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解答14-17题(22分)感悟风陵渡郑彦英我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已经在头脑中勾画出风陵渡的模样,甚至我已经在小说里3次写到风陵渡,却还没有真正见过风陵渡。前年5月1日,我站在壶口黄颜色瀑布的东面,看着犹如脱缰烈马奔腾咆哮磅礴南下的黄河,禁不住联想到了风陵渡,想象着风陵渡的模样。既为渡口,水势不应这般凶险,应该稍微缓一些,但水面又不能太宽,否则难以为渡。既不能宽,水就会急,加上要拐那么一个几乎直角的弯,迎水的岸壁,就应该是陡峭坚硬的岩石,最初迎水的地方,肯定飞溅起很高的浪花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彩虹,而渡口,不会在急弯处,应是在急弯之上或之下。有了这般联想,我自然对一睹风陵渡的风采,增加了几分迫切感。车已经开了两小时30分,按照计算,风陵渡的急弯处就应该出现在我的视野了,我的双眼就一直注视着前方,期待着那坚硬的峭壁的出现,期待着那飞扬的黄色水雾和金色的虹,但眼前的路面一直平坦着,只在遥远的西边,有起伏的黄色,那不应该是山,更不会是坚硬的峭壁,而应该是丘陵。我就闭住眼,期望听到波涛撞击岩石的声音。"这里就应该是风陵渡了。"身边的孟政委说。这怎么会是风陵渡呢?!坚石在哪里?峭壁在哪里?急浪在哪里?水雾在哪里?还有虹,彩虹在哪里?没有,全没有!只有漫无边际满眼满世界的黄水!也许是我去年对风陵渡的设想太过于雄险峻奇了,所以面对着平展展铺在道路北面的黄河,我的眼里和心里一片茫然。不但没有峭壁,不但没有坚石,反而是可以冲刷裹带的黄土地阻挡住了黄河,阻挡黄河的不是坚硬,反而是柔软,柔软的黄土让黄河悄然地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和柔软同时的还有宽阔,这是一种近乎无垠的宽阔,面北而望,就见河面宽阔得几乎没有边缘,我也确实没有看到边缘,只看到了浩淼的黄颜色水气。奔腾咆哮的黄河如脱缰的野马狂奔南下,万钧之力从狭窄的晋陕大峡谷呼啸着冲锋而出,在风陵渡无垠的宽阔面前,在黄土地无限的柔软面前,无处可冲,无处可撞,泄了气一般分散开来,分散得连声响都没有了,分散得如朦胧的夜色一般温柔,温柔得让你不可以理解处在壶口瀑布的黄河正因为我们对于风陵渡的想象和面前的风陵渡之间巨大的差距,我和孟政委坐在黄河边四面透风的茅草棚下,坐在西下夕阳的余晖里,禁不住感慨万千。我想到了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孔子问:"何谓柔能克刚?"老子没有回答他,只是将他的嘴张开。于是,孔子看到了老子掉了门牙的光秃秃的牙床,还有致使坚硬的门牙脱落的柔软的舌头。有一句古语:两兵相争,勇者胜。我想这句古语大概应该改写为:两兵相争,智者胜。风陵渡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宽阔来迎击黄河,而是勇敢地用自己黄土的身子去阻挡黄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黄河巨大的浪涛冲刷着,不断地坍塌,随后被黄河冲走。所以平坦宽阔就是风陵渡的胸怀,不阻不挡避其锐气是风陵渡的智慧。古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不正是勇敢地向自己内心的虚荣和世俗的目光挑战,不正是对自己雄才大略的坚信么?!所以真正的勇,绝不是匹夫之勇。只有勇于战胜自我的人,才能征服天下!天已黑尽,风陵渡也静了下来,我们才听见了黄河的涛声,是那种深沉得似乎听不见,却又博大得几乎要将整个世界包容进去的浊音。我不禁想到,这不正是对大气磅礴的勇者的歌唱么?!

14.本文题目为《感悟风陵渡》,请说说感悟的内容。(5分)

15.请结合本文,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构建文章的?(6分)

16.文中写到了“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如何理解老子怪异的举动?(3分)

17.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请选择一点,结合社会实际或自我人生体验,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随感。(8分)

参考答案:14.从奔腾咆哮的黄河在风陵渡无垠的宽阔、黄土地无限的柔软面前变得无比的温柔的景观中,(1分)作者感悟到“以柔克刚”(2分)以宽阔的胸怀转化硬性冲突(2分)的大智慧。15.(1)通过心中之景(虚)与眼前之景(实)的对比,来构建感悟的基础。作者先写自己久知风陵渡之名,但一直未亲临风陵渡,只好在心中构想风陵渡的模样,但现实中的风陵渡没有想像之姿。(2)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描写手法,形象地展现了黄河奔腾咆哮的动景和沉静从容的静景。(3)借助联想,拓宽了思维领域。作者联想到了孔子、老子、韩信以及古语名言,将感悟到的智慧与民族的文化巨人联系起来,深化了主旨。(每点2分)16.“老子没有回答”,那是主张无为而治,“将嘴张开”,让孔子看光颓颓的牙床,是要让孔子明白,牙齿正是因为坚硬,才会脱落;舌头还在,那是它柔软的缘故。老子是要让孔子明白“柔者生刚者亡”的道理。(3分)17.可以从以下角度谈:①也谈“两军相争智者胜”②也谈“两军相争勇者胜”③以柔克刚④以宽广的胸怀化解纷争等等(8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保守性,也可找到不少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不仅对社会有变革的要求,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有如此要求,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三代文明的发展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夏代的核心观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观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观念是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变革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候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强烈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容观不公允的。(作者:李振宏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B.平原流域文明的保守性,确实有不少历史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公允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最终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D.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变革精神,论述客观公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流域文明的典籍《大学》教诲人们要去创造,甚至要求人们每天求新。B.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C.过去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参考答案:1.B

2.A

3.A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表述绝对。C张冠李戴,“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是各诸候国,而是“强烈的变革思想”D主客颠倒,“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催生了“历史的变革和发展”。点睛: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首先要把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一一比对,其次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仔细斟酌。A.文章并未完全否定黑格尔观点。原文表述是“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错。C.“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表述绝对。D.“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无中生有。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8——31题。(共8分,每小题2分)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28、下列说法不属于“真正的修养”的特点的一项是A.无功利性

B.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C.永无止境

D.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9、下列选项内容不属于“研读世界文学”的作用的一项是A.获得知识

B.使人拥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C.使我们散心消遣

D.产生爱和生命30、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研读世界文学,要选择能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的作品来读。

B.研读世界文学,要选择能体现人类思想的丰盈与广阔的作品来读。C.研读世界文学,关键不在于多读多知道,而在于是否能领略其思想的广博与深邃。D.研读世界文学,要让自己与书中人物的情相连心相系,让心随书中人的心脏跳动而跳动。31、下列说法符合作者阅读观的一项是A.获得教养的途径很多,研读世界文学属于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由于书太多,所以我们不必多读,选择最感兴趣的小部分来读即可。B.如果在阅读中能感受人类思想的丰盈,获得思想的启迪,产生爱心,这就说明你在阅读中已提高了修养,是个真正的读书人。C.读书的目的固然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但读书的确能使我们获得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D.读书,可让我们走进书中世界,让我们淡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不幸,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参考答案:28、D(答题区域在第一段。)29、C(原文“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30、D(对“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句理解有误。)31、B(A答题区域在第三段,作者的意思是能否获得教养的关键不在于读书的数量,A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属无中生有;C中“读书的确能使我们获得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也不是作者观点;D“读书让我们淡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不幸”应属用书来麻痹自己的做法,非作者所提倡的观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江

迎:迎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

逆:抗拒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

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

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

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

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

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

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

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

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5分)参考答案:4.B

5.C

6.A

7.(1)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

(2)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勣】也不及你。

【评分细则】(1)5分,大意2分(主要落在几处省略上),关键词“岭表、效、故事”各1分。(2)5分,大意2分,关键词“连、烦、让”各1分。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年英俊奇伟,喜好读书舞剑。元至正初年,任河源县务副使,转任淡水场管勾,弃官归乡。元末盗贼四起,何真聚众保卫家乡。至正十四年,同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何真到元帅府告发。元帅受贿,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众占据坭冈,发兵攻打王成,没能取胜。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守惠州。何真赶走黄常,杀死王仲刚,因功绩授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率兵打败赶走他,收复广州,因而擢升广东分省参政,不久擢升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讨伐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至正二十六年,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城。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贡奉土产。积功迁升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水军攻取广州。廖永忠到福州,用书信告谕何真,于是航海直驱潮州。军队到后,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营门献上印章,登记所属郡县户口兵粮,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上报于朝廷,太祖赐诏书褒奖何真说:“朕想到古代的豪杰,保卫境域,安抚民众,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窦融李劫之类,率兵据险,卓然立于群雄之间,不是真主不屈服,这些汉唐名臣,如今没有见到。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劫也不及你。”廖永忠抵达东莞,何真率官员属吏迎接慰劳,于是奉诏入朝。太祖擢升何真为江西行省参政知事,并且告谕他说:“天下纷争,所说的豪杰有三种。改变乱世为治世的,是上等。保护民众通晓事物变化、知道归顺谁的,是二等。依恃险阻,苟且偷安,丢了性命也不悔悟的,这是下等。你诚心归附,不抵拒王师,可称得上识时务者。”何真磕头致谢。居官声望颇为显著,尤其喜好儒家学说,读书作文。不久,转任山东参政。洪武四年,命他返回广东,收容集合以前的兵士。事毕,仍治理山东。洪武九年,辞去官职。5.阅读下列选文,完成9—13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9分)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日长,易数器

易:更新B.母徐衣其女衣

徐:慢慢C.命其左右履之

履:鞋子D.竟不知所从来到

竟:最终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为尔新其襦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可取鱼骨藏于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膳其肉,味倍常鱼

吾其还也,亦去之D.洞人哀之

蚓无爪牙之利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在父母双亡之后,一直受到后母的虐待。B.后母为了捉那条大鱼,骗来了叶限的衣服,又支走叶限,然后用利刃砍死了大鱼。C.有人告诉叶限只要向鱼鳞祈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叶限果然如此。D.陀汗国王让人试穿金线鞋子,除了叶限,其他人的脚都比鞋子大。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3分)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4分)

参考答案:9.C履,穿上10.B

A介词替,给;介词,被。C代词,它的;语气词,还是。D代词,她们;定语后置的标志。11.C向鱼骨祈祷。12.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13.(1)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6.文言文部分阎典史传(邵长蘅)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状闻

闻:使听到B.令户出一男子乘城

乘:登C.输不必金

必:一定D.若将缒城斫营者

斫:砍1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2)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3)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参考答案:15.答案D解析“斫”应解释为“偷袭、袭击”。16.答案C解析①表明他勇敢,⑤表明他重兄弟情义,⑥表明他爱护百姓17.答案B解析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时,江阴城还没有被包围,否则阎应元无法进城18.答案(1)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由我统付。(“假”和“值”各1分,句意1分);(2)他亲手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准备上等棺木殓葬,并洒酒于地祭奠哭别他们。(3)阎应元四面出击(左冲右突)进行了八次巷战,抵挡他们的清军被杀伤上千人。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填入线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

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

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给力。

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

④离“贤”更近一步。

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

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根据全段文意,是在肯定“德”的同时,要突出“才”,因此①与②应是递进关系;并且“不仅……也……”不能搭配;另外③④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故可排除A.B两项。“无论……都……”可搭配,“无论……就……”不能搭配,故可排除D。【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因此①与②应是递进关系;并且“不仅……也……”不能搭配;另外③④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故可排除A.B两项。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震旦鸦雀为中国独有,因数量稀少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全球凤毛麟角的濒危鸟种,已被列入国际鸟类红皮书。②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对环境问题要早发现、早查处、早整改,决不能养痈遗患,严防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损害。③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即将诞生。④二十载劈波斩浪,二十载春华秋实。“一国两制”在香港的伟大实践,演绎出精彩的时代画卷,镌刻出民族复兴的丰碑。⑤在盛大的沙场阅兵中,三军将士精神抖擞威严伫立,新型导弹寒光闪闪、坚不可摧,展示出了能打胜仗的高超战斗力。⑥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我国科技创新项目擢发难数,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参考答案:C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