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的政治制度第8讲_第1页
辽金元的政治制度第8讲_第2页
辽金元的政治制度第8讲_第3页
辽金元的政治制度第8讲_第4页
辽金元的政治制度第8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第八讲辽金元的政治制度霍红伟第八讲辽金元的政治制度一、辽的政治制度二、金的政治制度三、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霍红伟辽金元的特点“在历史上,最威胁中国的是北族。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始于公元前4世纪秦、赵、燕诸国与北方的骑寇相遇,至6世纪之末五胡全被中国同化而告终结,历时约1000年。其第二批和中国的交涉,起于4世纪后半铁勒侵入漠南北,至10世纪前半沙陀失却在中国的政权为止,历时约600年。从此以后,塞外开发的气运,转向东北,辽、金、元、清相继而起。其事起于10世纪初契丹的盛强。……这三批北族,其逐渐移入中国,而为中国人所同化,前后相同。惟一二期,是以被征服的形式移入的,至第三期,则系以征服的形式侵入。”——吕思勉一、辽的政治制度一、辽的政治制度辽代的二元体制:南北面官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921),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一、辽的政治制度辽代的二元体制:南北面官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契丹、奚以及其它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

辽部族、州县不完全由国家直接管辖,又有隶于斡鲁朵及头下者。斡鲁朵,意为宫帐或宫殿。辽每一皇帝即位,都建立自己的斡鲁朵,其下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部族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为皇帝个人私有,死后由家属后代继承。头下,全称头下军州,又作投下,为贵族领地。贵族将战争中所掠或皇帝赏赐的人口自置城堡管理,即为头下,又称“私城”。“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盐铁司”

一、辽的政治制度斡鲁朵与投下一、辽的政治制度斡鲁朵与投下一、辽的政治制度捺钵制度四时捺钵制度“捺钵”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辽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圣宗以后更成为定制。“捺钵”是整个辽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要在这里决策,汉地一切重要政务也都要从这里取旨处理。一、辽的政治制度捺钵制度一、辽的政治制度捺钵制度一、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世选与科举一、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世选与科举北面官主要通过世选进行补充,南面官主要通过科举来选任。世选是契丹的部族官世代由某一家族所垄断。辽中期以后实行科举制度。辽的制度,契丹人不得应科举,主要是担心习文会削弱武力。但仍有违令参加科举者,认为科举入仕更为荣耀。二、金的政治制度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每见野兽之踪,能蹑而追之。嗜酒而好杀,醉则缚而俟其醒,不然,杀人虽父母不能辨也。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其饮食则以糜酿酒,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 《三朝北盟会编》二、金的政治制度金初国家制度中央:勃极烈会议勃极烈是女真社会中部落酋长,专用于中央辅政会议成员,皆以宗室贵族担任,人数不定,有谙版(大)勃极烈、国论(国家)勃极烈、阿买(第一)勃极烈等名目。通过合议形式决定军国大事。源于部落贵族议事制。

二、金的政治制度二、金的政治制度金初国家制度地方:猛安谋克制(军事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组织)猛安谋克亦是女真族原有的社会组织,金朝建立后将其制度化,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战则以之统军(或称百夫长、千夫长),平时则按其进行行政管理。军政合一的组织。

二、金的政治制度金谋克印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太祖…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继而诸部来降,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

《金史·兵志》二、金的政治制度二、金的政治制度二元政治体制二、金的政治制度加强皇权二、金的政治制度加强皇权二、金的政治制度加强皇权二、金的政治制度加强皇权二、金的政治制度金的灭亡金之初起,天下莫强焉。盖王气所钟,人皆鸷悍,完颜氏父子兄弟代以战斗为事,每出兵必躬当矢石,为士卒先,故能以少击众,十数年间,灭辽取宋,横行无敌。……而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初则习于晏安,继则困于饥乏,……及蒙古兵一起,金兵遇之,每战辄败,……望风奔溃,与辽天祚、宋靖康时之奔降,如出一辙。……其始也以数千人取天下而有余,其后以天下之兵支一方而不足。——《廿二史札记》卷二八《金用兵先后强弱不同》二、金的政治制度金的灭亡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

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创立国家制度1.建立千户、百户制度把全体草原牧民按千、百、十户的方式进行编制,由贵族世袭统领。他们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基本行政单位。在千户编制过程中,被征服部落被拆散,编入不同的千户。这使得草原上原来的氏族逐渐分解,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这是漠北草原历史上一个阶段性变化,也使草原游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得以发展到新阶段。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创立国家制度2.创建怯薛护卫军“怯薛”,蒙古语“轮值”之意。由贵族子弟充当大汗身边的护卫亲军。怯薛作为大汗的近臣,参与军政事务的策划、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蒙古早期国家行政中枢的职能。掌马匹者莫伦赤书记必阇赤典酒者答剌赤圣旨书写者扎里赤司厨者博儿赤带刀环卫者云都赤译史怯里马赤佩弓矢环卫者火儿赤三、元的政治制度

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

创立国家制度郎官制度盖为政制浅演之民族所必经之一级,如后世金人以世胄或士人为内侍,又如元之四怯薛制等,皆略相似。——钱穆《国史大纲》通过创建怯薛,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常备军,同时构成整个蒙古国军的核心。怯薛又掌管王室的家事工作。怯薛也是蒙古帝国最初的中央行政机构。大蒙古国疆域图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1、蒙古的兴起——草原帝国的建立与征服三、元的政治制度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三、元的政治制度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三、元的政治制度

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忽必烈忽必烈行汉法,改蒙古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皇帝制度。建立汉式官僚机构。中央设中书省,下辖六部。设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地方创立行省制。定都汉地——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将燕京定为首都,改名大都。定君臣名分,限制诸王权力。建立年号、国号,制定朝仪。——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建立皇太子制度。征调汉人组建中央禁卫军,负责两都安全。三、元的政治制度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三、元的政治制度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三、元的政治制度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三、元的政治制度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蒙古制度最早设置的政务官是“札鲁忽赤”,即断事官,所谓“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大断事官是蒙古国的最高行政官,大致相当于汉人官制的丞相。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法律,掌管刑狱;掌管民户的分配。因早期官制没有明确的分工,断事官权力较大,得以专杀,并兼管其他事务。三、元的政治制度2、元代的皇权与相权三、元的政治制度3、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是皇帝之下的最高政务机构,“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其首席长官中书令不常设,一般由皇太子兼领,而由其次席长官左右丞相来总领省事。其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政、参议中书省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种政务。凡与政务有关的寺、监、卫、府事务也无不经由中书省调度。元代曾三次设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分理朝政,但时间长者四年多,短者只有数月。又并入中书省,所以终元之世基本实行的是一省制。三、元的政治制度3、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在中央凡与军政事务有关的寺、院、卫、府,都要接受枢密院的调度安排。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地方的直属机构是诸道行御史台(其建置如中央御史台)和诸道肃政廉访司(元最后定制为22道)。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官员都由御史台自选,奏请皇帝批准。三、元的政治制度3、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忽必烈曾经说过,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则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三个系统再加上宗教思想上的控制,使皇帝能从多方面掌握各种政治情况,进而加强了皇权。三、元的政治制度3、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元代是比较崇信宗教的,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帝师,是佛教最高领袖的象征。至元元年(1264年)设总制院,以八思巴领之,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兼管吐蕃地区军民事务。1288年改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下设院使等职。官属由宣政院自选。在吐蕃地区设三个宣慰司都元帅府,进行行政管理。道教由集贤院统管。也里可温教由崇福司掌管。伊斯兰教由回回哈的司掌管。三、元的政治制度3、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民族和宗教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即行中书省,或简称为省。元代除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中书省管辖,以及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管辖之外,还在全国设立了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云南、岭北等10个行省。行省的建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为正副长官,又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内各种事务。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亲王担任,权力极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权自选官吏。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层级之间存在复杂的统属关系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实质是行政性大军区行省——行中书省事之简称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州府路府州县州县县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路统属于行省,设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判官等主要官员。府设置的不普遍,或统属于省,或统属于路,或直属于中央中书省。府设达鲁花赤、知府或府尹为主要长官。州设达鲁花赤、州尹或知州为主要长官。县设达鲁花赤、县尹、丞、簿、尉、典史等主要官员。在比较重要和遥远的地方设巡检司,如浙江行省泉州路的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台湾)等地。元代的基层行政编制,农村为乡都制,城市为隅坊制。乡置里正,都设主首,主要负责催办差役和维持地方治安。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意为镇压者、制裁者、掌印者,转而为监临官、总辖官之意。达鲁花赤主要由蒙古人充任,是各级地方政府最高行政兼监督长官,虽然他们往往不管实际事务,但由于他们是高踞于其他官员之上的特殊官员,有实际的监督权,因此在地方政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达鲁花赤的设置,表明蒙古贵族在元朝政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三、元的政治制度4、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三、元的政治制度5、元代的司法与监察制度大蒙古国时期,对蒙古人起作用的是“约孙”(习惯法)和“札撒”(成吉思汗的敕令),对“汉城”居民,大体沿用“旧例”,即金朝的《泰和律》。元代没有修成系统的法典。皇帝为了处理词讼的需要,先后颁布许多条令,有的是称为“条例”、“通例”等的系统的单行法规,有的是具体处理个别事件的指令性文书,遇到类似案件,可以参照执行。元代以政府名义颁行的《大元通制》和《至正条格》,实际上是将单行法规和“断例”加以整理而成的各种法规汇编。各级地方政府量刑时,以单行法规和“断例”为主要依据。三、元的政治制度5、元代的司法与监察制度三、元的政治制度5、元代的司法与监察制度三、元的政治制度5、元代的司法与监察制度道的范围,或一省一道,或一省数道,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负责一道的监察事务。监察机构的日常工作是刷卷(定期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公文案卷进行审核)和巡按(各道的按察司官员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