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整体内容。2.培养筛选课文中的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理解作者的观点。自学指导一:

了解导学案中“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内容。3分钟

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内容,概括大意。(3分钟)

1.词语认读袅袅()照浦()褒()奖灼灼()亭皋()寒砧()

涔()阳万应锭()言筌()

窸窣()迢()远庾()信橘徕()冉冉()陆厥()

柳恽()桅()杆niǎopǔzhuócénxīsūláijuétiáorǎndìnggāoyùnzhēnwéiquánbāoyǔ自学指导二2.词语理解袅袅——皎皎——灼灼——寒砧——

迢远——亭皋——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声音延长不绝)洁白明亮的样子。明亮鲜艳的样子。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遥远。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无妨——窸窣——歧路——冉冉——缠绵——翩翩——绵密——

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不妨。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岔路。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飞舞的样子。柔和紧密的样子。自学指导三:1、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并划分层次。

2、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5分钟1、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4、木叶的第一特征:5、说明“木”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6、木叶的第二特征: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瑟凄凉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落木千山空阔木:庭中有奇

,绿叶发华滋.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树:饱满树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浓密繁华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枝繁叶茂,浓阴匝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木叶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疏朗绵密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却无人过问。“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课堂小结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发现问题(1—3)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知识整理:当堂训练:完成《固学案》62页1-3题。完成《固学案》62页1-3题。完成《固学案》62页1-3题。仔细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填空A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闺怨》唐王昌龄)B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唐李白)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D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田园乐》唐王维)柳树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因此历代咏柳的诗、词不计其数,文人更常借柳寄托情意:因柳是温柔谦逊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之自勉自励,如();因受陶潜影响,柳也是后人向往的桃源所在,如();柳与“留”同音,因此折柳赠别也可以表达分别时留恋难舍之情,如();后来更以见柳兴起对远方发人的思念之情,如(),“柳情”真是蕴涵丰富啊!C

BAD

当堂训练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2.明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3分钟)

自学指导1.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1)

读第四段,请思考:“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3)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4)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2.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特征、意味的不同。8分钟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启发性感染性木落叶暗示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饱含水份,繁密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飘零透些微黄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木叶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落叶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枝叶繁茂

绿(叶)褐绿(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枯黄

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特征、意味的不同。

树(叶)——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阴饱满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湿润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木质的树干微黄干燥空阔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空阔

主题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叶

树叶疏朗空阔

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全文总结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