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_第1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_第2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_第3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_第4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

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第八章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1教育制度2学校3学生4教师5法律责任6本章结构第八章教育法律法规1.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原理,了解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2.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3.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障等实际问题。本章学习目标第八章教育法律法规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法的本质与特征、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的渊源与体系、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等方面。教育法律法规统称“教育法”,是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它具体规定教育领域各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它是由国家有关机关制定,以国家暴力机关为后盾实施的。教育法对各教育主体的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同时也对各教育主体的权利义务起着规范和保护的作用。狭义的教育法就是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一、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教育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它贯穿于教育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对教育法起着调节作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的平等性原则。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教育的终身性原则。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二、教育法的特征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法的产生方面看,教育法是由有立法权的国家政权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认可的行为规范;从法的实施方式上看,教育法是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其实施的。这是教育法与教育政策、职业道德以及各种政治规范等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教育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法的本质上说,教育法所确定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它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并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教育法是规定教育法律关系中各主体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律以权利与义务为基本内容。教育法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进行规定。比如,《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学校享有的九项权利及应履行的六项义务。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通过何种方式创立的,表现为何种教育法律文件的形式。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是: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它们是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一国的根本制度和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主要对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若干准则进行原则性、纲领性的规定。其中也规定了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教育结构和教育制度、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宪法作为教育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二)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律体系的“母法”。教育基本法律通常规定国家的教育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动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2.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是国家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律的原则制定的,规范和调整某一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比如《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三)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教育行政法规在内容上是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务发布的行为规则,在形式和结构上必须比较规范,在时效上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制定、审定、发布须经过法定的程序。我国目前生效的教育行政法规主要有:《教师资格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四)地方性教育法规在我国,根据《宪法》第一百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五)教育规章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教育规章按制定发布机关可分为两类:即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三、教育法的渊源(六)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宪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四、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受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与教育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教育法在调整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和确认的一种法律关系。是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四、教育法律关系1.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2.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和依法应当履行的责任。如教育行政机关、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校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等。3.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是将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等。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四、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分为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和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在管理教育事物的过程中与相对人形成的法律关系。包括:(1)教育行政主体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2)教育行政主体与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3)教育行政主体与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教育行政主体与其他社会组织等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等具体形态。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和确认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以及其他组织、公民之间的人身与财产关系。包括:(1)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与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聘用关系;(2)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或其他监护人之间的关系;(3)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与其他民事主体为完成其教育教学职责形成的购销、相邻关系等具体形态。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五、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教,就是所有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教育守法、教育普法、教育法律监督、教育法律救济等方面。其中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核心。依法执教,就是广大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第二节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设施的总称。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类型。现代教育制度具有普及性、公平性、民主性、人文性、实用性等特点。第二节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亦称“学校系统”。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二节教育制度二、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即依照法律规定,适龄人口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的法律特征就是强制性。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第二节教育制度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法》第十八条以及《义务教育法》第二条都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并且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义务教育的学制第二节教育制度二、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法》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各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分别作了具体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国家保障社会保障家庭保障学校保障义务教育的保障第二节教育制度三、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成人教育是指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不限年龄,性别。《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第二节教育制度四、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是指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测定。国家教育考试主要包括:入学考试,如高考、中考等;水平考试,如高中会考;还有文凭方面的考试,如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等。第二节教育制度五、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教育督导是根据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和帮助,旨在加强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管理,以保障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评估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经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社会组织,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定的制度。此外,国家还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第三节学校一、学校的法律地位《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注册登记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而言,政府、社会所办学校都是一个具备法人资格的民事主体,其在民事活动中不仅能够独立地享受民事权利,而且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第三节学校二、学校设立的条件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此外,《教育法》还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第三节学校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学校的权利学校的权利是学校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和能力。学校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不得违反规定滥用权利,也不得放弃和转让。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学校享有如下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的基本依据。学校根据本机构的章程,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可以自主作出管理决策,组织实施管理活动。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是落实学校法律地位的重要保证。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基本活动。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权利。学校有权根据国家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方面的规定,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第三节学校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学校的权利学校的权利是学校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和能力。学校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不得违反规定滥用权利,也不得放弃和转让。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学校享有如下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三节学校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学校的义务学校的义务,是指学校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教育法》在规定学校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学校应履行的义务。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应履行的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第四节学生一、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现行法律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学生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对学生享有的权利做了如下规定: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四节学生一、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义务学生作为公民,同样享有宪法、民法所赋予的一切权利,同时还享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赋予的权利。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四节学生二、学生伤害事故及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损害的学校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损害的学校责任第三人伤害学生的责任第四节学生二、学生伤害事故及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2.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构成要件学生遭受人身损害的客观事实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存在违法行为学校的违法行为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学校主观上有过错第四节学生二、学生伤害事故及处理学校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5)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6)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第四节学生二、学生伤害事故及处理学校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7)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8)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9)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10)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11)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12)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第四节学生二、学生伤害事故及处理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1)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2)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3)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4)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5)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第四节学生二、学生伤害事故及处理活动组织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者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节学生三、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第四节学生三、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家庭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第四节学生三、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学校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第四节学生三、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社会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第四节学生四、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同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出对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所谓“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吸食、注射毒品;(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五节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只有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才能受聘担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国家法律充分保障教师的各项权利,教师也必须履行相应义务。第五节教师一、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是在学校中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法律所确认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即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第五节教师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法》第十四条对教师资格的禁止取得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中也有相应的规定。第五节教师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普通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者所享有的权利,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法》第七条规定的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六项:教育教学权科研学术活动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参与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第五节教师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普通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二是作为教师应承担的义务。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法》规定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六项:遵纪守法的义务教育教学的义务思想教育的义务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义务第六节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利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定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3)法律责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或者追究的。法律责任是法律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六节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法律责任《教育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法律责任挪用教育经费数额较大不退还的,是贪污罪。根据具体情节,分别做如下处理:(1)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教育经费;(2)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一、《教育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违反教育经费规定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不法分子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或周围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教育秩序的行为违反了《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的规定。对实施上述行为的人员,根据情节轻重及危害后果,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2.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法律责任情节较轻的,是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3.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法律责任这种行为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仅违反了《教育法》,也违反了《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一、《教育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扰乱教育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使用危险房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违反了《教育法》,同时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实践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一般是指: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的情形。一、《教育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使用危险教育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对这一违法行为给予以下处理:(1)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取的费用;(2)由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教育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收费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法律责任对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按《教育法》第七十五条处理:(1)对非法举办的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2)对有违法所得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其他行政机关没收违法所得;(3)由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违法颁发学业、学位证书的法律责任对上述违法行为依据《教育法》第八十条的规定,根据具体情节予以如下处理。(1)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教育行政部门对违反规定颁发的学业证书,可采取下达通知、公告等方式不予承认其效力;责令违法颁发证书的机构收回已颁发的证书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予以没收。(2)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学位授予权的科研机构,在违法颁发证书过程中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3)对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颁发学业证书的资格。3.违法向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实施上述违法行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教育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处理:由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退还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教育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违法办学、招生、举办考试、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违法收费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1.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法律责任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人员,根据其情节及后果的轻重,分别适用行政制裁或刑事制裁,给予以下处理:(1)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2)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法律责任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依据《教育法》或《刑法》进行处理:(1)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2)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教育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招生考试中舞弊作弊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教师法》对教师的人身安全作出特别规定。《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教师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教师法》第三十六条对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二、《教师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认定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第六节法律责任《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