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学习的基本理论_第1页
K学习的基本理论_第2页
K学习的基本理论_第3页
K学习的基本理论_第4页
K学习的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学习的一般分类2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广义学习的涵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5类: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2认知策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能力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影响个体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二学习的一般分类(二)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

1知识的学习(认知经验)2技能的学习(动作经验)3行为规范的学习(交往经验)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经典实验桑代克简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学习的实验研究猫的学习实验:迷箱尝试与错误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迷箱图示研究生期间研究的课题:“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在导师詹姆斯家的地下室里做“鸡走迷宫实验”桑代克用厚厚的书本堆成了一道迷宫,有三条死路,第四条路可以通往邻近的一个开口处,那里有一些食物、水和其它的鸡。当他把一只鸡放入迷宫时,它会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大声地吱吱叫,直到碰巧找到出口。当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回去实验时,慢慢就学会较快地找到出口。很明显,这里没有什么智力行为包含在内,只有一些简单得多的东西。

“鸡在面对孤独和封死的墙时,其反应方式与在类似自然环境中可以使其逃脱的行为差不多。其中的一些行为会引导它得以成功,因之而来的快乐会使它记住这些动作。而没有导致快感的一些行为就都被忘记了。”博士研究课题:动物的智慧,指导教师:卡特尔猫在有些箱子中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行动来逃脱:踩上一个踏板,按一个按钮,拉一卷绳子,或者只要猫舔一下自己或者抓一下自己。在另外一些箱子中,要想逃脱就得进行多重的动作,比如拉绳子,然后移动一根根子。结论:首先,猫没有通过推理或者洞察力来学会逃跑,反过来,它们是经过试误法来慢慢消除无用的动作;然后在合适的动作和所欲求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

看见一只有经验的猫如何逃跑,或者让桑代克抓住它们的爪子去松开箱子做的门,它们从中什么也学不到。如果逃脱只需要一个反应,所有的猫都能够学会逃脱,可是,有半数以上的猫在需要两种反应的时候都没有学会如何逃脱。

2.基本观点关于学习实质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关于学习规律效果律(lawofeffect)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练习律(lawofexercise)准备律(lawofreadiness)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练习律: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换言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的联结就越牢固。

准备律:①学习者准备行动时,给以行动则产生满意的结果;②学习者准备行动时,不让其行动,将会产生烦恼的结果;③学习者不准备行动时,强迫其行动,将会产生烦恼的结果。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二操作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1.经典实验斯金纳箱白鼠学习实验:斯金纳箱2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学习的过程:反应→强化→反应的过程3.强化学说(1)概念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能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凡是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2)强化类型

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负强化与惩罚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都是提高反应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趣闻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思考与讨论:桑代克学习理论、巴甫洛夫学习理论、斯金纳学习理论比较

斯金纳认为只要很好的利用强化程式,可以操作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犯罪、贫穷和污染的社会(《沃尔登Ⅱ》)。个体可以被塑造成具有人类美德的人:诚实、利他、有雄心壮志等等。所有这些愿望不仅能被实现,而且也应该要实现,这是斯金纳的坚定信念。教育就是学习一些反应,一些在将来生活中有用的反应。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斯金纳看来,教师要利用这些操作行为技术,引起学生有意义的行为变化。所以好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安排合适的强化序列,并通过这些强化使学生产生适当的行为反应。利用强化技术关键在于强化要及时,因此,他特别推崇机器教学。

4理论应用——程序教学理论原理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使学生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内涵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原则小步子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及时反馈。尽量低的错误率允许学生自定步调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实验1黑猩猩学习实验(1913--1917)堆箱接竿跳竿高斯的故事当高斯6岁时,老师问班上的同学说谁能最先算出1+2+3+4+5+6+7+8+9+10的总和。小高斯几秒钟就举了手。“你怎样这么快就算出来的?”老师问。高斯说:“如果我按1加2加3这样算下去会费很多时间,可是,一加10等于11,2加9等于11,3加8等于11,等等——总共有5个11。答案是55。”高斯看出了一个结构,使他很快得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

2完形-顿悟说的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通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3主要评价贡献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局限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一、代表人物布鲁纳(1915.10.1-):1937年毕业于杜克大学,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1952-1972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0年与G.米勒一起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1980年任牛津大学教授。1980年以后任纽约大学教授。布鲁纳主要因为对教育作出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1959年担任美国科学院教育委员会主席。同年年底,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讨论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改革会议,布鲁纳担任会议主席。会后,他在题为《教育过程》的小册子中综合了与会者的意见,阐述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二、主要观点

1.学习实质学习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模式”、“内部模式”、“内部结构”、“图式”、“编码系统”、“再现表象”等都是指外部信息进入主体以后新信息藉以加工的依据。人的认识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知识学习: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个体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教材书本中的知识结构2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定义: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教学的中心应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总结: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人物奥苏贝尔(1918—):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后先后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和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应用心理学系任教,1968年后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曾在该校师范教育部任研究和评价的主管,后又在该校的研究生院和大学中心工作。“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的性质内容机械学习意义学习2、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学习的类型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校里的课堂学习,应主要采用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且是在学习者学习能力范围之内,那么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客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观条件)学习者能够同化新知识(主观条件)(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同化: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加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三)意义学习的实质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讨论议题:分析和评价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应性主要观点教学中应注意事项布鲁纳1学科的“基本结构”2发现法(这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3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看过程1发现教学法偶尔使用有益,不能成为常规2遵循发现教学的步骤3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奥苏贝尔

1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能否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类和具体化)2同化机制1意义的接受学习更具实践意义2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3教学中要补充必要的概念总结世界是客观的存在的,但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解释现实,建构现实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鱼头脑中构建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四、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学习的含义: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不是会不断被更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