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化、趋势及对策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化、趋势及对策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化、趋势及对策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化、趋势及对策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化、趋势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编号:08009110203南阳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化、趋势及对策研究完成人:班级:2008-02学制:四年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03-05目录摘要 (1)1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1)1.1鼓励生育阶段(1949~1953年) (1)1.2政策转变及反复阶段(1954~1959年) (1)1.3提出计划生育号召,在部分市、县的试行阶段(1960~1969年) (2)1.4限制人口增长的“晚、稀、少”政策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进阶段(1970~1980年) (2)1.5全面推行一胎化的紧缩政策阶段(1980年秋至1984年春) (3)1.6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阶段(1984~1991年) (3)1.7多样化的生育政策时期(1991年至今) (4)2由人口政策引发的人口问题 (5)2.1人口性别结构问题 (5)2.2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5)2.3劳动力就业问题 (6)2.4不可忽视的人口负增长 (6)2.5独生子女的健康、安全问题 (7)2.6有待提高的人口素质 (7)3人口发展的趋势 (8)4人口问题的对策 (8)4.1人口性别结构问题的对策 (8)4.2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9)4.3针对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的对策 (9)4.4加强心理教育,提高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 (9)4.5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9)参考文献 (10)Abstract (10)第11页(共11页)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化、趋势及对策研究摘要:人口政策包括生育政策、死亡政策、优生政策和婚姻家庭政策。本文仅谈论生育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育水平整体呈现平稳下降态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老龄化加速、出生性别比失调、劳动力结构老化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要不要调整?向什么方向调整?以何种方式调整?这些摆在人口研究和政策研究学者面前的重大问题,也是政府决策者深切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关键词:人口政策;计划生育;历史演变;面临问题;趋势与对策;1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1.1鼓励生育阶段(1949~1953年)这一阶段,政府对生育及人口增长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并出台了限制避孕和人口流产的政策,鼓励人们生育[2]。1950年4月20日,国家卫生部和军委卫生部联合发布了《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规定“为保障母体安全和下一代生命,禁止非法打胎”。1952年,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卫生部制定了一个面向全民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将适用于机关部队妇女干部的规定在全国推广。1953年,卫生部又以“与国家政策不符”为理由,通告海关禁止进口避孕用具和药物。这些政策都强化了人们多生多育的观念和行为。1.2政策转变及反复阶段(1954~1959年)鼓励生育的政策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后发生了急剧的转变。远远高于预期的人口数,与当时我国有限的资源与落后的综合国力形成对比,震动了政府领导人。从中央领导到学术界都提出一些节制生育的观点[2]。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指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1956年初,中央公布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在纲要中明确提出:“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但是“大跃进”及随后的大饥荒,改变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方向。大跃进的浮夸做法使得当时的一些领导人对人口形势产生了乐观情绪,“人多力量大”、“人多可以办大事”的想法在一些主要领导人心目中再次占据主要地位。随着张限制人口增长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在全国被批判,节制生育的政策主张被扼杀在摇篮里。1.3提出计划生育号召,在部分市、县的试行阶段(1960~1969年)大跃进失败的反思和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现实人口增长的压力,使控制人口和节制生育的思想得以复苏。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这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文化大革命初期,虽然党和政府并没有放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方针,仍在实行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但社会环境处于无政府状态,一些计划生育机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被“革命委员会”给取消了,节制生育的实际工作停顿了,人口又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1.4限制人口增长的“晚、稀、少”政策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进阶段(1970~1980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经济滑坡,人口增长,1969年全国总人口突破八亿大关,使得人口与经济本来已尖锐的矛盾更加突出。这种客观现实迫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民经济恢复后不得不重申控制人口的重要性。1971年7月,国务院强调指出:“除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外,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群众的自觉行为。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正式提出了“晚、稀、少”政策,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1973年,人口发展第一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1974年末在中共中央转发河北省《关于召开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情况报告》中,肯定了按“晚、稀、少”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1978年6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会议还提出了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新要求。1.5全面推行一胎化的紧缩政策阶段(1980年秋至1984年春)“晚、稀、少”的政策推行后非常有成效,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惯性的存在,根据有关方面的预测,要实现在20世纪末人口不超过12亿的目标,必须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同时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活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生育欲望有所扩张,而“大跃进”及三年困难时期后补偿性生育的人口也开进入育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都有所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在全国推行紧缩的一胎化政策,也就是“独生子女”政策。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公开信》指出,“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6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阶段(1984~1991年)由于实行的“一孩”政策与广大群众的生育意愿严重冲突,使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天下第一难”。在实施“一孩”政策中,为达到人口控制目标,采取了许多行政、经济等强迫手段,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为了缩小政策与生育意愿的差距,缓和干群矛盾,1984年4月13日中央转发了《关于计划生育情况的汇报》的七号文件,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政策。主要是:①在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②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③严禁徇私舞弊,对在生育问题上搞不正之风的干部要坚决予以处分。1988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专门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国家计生委的《计划生育工作汇报提纲》。会议规定了现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具体内容: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1.7多样化的生育政策时期(1991年至今)1991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实际生育控制能力与政策间的差距,实事求是地做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切合实际地将1991~2000年人口计划控制目标定在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2.50‰以内,即总人口2000年末控制在13亿以内[3]。2001年12月29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2002年9月1日施行),将原有的政策性规定法律化为:“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城乡结构和地域民族特征,各省市制定了地方计划生育条例,形成了现行的生育政策格局。概括起来为:①城镇地区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四川等六省、市的农村,基本实行汉族居民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②除上述六省、市外,有五个省、区规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有19个省、区规定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时,间隔几年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简称一孩半政策;③有29个省、市、区规定夫妇同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其中有七个省还规定农村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间隔几年可以生育两个孩子;④各地条例还对少数民族、残疾、再婚、归侨、特殊职业等各种情况作出具体规定,可以生育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计划生育”的多元化政策,适应了中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的特色。由于在农村不强制推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由计划生育所导致的干群矛盾开始减少。再加上“三为主”方针的确立(避孕为主、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作为主),广大群众比较广泛地接受了改进后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条件地转变了自己的生育观念。各级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将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精神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这在制度设计上尽可能多地避免了计生政策推行中的行政命令和强制作风这些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1年4月发布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间1.07%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2由人口政策引发的人口问题2.1人口性别结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生育率的下降和持续的低生育水平,我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出生性别比和婴儿死亡率性别比失常的前提(或者说是必要条件)是男性偏好。历史上,我国是一个性别偏好较强的国家。我国的生育政策是通过对生育数量、条件的控制对其产生影响。它虽不是“失常”的必要条件,但却使这种“失常”更加严重,特别是一孩半政策已经把第一个孩子的性别作为再生育的条件[5]。2.2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在人口总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也将急剧老化。随着未来大批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养老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仍将以家庭养老为主,如果只生育一个孩子,对父母年老后的经济赡养、生活照顾及精神慰藉将会带来严重影响,大大加重社会的负担,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中,大部分独生子女的父母在退休时虽然有基本养老金,但生活照顾也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人口年龄结构的过度、过快老化,将使未来我国年轻的在业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生活照料的压力大大增加,使未来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基金比例急剧上升,用于积累的基金比例相应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2.3劳动力就业问题生育水平的长期低迷以及伴生的老龄化现象必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如减少劳动力数量、改变劳动力人口的年龄构成等。综合效应会使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下降,进而引起工资率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往往随着原材料、销售、房地产等其他成本的上升,这些因素将合力导致中国对外商投资吸引力的下降,削弱外向型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5]。此外,生育水平的下降还会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经济已从短缺转向相对过剩,经济增长模式也从过去的供给推动转向需求拉动。人口增长有利于增加消费的需求,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就业,反之亦然。2.4不可忽视的人口负增长据统计,1993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6.5,死亡率为千分之7.28,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负0.78,户籍人口的自然变动开始出现负增长。十年后的2003年,上海市的户籍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4.26,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负3.29,上海出现了连续十年的人口负增长,并且数字呈上升趋势[5]。在全国人口增长的大形势下,我国的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局面,诸如北京、沈阳等大城市人口都连续几年呈负增长趋势。造成人口负增长的原因是年轻人不仅晚婚,而且育龄推迟,甚至不要孩子。现在的城市里,单身贵族是时尚,丁克家庭也不在少数。现代青年更注重自身发展,女性有了更多选择和参与社会的机会,许多人推迟甚至放弃生育。同时,生育成本不断增大加之对精力、物质消耗,生育被年轻人视为一种负担。这些迹象表明,中国的城市人口生育正从政策控制生育率转向自发控制生育率2.5独生子女的健康、安全问题调查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其父辈相比,大多数人在人格特征方面更具个人中心主义色彩,同时也更缺乏合作、共享和宽容精神。随着农村生育率的下降,农村的独生子女人口也不断增加,农民工里也出现了相当比例的独生子女。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这些第二代农民工与城市的独生子女一样,其中不少人缺乏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不及父辈勤俭节约,生活能力较差,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6有待提高的人口素质据统计2000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8年,而日本为11,美国为13,英国为14年。我国15以上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2%以上,高技术人才仅占总人口的0.67%。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到64岁人口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4%。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000年25到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8%,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2%,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2%,从业人员中技术人才只占5.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性别、城乡之间的差异还很明显,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仅总量少而且分布不均衡。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素质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今社会脑力劳动日趋成为人类劳动的主导,科学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日趋向技术密集、信息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引起了职业构成的变化,日益要求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并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人口众多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低下,人力资源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且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充分利用其人口资源并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中国的人口包袱才会变为社会财富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3人口发展的趋势结构和谐:未来人口战略的调整方向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人口金字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儿型人口过渡到成年型人口,再进一步发展到现在的老龄化人口。在2000年人口金字塔中,14岁以下少儿人口呈明显缩减态势。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少儿人口负担比已经到了28.58%。少儿人口比重的迅速减少,使中国人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红利”时期———在今后15年内,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将维持在70%左右———这极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1]。但中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却会在随后的几年当中,迅速减少。各种预测表明,将来中国人口的峰值在14.5亿左右———大约在2030左右迎来高峰。中国未来的人口形貌与原来媒体灌输给学术界和民众的人口形貌截然不同。新的人口形貌是:第一,总人口达不到16亿,而在14.5亿左右。中国当前的出生率越低,未来峰值人口越低,老龄化程度就越严重,未来的养老压力就越大。第二,如果现在使用的1.8的总和生育率能够靠得住,那么,未来中国也将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宝座”让给印度。第三,中国15-64岁之间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将不会像原来那样是“无限”的,大约在2015年左右开始负增长。第四,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所导致的婚龄年龄段女性的短缺状况将逐渐明显。第五,由高等教育扩张所带来的大学生的失业问题,将日益严重。第六,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将给民族聚居区域的环境资源造成越来越重的压力。第七,由贫富分化所造成的各阶级阶层人口的裂隙将逐渐凸现。4人口问题的对策4.1人口性别结构问题的对策在调查结果中显示人口出生性别比例失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稳固家庭关系、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我国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的惩罚措施;移风易俗,加强文化教育改变观念;还可以从经济上加以调节,比如生女孩奖励、女孩上学优惠等;再次从药物和医疗设备上严格控制,减少生育前性别的鉴定[6]。4.2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人口老龄化并不是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包袱的代名词,我们应该积极趋利避害[9]。从大的方面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使我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老年人市场,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市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率。另外老年人也是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有技术,有资金,有思想的老年人一样可以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青年人的负担。最后在小的方面说老年人在家庭的小单位里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话说“家有一老,胜有一宝”。因此老年人可以为社会创造很多有形无形的财富,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方法正确。4.3针对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的对策生育水平的长期低迷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数量的变化,总体是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来弥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足;也可以利用机械化生产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4.4加强心理教育,提高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独生子女的一系列健康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心理教育,尤其是在学校期间的教育,设定心理咨询室,加强教师的指导指引作用,使独生子女明白身上肩负的重任,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4.5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另外就是我们如何将人口转化为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口需要对人口进行投资,这主要是通过教育使人力资本有所提高。教育比其他因素对人口素质的提高更为直接。为此我国要努力提高教育投资强度和效益,实现全民普及教育目标,最主要的是要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参考文献[1]张翼.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2006),(08)[2]马小红,孙超.中国人口生育政策60年[J].北京社会科学,(2011)(02)[3]邬沧萍,谢楠.1980—2010中国人口政策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11),(01)[4]陈建平.中国人口规模与结构问题及相关政策调整[J],(2009),(2)[5]赵薇薇.七大难关考验中国人口政策[J],今日国土,2005,(Z1)[6]李通屏,郭继远.中国人口转变与人口政策的演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01)[7]汤兆云.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形成与稳定—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J],中共党史资料,(2008),(02)[8]王钰鑫,刘盈君.关于中国人口政策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