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的讲座提纲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的讲座提纲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的讲座提纲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的讲座提纲_第4页
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的讲座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简介〗唐吉民,1987年长春师范学院本科毕业,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三语文主管教研员,华南师大教育硕士兼职导师,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常务理事,202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组副组长。主编《中国现代选文选读》《广州高考备考指南——语文》《广州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高中语文学习评价》《高中语文创新思维训练》等教材教辅。〖讲座提纲〗202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提纲)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唐吉民一、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的现代文阅读题比较分析(一)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比较分析(二)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比较分析(三)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比较分析二、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题的特点(一)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特点(二)全国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特点(三)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特点三、2023年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建议(一)2023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复习备考建议(二)2023年全国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复习备考建议(三)2023年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复习备考建议〖讲座材料〗材料一:2023—2023年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的统计分析表年份全国卷文本内容内容类型文本字数广东卷文本内容内容类型文本字数2023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当代文学理论789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王生平《创新与想象》)文艺理论15252023艺术上的“变形”和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古代美学理论823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朱光潜《诗与直觉》)文艺理论11872023现在歌词和唐诗,都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当代文学理论904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既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爱因斯坦《自由和科学》)(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科学理论10732023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中国传统文化995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钱谷融《不可无“我”》,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文艺理论14352023《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常用于表情达意。(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古代文学史1101美不是美的东西,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选自《美学新论》)美学理论14442023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科学知识1066知识的责任,要有负责的思想,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社会学理论(文化随笔)14092023乙卷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1101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教育理论(读书方法)13112023乙卷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美学理论(悲剧美学)1060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哲学,宗教,艺术。(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有删改)美学理论(文艺美学)13512023乙卷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宋代金融发展史(经济类)1069文化的历史性是知识和技能积累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社会学理论(文化传承)1440材料二:2023年全国课标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概念、词语)的理解(信息辨析)。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B项,原文第一段引《说文解字》说:“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所谓“似凫而大”,是说的模样像凫鸟,但体形要大一些;B项把它理解成跟凫鸟一样大,这就不对了。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B.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项,原文第二段说:“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这里所谓“真正的凤形”当然是指原文下文所说的“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而这里所谓“殷商晚期”,也应该是“殷商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一语的承前省,原文说殷商晚期已经出现,A项却说还没有出现,由此可见,A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C.“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B项,前半段“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这是历史常识。关于后半段,原文第四段说:“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可见,武王之所以马上参拜商庙,并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而是为了表明“周改殷商朝已经结束,自己才是合法的统治者,所以B项的分析是不对的。2023年全国课标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C项。原文第二段《二年律令》的记载是:“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可见,如果肉类致人中毒,应该马上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而C项的前半部分表述为“《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主使官员”的表述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C项前半部分的表述有误。接着看一下C项的后半部分。《唐律》规定,故意出售有毒的脯肉令人生病者,将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致人死亡,将判处绞刑。可见《唐律》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这与C项的后半部分的表述是相符的。(信息辨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B项,原文第三段提到,宋代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的问题,因此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要求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同时原文中也说到:“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可见,行会组织是商人们依照经营类型自发组成的,它并非是政府机构,其性质类似于一种民间组织。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信息辨析及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B项,原文第三段讲到:“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因此B项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原文接着说到:“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可见,应该由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而并非是宋代政府,所以B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2023年全国课标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参考答案】A()219(19015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A项。A项的前半部分表述是正确的,它来自于第一段的“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一句。再来看A项的后半部分。第二段说道:“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这就说明了宋代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其实是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同时并存,即宋代的信用形式趋于多样化。这就并非是A项表述的“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同时本文在第二段只谈到了典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借贷、质、押等其它的信用形式是否在宋代产生,原文没有涉及。事实上,质、押等信用形式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因此A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参考答案】B()200(14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看B项,原文第三段提到:“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由此可以推出,宋代纸质信用工具的发行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货币不便携带等缺点,因此B项后半部分是正确的。然而B项前半部分的表述“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是有问题的。原文只能推出,由民间自发力量和官府的强制推行才出现了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但是这些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谁发行的,原文并没有提及。事实上通过查询古代典籍,我们会发现交子、会子最初是由商人发行的,而并非由宋代政府发行。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参考答案】D()22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D项,这是综合考察全文的选项。原文中列举了宋代许多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其中的大部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原文第三段说道:“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这类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也为此后的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但是有些信用形式却起了消极的作用,比如私人借贷中的高利贷。高利贷是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剥削活动,高利贷促使小生产者破产,加深了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第二段也说道:“从实际效果看,它(赊买赊卖)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从中也可看出高利贷的弊端。因此D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是正确选项。材料三:2023—2023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的统计及分析表年份文本内容内容类型文本字数题目简要分析2023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当代文学理论789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艺术上的“变形”和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古代美学理论823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现在歌词和唐诗,都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当代文学理论904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中国传统文化995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常用于表情达意。(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古代文学史1101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科学知识1066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甲卷中国传统文化864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乙卷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1101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甲卷不同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古代法律制度1010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及信息筛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2023乙卷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美学理论1060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2023甲卷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美学理论108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2023乙卷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宋代金融发展史(经济类)1069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3.检验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材料四:2023—2023年全国课标卷与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的统计分析表年份全国卷文本内容文体类型文本字数广东卷文本内容文体类型文本字数2023叶圣陶在四川(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传记1253访钢琴演奏家傅聪(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新闻访谈12502023《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传记1251《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科普文13152023《寻找教育的曙光》(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陶行知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传记1624《黄侃先生二三事》(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传记14232023《杂交水稻之父》(摘编自庄志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