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交通史迹_第1页
第二节 古代交通史迹_第2页
第二节 古代交通史迹_第3页
第二节 古代交通史迹_第4页
第二节 古代交通史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古代交通史迹一、古海港泉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性大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重要起点站之一。三湾十二港祥芝渡口

蚶江古渡蜿蜒的海岸线,密布支港的泉州湾

泉州惠安沿海的渔船

(一)宋代以前的泉州港六朝时,泉州的航海事业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到马来半岛和印度的航线。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应梁武帝之请,从扶南泛海出发来中国,曾两次来到泉州,在丰州九日山下延福寺挂锡和翻经。这是泉州海外交通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续高僧传·拘那罗陀传》)九日山下延福寺

宋·曾会撰的《重修延福寺碑铭》云:“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证了义,传授至今,后学赖焉。”九日山西峰有一块大石,名为“翻经石”,据传为拘那罗陀翻译佛经处。隋代,泉州也有了通往夷州(台湾)的航线。大业年间(605~618年),隋炀帝谴使开发夷州,曾泊舟于石井港,并募人驾船渡过海峡以达台湾。入唐以后,泉州港逐渐兴起,是一个“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的蕃客往来之地。“设泉州……参军事四人,掌出使导赞”“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税率。”送泉州李使君之任

——包何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五代时,割据福建的地方政权把开展海外贸易作为增加收入、扩大实力的手段,泉州港日趋繁荣。“仍岁在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设立主管保护航线安全的海路都指挥使和主管市舶贸易的榷利院“招宝侍郎”王延彬留从效(二)宋代泉州海外贸易北宋,泉州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海外贸易蓬兴的物质条件,而统治者的重视,也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据《宋会要》记载,北宋时海外货物输入泉州的有十多种。丝绸、陶瓷和铜铁是刺桐港外销商品的大宗。从宋船出土的东南亚香料药物

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泉州市舶司“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南薰门在旧市舶司之旁。”(南薰门即水仙门、水门)崇宁(1102~1106年)初年,泉州市舶司始置专职提举(宋时官称)在水门巷内,如今立着一块“泉州市舶司遗址”的石碑。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市舶提举司迁入泉州。为促进泉州市舶收入,南宋朝廷批准在刺桐港实施一系列优惠国内外舶商的政策,同时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给泉州海交外贸事业以强力推动。1、降低舶税2、投入巨额本钱3、优异推赏4、犒设蕃商5、严格法纪6、改革船舰编籍制度7、革新海舶制造技术8、改善泉州港口基础设施9、安静航路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赵汝适提举福建市舶,撰成《诸蕃志》,记述海外国家、地区或部落58个。据《诸蕃志》所载,凡与中国来往的国家、地区或部落,其航线、距离、日数、方位,多以泉州港为基础,形成一些主要航线。1974宋代古船的挖掘情形

(三)元代泉州港“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zhài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者……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至元十四年(1277年)重建泉州市舶司元初,舶税得到制度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到泉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中世纪有许多海商前来泉州发展并定居富美渡头位于德济门外晋江畔,是距泉州城最近的一处码头。宋元以来,外来商舶可在此登岸贸易,泉舶也可从此上船出海,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现仍在使用。渡头附近原有造船厂和聚宝街、万寿路等商品交易市场,可以想象出当时这一带海交贸易的繁荣景象。泉州晋江每年一度的出海捕鱼,热闹情况不亚于中世纪的商船泊港情景盐也是泉州的元代出口商品,图为现今的泉州惠安盐场。

鸟瞰后渚大桥

深沪湾祥芝、永宁、深沪、福全诸港,围头湾的金井、围头、石井、安海诸港,在宋、元时期依附于泉州后渚港、法石港而得到初步发展。夕阳下的后渚港

元末“亦思巴奚战乱”直接导致泉州海外交通从此走向衰落。一方面,对泉州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泉民盲目排外,使侨居的穆斯林遭到自“海丝”兴起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四)明清时期泉州港的衰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于明代回光返照。元末亦思巴奚战乱后,汉人对蕃人的仇视至明初仍然沿续下来。明初,锁国政策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地位骤然攀升,而这个政策的第一号令就是“海禁”。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景泰年间(1450~1456年),在泉州港的官商贸易衰落之后,漳州月港民间对外走私贸易兴起。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以月港、锦江(石码)为中心的商业港埠逐渐取代泉州港。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近400年的泉州市舶史到此结束,泉州港降为地方性港口。漳州龙海月港清顺治十八年“辛丑播迁”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清廷在福建沿海重行“迁界”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府惠安县、晋江县、南安县共有5098顷良田变成荒地。渔业陷入绝境,海盐生产基本停顿,对外贸易基本停顿。清康熙元年沿海迁界图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下旨解除海禁,开放出海贸易,并为此设立征收贸易关税和管理海外贸易事务的闽、粤、江、浙四个海关,自顺治十一年(1654年)开始的海禁至此结束。海禁解除后,海外贸易有相当复苏。后又经几禁几弛。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清廷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厦门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远洋航运多改在厦门港停靠,泉州港地位更趋下降。西方游历家笔下的泉州泉州港是中世纪著名的世界贸易大港,许多西方旅行家游历于此,留下了生动的记载。伊本·库达特拨(阿拉伯)马可.波罗(意大利)伊本·白图泰(印度苏丹使者)玛黎诺里(意大利)鄂多立克(意大利)

二、古桥梁(一)泉州古桥梁综述1、古桥梁总的看,宋以前泉州所建的桥梁,大多是石墩木梁桥和小型石桥。两宋时期,福建地区的桥梁建设飞速发展,建造了数以百计的桥梁。仅在泉州一带,两宋时所建,至今可考的大中型桥梁就有139座。但元代以后,泉州的桥梁建设开始衰落。2、古桥梁与海外贸易两宋时期泉州对外经贸活动的繁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金,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把一部份资金推向修路造桥,改善了交通运输的条件,反过来推动了对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顺济桥位于市区城南,因该处有顺济宫(即天后宫)而得名。笋江桥,原名石笋桥,俗名浮桥,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造,位于泉州城西南临漳门(新门)外晋江下游笋江之上。1998年8月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鸟瞰笋江桥及笋江公园

关东桥(古称通仙桥)。南宋绍兴十五年建成,桥横跨于永春县东平乡东美村湖洋溪上,为泉州通往永春、德化、大田县要津。高10-16米,逆水处作船形墩体分水。全桥工程结构坚固实用,幽雅。附属构筑尚有青石浮雕、麒麟图、双狮吸球图和碑记,蔚为壮观。3、泉州古桥梁建筑的科技成就两宋时期泉州建造了一批大型桥梁,当时的能工巧匠不仅推广运用了我国古代桥梁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创造了许多奇迹,代表了当时中国造桥技术的水平,为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4、古桥梁损毁的原因泉州古代的桥梁很多,仅见于方志所载就达478座,其中大中型桥梁不下百座,但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仅有洛阳桥和安平桥保存得比较完整。大多数古桥梁被毁坏,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自然力的破坏(2)石桥本身的缺陷(3)石桥建筑过程中留下的隐患(4)人为破坏(5)自然淘汰1604年泉州地震地表震害分布图金鸡桥原为木桥,曾由于在桥上用火取食取暖酿成火灾,或因兵乱被焚。图为今日金鸡桥海岸长桥虽称为桥,实际是一条从今石狮通往泉州城南的海滨通道海岸长桥集堤、路、桥、亭为一体,路堤的横架多段石桥,“驾石以便行者,计七百七十余间(孔)”,全长1000余丈,故称海岸长桥。因交通改道,泉州要发展公路运输,海岸长桥等一些旧商道同古石桥失去原有的重要性,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海岸长桥已经消失在前面这片村落中,不禁令人感叹沧海桑田。海岸长桥残存的一些桥头石碑和桥面石板海岸长桥残存的桥头石碑(二)洛阳桥(万安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洛江区桥南与惠安县洛阳镇之间海面上,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蔡襄知泉州时所建。洛阳桥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桥,以“南洛阳,北赵州”而享誉海内外。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名万安桥1、洛阳桥沿革据蔡襄《万安桥记》可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嘉祐四年(1059年)完成,历时6年又8个月。“酾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洛阳桥旁的蔡襄塑像桥南有“蔡忠惠公祠”,是为纪念蔡襄在修建洛阳桥时所作贡献而建。桥以江心岛中洲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两侧有石雕护栏500根。桥上有7亭9塔28石狮桥两端立4尊石力神,守护桥头。现存桥长834米,宽约6米,高7.3米,残存桥墩31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2、技术特点(1)首创“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先在水中抛大块石,铺满桥址,形成水下一道矮长堤,然后利用浅海里的蛎房进行繁殖,将基础胶固,便成整体。次于础上安砌石墩。”(2)双尖船形桥墩。(3)“浮运架桥”法。首先,把开采好的大石梁,预先放置于木排上,当相邻两桥墩筑好后,趁潮水上涨之时,驶入两桥墩之间。其次,在桥墩上事先架设好木杆滑轮这一类简单机械,用绳索套上石梁加以牵引,调整好石梁的位置。最后,等到潮水下降,石梁恰好落在桥墩之上。这样一孔一孔的安装。(4)“种蛎固础”法。(5)巨型桥板。洛阳桥·桥面

“种蛎固础”(三)古亭1、皇帝亭。2、南、北、中亭。南亭、北亭于1932年洛阳桥改建时毁。“为谁为谁,行人今古桥南北;无住无住,流水去来海西东。”3、济亨亭(泉南佛国亭)4、西川甘雨亭5、郑虎臣亭4、洛阳桥扶栏石柱传说原先洛阳桥的扶栏中有500根石柱,代表500名工人,还装饰有28只狮子代表28位工头。此外,还有4朵莲花,象征“泉南佛国”。5、蔡襄《万安桥记》万安桥桥建成后,蔡襄亲撰《万安桥记》,由当时著名石刻家上官力镌刻成前后两方,立于大桥中亭,被称为文、书、镌“三绝”,名扬全国。后来为避免风化,移入桥南蔡襄祠内。蔡襄《万安桥记》6、洛阳桥八景以洛阳桥为中心,素有八景著称于世,即:夹镜双虹,滴水弹琴,飞燕穿梭,环山倒影,中亭印月,龟蛇凌波,海石观潮,古祠生辉。洛阳桥神话

一、蔡端蔡端本府做官二、江中渔船小娘子三、谁人下得海四、李五重修洛阳桥(中华·闽南文化网/main.asp)(三)安平桥(安平西桥、五里桥)跨晋江安海镇(古称安平)、南安水头镇的海湾上,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俗称“五里桥”;又位于安海镇西畔,又称“安平西桥”。安海镇东面本有安平东桥,后废,因此不再分以东西,而直称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一)沿革安海,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石井镇安海市”,明称“安平镇”。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这座大石桥。其间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因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一月,郡守赵令衿jīn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前后历经十四年。明永乐、天顺、成化、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朝有十余次重修。从1962年起,国家多次拨款维修;1980年国家又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于1982年1月正式动工,1985年5月竣工。2、在桥梁史的地位安平桥以长度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从桥的结构形式看,它几乎完全模仿洛阳桥,都是“简支式石梁桥”,其施工技术也是借鉴洛阳桥的经验。不过洛阳桥长360丈,而安平桥长811丈,工程量大大超过洛阳桥。3、桥梁概况(1)桥面安平桥属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实长2255米。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面每节平铺长石板5~8条不等,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长短不一,每条石板长约6米左右,短者5米,最长者11米,宽与厚为0.5~0.7米左右,重量一般有4~5吨,最重达25吨。(2)桥墩、桥基桥墩原应有361座,现尚存331座。根据海潮涌入港道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采用三种形式的桥墩:一是长方形墩。二是仿照洛阳桥的双头尖的船形墩,两端呈尖形,状如舟筏。三是一头平一头尖的半船形墩。(3)防护栏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左右若一,甚为壮观。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非常别致,皆为南宋的代表作。(4)桥亭超然亭(现称“水心亭”,又名“桥头亭”)。海潮庵。泗洲亭(原称水心亭,俗称“中亭”)。原称水心亭,本祀泗洲佛,后祀观音,位于桥之中部,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故俗称“中亭”,系桥成时所建。现存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的。中亭佛殿的石柱上有一对十分引入注目的楹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