事主家要给来客抬食落、担盒受苦钱,随着人们的不断富有,食落过去5-—10元,现在上涨到50——100元。担盒也由5角1块翻了10倍之多。叫“门上家”。办理丧事一般都要叫一伙以鼓乐唢呐为主的“红火班儿”也叫“门上家".人们戏谑地叫“粗王八”。“红火班儿”有“真”“假”之分,过去花钱请的“行里"把式谓之“真的”。不花钱叫自己村里的业余娱乐班(俗称戾把)叫“假的”现在也有些人家用电喇叭也叫“电王八”是“假的”了。近年来“假王八"这一说没有了,一律是“真王八"。“真王八”里加进了晋剧的鼓板、梆子、马锣、铙钹、小锣和文场“四大件”,有三、四位“唱手”(多数是业余戏剧爱好者)唱一些《斩子》《走山》《教子》极少数也唱《大报仇.哭灵堂》等选段。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不少唱流行、通俗、摇滚流行歌曲。与“粗乐"相对的是有笙、管、笛、箫组合的“细乐”乐手是化妆成的僧侣道人.“粗乐”除了三次烧香以外都在大门以外,所以叫“门上家”.“细乐”在院里灵棚两侧“放焰口”念经“超度亡灵”。还有不少地方兴起女子军乐队,也成了吹鼓手的主力.烧香。等所有贡献摆起,开始烧香.烧此一炉香纸的首先是死者的“亲家”。叫做“烧朝天纸”。“朝天纸"用整张五色纸叠就。烧的时候头朝上。意思是说,我来祭典你了,愿你乘此香火登高而去极乐世界。(所在因地域不同也可能敷衍出许多另外之说)。在此之前,孝子的岳父家要给女婿汉戴一顶“缰绳凉冠”(此物是用二寸宽窄的硬纸糊成一个帽子大小的圆圈,再把同样宽窄的纸做成一个半圆形糊在中间,然后用一根牵牲口用的新曳股盘住),外人一看就知道是有了家室。接下来是侄女外甥等亲戚,亲戚烧完才是家里男人,从孝子开始依次类推,女人也如此.烧香完毕,接下来是奠酒,按烧香次序2—-3人一对(一人把酒2人执盏)进行。第三步是烧纸,仔细人家按烧香次序进行,多数人家去掉冗琐,干脆集体一次性烧完了之。烧香完毕就到账房记礼。账房先生把各家所有的贡献、礼金、花圈、纸扎、花炮一并记完,发给“抬食落”“担盒”的“劳碌钱”(分别多则100元少则10元,5元不等。上饭。是要把女婿汉或孝子事先准备好的一桌酒菜(通常是八碗席)给死者敬上。此事原本是由女婿汉穿戴整齐把菜肴一碗一碗地顶到灵棚前,有孝子跪接一下,再送进丧房灵柩前。上过一道,就掩门(把丧房门关上)说是让亡灵享用.大约十几分钟以后开门继续,接下来的两道也如是进行。现在上饭弄成很低俗的闹红火了,则是由红火班的人(多数是女人,加一丑角在其中打诨)化妆成古装大姑娘小媳妇端酒上菜,大部分人看红火热闹,不管低俗下贱。这时候乐队随便尽力地乱吹(有意向女婿汉要‘小份’)丑婆丑汉们在场上瞎胡折腾,一两个小时好歹才算了事。这样的事情听说闹出不少笑话儿,比如说,孝子白乎乎的跪了一地,红火班儿吹得是《大红花呀开满地》,本来是打发老人,他又吹《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要不就吹起《今天是个好日子》弄的事主家哭笑不得,听说有的吹鼓手还挨过孝棒.时至一两点钟,晚上事才告一段落。按规矩女婿汉看守灵棚贡献,说是怕猫舔狗爪,刮风下雨。其余人等回家歇息。烧早香。出殡当天早上,事主家放三声大炮以示请叫.帮忙的人一早听得炮声各各来齐,首先在灵棚烧香,完了各自去干自己的营生。家里人按次序,孝子在前侄儿、孙子、曾孙以此类推.然后女婿、侄女、外甥烧香,仍如晚上奠酒,烧纸,早香结束.吃早饭。过去不管红白喜事,东盂县一带早饭一律是小米煮豇豆的红稠饭,就山药丝丝或炒酸菜.光景好一点的人家给做碗混锅抿格斗汤。现如今富裕了改吃蛋汤油条的很多,有的干脆吃“大把拉面"籍口说是“试面”。扫墓。吃罢早饭约末到半前晌时分,主丧人安排去坟里扫墓事宜。按成规扫墓是孝女的事,一般有一两个侄女侄媳作陪。没有女儿的就由孝子媳妇代劳。个族人引领,拿一把栓了红子的新笤帚,(早先还要带一张新簸箕,现在省略了)沿灵柩要走的道路,一路哭到坟里。女孝子进墓葬用笤帚倒着身子象征性地扫三下出来。回来可以走近道,但到门前仍然大哭至丧房对灵柩磕头,事毕。接客人。上午陆陆续续有亲戚和村亲前来吊奠,大门外有戴孝的侄儿孙子接住,引至棚底烧香醮纸。每来一家,灵前掌事人都要呐喊“孝子磕头——。孝侄磕头——孝孙磕头——。只是呐喊,至于磕不磕,孝子一般都很忙,也没有人稽究。礼到了即可.接人主。此事重大,必须慎重从事。上午十一点左右全体孝子孝女以及全体戴孝人,到村外路口去等人主家.人主家大都来得比较迟,孝子远远暸见即刻头抵孝棒匍匐在地,大放悲声.待人主家拉起,接过贡献哭至灵棚磕头。人主家即被领至一处干净之屋,有人陪伴喝水抽烟稍事休息。看遗容。时过一会儿,主丧人领全体穿孝人跟孝子跪在地下。主丧人说请“舅舅们”到丧房看看死者.人主家或者全体或者派代表去看死人遗容。过去要掀开衣服逐一查看。临了哭上几眼.央人主。看了死人返回,孝子们跟回下跪。主丧人请人主提出孩子们对死者生前死后的不到之处和以后的要求。现在大多人主家是事而非的敷衍几句带长远性的安慰话了之。待人主恩准,孝子们大哭而回。然后主丧人请人主家统计出来人的辈分,都带什么孝,去丧房缝制。当然在过去也有的人主当的不好,根本不能使人接受的过分指责,使人难以答复的无理要求,甚至决绝出殡.弄得孝子们几个钟头长跪难起,是可忍孰不可忍。赶来看央人主的邻里别舍忿忿不平,帮忙的当家族人忍无可忍,于是合计一下,“拉了锅”不给做饭。几个“愣杵"把四平八稳坐在炕上的人主家拽了下来,忽绕着孝棒,连推带搡地哄出街门外边,肘进棺材盖钉了,出殡!人主家干看没闹,挨着唾骂声灰溜溜地走了。从此甥不认舅,舅不认甥,结仇几代。“小的们”下来碰了面,扭头而去,形同路人。题外话:旧时“人主家”最厉害,说不让出殡就不能出殡,听说有的死人曾经停灵一个多月发不了丧。夏天臭的路人就很难经过。古话说“有理不过人主"确实也是。现在不同了,人主家成了一般亲戚。戏谑的话说:拿准“四点儿”就是“好人主”,哪“四点儿”?“温凉糊嘟吃上点儿(来得迟了饭都凉了),寡皮淡水说上点儿(不接触实际),临场发挥挤出点(眼泪),去到坟里留下点儿(坟前的贡献是人主家的).戴孝烧纸。多数人家此时已经大体有了准备。时间不大主丧人领戴孝人如前跪倒,请人主家戴孝,戴孝一毕就到灵棚烧香、烧纸,孝子跪陪,孝孙跪顶香纸盘.开饭。其实在央人主前已经开放。东盂县打发死人中午一顿,一般吃杂面河捞,最好的是光拉面,极少动盘盘碟碟。上世纪60年代不少人家吃上一顿“混锅圪斗”就算不赖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吃开“凉菜浅子面”,多数人家“六冷八热"的上开酒菜,甚者“二八十六”有鱼有鸡。最起码也是“混菜”馒头大米。鼓乐吹打。出殡这一天凡孝子出出进进都的弯腰大哭,“门上家”也都得的吹打迎回,反正从烧早香开始到央毕人主这段时间,红火班吹打的一直要求吹打不停.所以他们也得练就上好的本领。那才留下,“吹唢呐的嘴,赶牲口的腿"这一说.过去“专业班子"一般都是叫本邑孙家庄或平定县中佐村的,这些班子人手齐楚,讲究“行里”规矩。特别到牵牛镇,韩庄这些要样儿的地方,什么客人来吹什么牌子,灵棚底下掌事人就知道以什么礼仪相迎,丧事进行到什么阶段吹什么音乐,如烧香吹《大拜场》,《朝天子》等,起丧《吹苦伶仃》《哭皇天》……。现在鼓乐班子到处有之,加上这几年兴起的女子军乐队风骚一时,这些班子,吹打起来加进晋剧、秧歌、二人台、小花戏、流行歌曲等等杂耍。虽然讲究不多,道也哗众取宠,可是有时候也会闹出好多的笑话。笔者曾经见过一家出殡,灵棚里“假道士”吹得是《十送红军》中门下孝子出出进进军乐队吹得是《打靶归来》大门外鼓乐队奏的是《今天是个好日子》。哈哈,你看看滑稽不!记份子。死者或者孝子的乡里乡亲朋友弟兄,有的给死者送一块覆面(俗称苫的),有的合起伙来(几人不等)买一个花圈,或是买一块缎被面送来.也有直接送人民币的,还有的送挽幛,挽联.挽幛上多写“永垂不朽”“仪容犹存”“音容如在”等字。挽联多在文化圈里时兴,内容多是应人的联句。我见市二轻局局长郭汉山(东村人)逝世时孝子的朋友送一幅挽联“德才贻谋业绩归录后人能当家国事;壮志已酬典型可范我辈应存创业心”南韩庄胡喜银挽姑母(原阳泉市城区人大主席)胡瑞林联:“四十五载勤恳工作业绩不亚须眉朴实贤良磊落光明有口皆碑留取懿范范昭后世;六十六岁恪守本分风节当数斯人品德可钦精神堪效无言凝志收来秋色寄哀思”上章召郭俊卿挽他父亲的联语是:寿逾八旬先父竟辞尘想当年半路失妻抱儿携女亦父亦母苦熬苦曳艰辛备尝终成家每忆亲人伤心难禁千行泪;世续四代棘人真饮恨痛今日一棺横陈杖履空存弗闻弗见欲孝无期隐憾常怀奈若何更令举室悲哀不绝九回肠”“诸如此类文学性较好的挽联多被有心人记录了去。以上所说的无论送什么都叫“记份子”。记份子的人有的来坐席吃饭,有的不来,事后孝子拿礼物登门谢致。现在有的乡村提10件贡献去了不坐席的烧醮完了留下4件后各自回家了事。看苫的.待人主家吃罢饭,主丧人端了所有敬献的覆面,领孝子跪请人主家给死者覆盖。仔细点的人主家还要一块一块地点数过目,问明是谁的,然后清数了之。净脸。人主家一到,孝子孝女(有的是孝媳)端一瓷碗,放一点烧酒,用棉花蘸酒象征性地在死者遗体脸上左饶三圈右绕三圈,说是给死者洗了脸干干净净去往极乐世界见祖宗,见佛祖.苫死人。人主家先把孝子孝女的覆面一块一块慢慢地苫住死者,(孝子的覆面从头到脚)其余苫到齐胸处.这时候有人给自己的小孩要一小块做个兜肚说是“取吉利”可以长命百岁。由人住家扯给。另给打引魂幡的(一般是长孙)留出红绿两块搭在肩上叫“披红挂绿”。娶进来没有上过坟的妇女也要给拉一条红布系在腰间,表示新人上新坟。烧香封口。苫盖一毕,所有穿孝的,亲戚来人一律到灵棚上香.此事有灵前掌事人一一“呼叫"。先是孝子依次而排,亲戚也是如此。烧毕奠酒,烧纸。烧香完毕。有土工人肘进棺材盖盖上,把材上的“八吊”安好,将事先准备好的七寸洋钉每边四个打入钉好。(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听的声音)。揣富贵.凡戴孝拖灵的人到灵棚供桌下由掌事人发给两个馒头或烧饼。叫做“揣富贵”说是揣了富贵受祖宗恩泽,长命富贵,发财多是。三送。(有的地方叫三迎)第一次,长孝子抱灵位,次孝子们陪着请至引轿正中。第二次,孝子把童男女抱出放在引轿内灵位两侧.第三次,请灵柩。灵柩一般由六个人擒出,背棺材大头的人要给三尺红布,和供在棺材头的贡献(后来事主家给换成八个馒头一听罐头或者一瓶白酒)。引魂幡在前落至大门外的天平上(索绑棺材的木头架)。女孝子跟出于灵柩之后哭泣。打说辞(这里念si)碗。此事,过去由阴阳先生来办。把供在棺材头边(每天每顿挑进头一筷头)的个那碗饭,摆在一把破旧厨刀上,出大门以外劈下打碎.说是表示亡人断绝了人间烟火,同时了却了在世时一切恩恩怨怨留下的说辞。扫殃。就是把所有门上的吊子白纸扯掉,用一把新笤帚把撒在丧房的地上的白灰等一切垃圾扫起倒在一处偏僻的地方。这事在过去也是阴阳先生所为。现在是出高价觅人,用小汽车叫,请来一个愿意干的人去处理,临了这人还得把土工要用的铁锨头等家具扛到坟里,有的还要帮助下葬“拔料向法”等。起丧。待灵柩索绑好以后,将女儿的团圆被覆盖在上面,龙头大罩十六人上肩,有“罩上家"敲锣呐喊“起灵-—”灵柩抬起.前面有一本族长辈端条盘内摆死者照相,一叠花儿馒头引道,后鼓乐、军乐、细乐;挽幛、挽联、花草、纸幡紧跟,一路哀乐送行.拖灵.在灵柩前栓十几丈白布,(现在改用麻绳),由全体穿孝人拖曳前行,表示为死者拉纤送葬.沿路孝子孝女要给路人扔钱,(过去是铜钱。现在改为硬币),摱纸烟.说是给亡者买路,也像是死者说,乡亲们,我走呀,再给大家递最后一支烟……,究竟是什么?在人演绎了。挂包头。出殡的时候,男孝子的岳父家或姻兄或小舅子(俗称拉包头的)把一块丈二的白布给孝子披在肩膀上.女孝子也在婆家亲戚中请一位辈分大的女人同样把一块丈二白布捏住三角,顺肩膀披在身上。男女拉包头的人象征性地参扶着一直到卸孝。邀祭。(也叫路祭)一般是女婿汉(也有相好德厚的朋友、干爷儿)在灵柩经过的路边,摆一张桌子供三叠贡献,磕头、烧纸、奠酒、放炮。过去讲究棺材一旦抬起就不能再着地.所以邀祭时抬棺材的一律脸朝后,拖灵的向后转给对灵柩磕头。挂箩烧草圪节。凡是灵柩经过的地方,细心人家都要把一张筛面的箩子挂在门上,夹挤块大火里的红碳点燃一盆牲口吃剩的草圪节,然后关了大门.待灵柩走远才得开开。此说是把门罗上,点起火炭运来防避鬼魅闯入。夺肩。灵柩抬至中途,有人上来替换他人抬上一程.这叫“夺肩”。夺肩的人大多是孝子的朋友弟兄,或者死者在世时对其有恩情,现在所为有报答之意。此事孝子家也得记住事后拿礼道答谢.卸孝。灵柩抬出村外停下,孝子给磕头。收起拖灵的绳子,龙头大罩卸去,冠冕堂皇的发丧出殡算是结束。抬棺材的人颠开快步径直向坟里走去.孝子孝侄腿脚好的也要帮助抬一截路。下葬。棺材在坟茔落地。抬材人七手八足把绳索解开绾成套子把棺材吊下阳圊,然后顺劲推进墓葬。阴阳先生跳进去象征性地拔料一下方向,把一块中间书“敕令镇墓”,左书“天雄“右书"地雌“的板瓦等镇物摆放好,孝子下去给父母盖好团圆被。摆放好小桌茶具吃食.阴阳摆放好童男女(一边一个,将泥俑的头拧向后面)掐破公鸡的冠子“唰甩"一顿鸡血。土工的人用砖石垒了垭门,撒一把五谷(麻、麦、谷、黍、豆,有的说麻、麦、谷、黍,稷),浇几股浆水以封闭了鬼魂。然后在阳圊口摆起三叠(人主家的)贡献,大家烧香,醮纸,点燃花草纸扎.掩土。开始埋殡,首先有孝子孝女孝媳按长次先后背对垭门口,拿铁锨剷三锨土,朝后填进阳圊。而后给土工磕头,恳请埋殡好亡人。磕头完毕怏怏而去。走的时候孝子们都要捡最长最重的麻绳背回去,说是谁背的最长最重谁以后最发财.土工的人们七手八脚填满阳圊,封起墓塚,在新墓塚上撒一把五谷,劈倒插在墓丘上引魂幡,埋殡结束.下葬的时候吹鼓手的鼓、镲、唢呐一直等候在场,烧香时“七声八气”地吹打几下了事。迎位牌。返回至“卸孝”处,引轿抬了孝孙抱了位牌走另一条道返回,途中孝子们要给位牌磕头数次。一直到大门口。扶头。大门口已经摆好一张小桌,上面放一盆清水,一把新木梳,那把破旧厨刀。女孝子逐一跪下,有一老媪象征性地给蘸水梳头三下.女孝子拿起厨刀在脸盆边上来回磨三下朝后抛出,立起回家。其意思是稍微整理一下守灵期间的蓬头垢面,要回家拜见祖宗。朝后扔厨刀意在不让凶神恶煞跟进家门.安神祖.全体戴孝人在灵棚祖宗前烧香磕头,然后,闺女、侄女、外甥分别把自己的顶子贡献折去,孝子把祖宗牌位请回。洒扫。这是出殡的最后一道流程。多少年来人们误认为是要把死人的鬼魂撵走,所以按习俗草草了事。其实不然,洒扫是驱赶死了人时降临的一尊神,这尊神叫“殃神”。“殃神"何许人也?有故事传说:姜子牙封神时,把留给自己的“东岳天齐”位子都被好友“黄飞虎”占去。他自己只落得每年大年三十在当院心坐起“一时三刻”,留下了“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一说。他老婆不让了,非得要个位子,姜子牙想了想说:“位子是没有了,你以后红门就进,逢喜声就到吧。"这老乞婆听成是;逢门就进,逢哭声就到。所以谁家一死人她就不邀而至。人们称她是“殃神”.亦叫“丧门神"。“殃神”的“买卖”不好,经常没有人招揽,出去又没有个“搁落"处,所以赖着不想走。人们只好点起干草火把,燃放鞭炮,桃条柳条打鸡,生铁火炷敲刀,在每个家门前绕过,浇一股浆水,撒一道白灰,呜呼呐喊,驱赶至村外荒郊一偶。回来以后把那把破旧厨刀劈在丧房门框上,门扇后面都贴上阴阴先生给书的符。临了,不管是帮忙的、还是家人分着吃完那一封供“殃神”的手捏糕(63个)作罢。后坐.洒扫完毕,家宅恢复正常.事主家备几桌酒席,犒劳土工和当家族人。虽说死人的事情谁家也有,但是大家误起很紧要是营生,四五天的尽力帮助,实在是难能可贵,十分需要感谢的。所以事主家往往是拿出好酒好烟招待大家,这时候孝子拿着酒壶一一给在场人筛酒敬俸,感谢叔叔大爷哥儿兄弟,在丧了考妣的时候鼎力相助.现在酒劲一来,好几瓶老白汾竹叶青不大一会儿就大碗大碗地下去,人们的精神头一时焕然,你看哇,非得醉倒有几个不然.打散。就是事主家给帮忙的族里人带礼物表示致谢。礼物一般是八个大馒头,纸烟罐头多寡不等。另外办事借用过人家家具的也用馒头谢致。服三。出殡第三天上午,男孝子们抱了所有用过的“孝棒",扛一把铁锨,女孝子哭嚎至坟里。上供、烧香烧纸。祭奠一毕,把把全部孝棒插在墓塚上再把没有埋好的墓塚重新整理得“圆"一次.谢孝。一般是服三当日孝子带馒头(按人主家来人的户数每家6-—8件)给人主家送去,以示答谢和安慰。做七。按亡人“死忌日"算起,七天为一“七”。如几“七”跟初七、十七、二十七遇到一起就算是“犯几七”。(迷信说,犯“五七"是犯在“五阎王”手下受罪。又说,其实“五阎王"面恶心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