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2_第1页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2_第2页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2_第3页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2_第4页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回顾1:略述汉代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1.尊老怜幼,抚恤鳏寡、残疾之人等儒家思想通过皇帝的诏令法律化。2.汉初尊敬保护“王杖主”的规定是受儒家“尊尊”思想影响。3.儒家思想通过“春秋决狱”法律化。即遇到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汉代儒家的触角首先伸向了司法领域,继之又通过“决事比”(判例法)的方式渗入到立法领域。4.士大夫扩大春秋决狱的范围,同时引用其他儒家经典决狱,即“引经决狱”,导致了律学的产生。东汉时皇帝出面,下诏规定一个统一的法律解释——“郑氏章句”,由此获得了立法意义,其中体现的儒家道德被法律化了。影响: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为后世的“纳礼入律”铺平了道路。“一准乎礼”的《唐律》出现即宣告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回顾2:简述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并说明其相互关系。1.律:两汉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具有适用的普遍性及相对的稳定性。2.令:皇帝颁布的诏令,法律效力超过“律”。3.比:判例。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采用可以比照判决的典型案例进行司法审判。4.法律注释著作:对“律”的解释,使之合乎儒家道德精神,若得到皇帝认可,便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5.《春秋》经: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道德的案子,司法官依《春秋》经义断案。其具有凌驾于各种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回顾3:简述汉律60篇主要内容。1. 九章律。刘邦建汉后,在秦律6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3篇而成。九章律是两汉的基本法律。2. 傍章律。叔孙通在高祖和惠帝年间制定傍章律18篇。主要是朝觐、礼仪制度方面的内容。3. 越宫律。武帝时期张汤制定27篇。主要是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4. 朝律。武帝时期赵禹制定。又名朝贺律6篇,主要是关于朝贺方面的专门法律。以上四部法律即历史上有名的汉律60篇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第二讲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第四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

(一)废除苛法,趋于宽缓。《九章律》的罪名、刑名基本沿袭秦律,后来汉惠帝“除挟书律”、高后(吕雉)“除三族罪、妖言令”、文帝“除收孥相坐律令、诽谤律”等苛法,使汉律在一定程度上向着宽缓的方向发展。挟书律:李斯上书秦始皇:“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三族罪:夷三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收孥相坐律令: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诽谤律:讥评皇帝过失,“诽谤者族。”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

(二)刑罚种类上的继承和发展汉代刑罚种类主要是死刑、肉刑、徒刑、罚金刑、徙边刑等。其中,死刑、肉刑、徒刑多承秦制。死刑中新增了“殊死”(斩首)。徒刑中新增了“女徒顾山”(已判刑女犯,每月出钱三百雇人上山伐木,就可返家不服苦役)。新增刑罚种类徙边刑:死刑的株连刑罚,减死罪一等并发配边疆服役。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

(三)罪名上的继承和发展汉代的罪名多承秦制,如盗窃罪、妄言罪、非所宜言罪、杀伤罪、不敬罪、诽谤妖言罪等等,也有新增。1.大逆无道罪单称大逆、无道、不道、逆不道,犯者弃市。(1)祝诅上罪:通过巫祝妄图以鬼神的力量加害于君主。(2)迷国罔上罪:欺罔君主并给国家利益带来重大危害。(3)左道罪:以邪道蛊惑民众。(4)漏泄省中语罪:臣下泄漏君主的言语或上奏的言论。(5)赃百万以上罪(6)诬罔主上罪:欺骗君主。

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

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

(三)罪名上的继承和发展

1.大逆无道罪(7)上僭罪:官员在器物、乘舆、服饰上僭越。(8)谋反罪:企图颠覆国家政权。(9)巫蛊罪:借助神巫造蛊毒,企图加害于人。(10)怨望诽谤政治罪:怨恨而诽谤朝政。(11)妖言罪:以妖言惑众。(12)殴辱王杖主罪。王杖杖首及

王杖主图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

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

(三)罪名上的继承和发展

2.不孝罪:弃市、处以极刑。3.不敬罪:“犯上弗知害”,犯者一般自尽。

(1)失礼罪:违反臣子之礼。(2)醉歌堂下罪:在皇帝祭祖之所醉酒、歌舞。(3)戏殿上罪:在朝廷殿堂上言行不严肃,有违朝礼。(4)不下公门罪:去面见皇帝入宫门而不下车。(5)不朝不请罪:地方诸侯不在规定时间内朝见天子。(6)挟诏书罪:将诏书夹在胳膊下。(7)废格罪:未按君主命令所要求的去做。秦,耐为侯;汉,弃市。(8)非所宜言罪:说了有害皇权的不该说的话,弃市。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

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

(三)罪名上的继承和发展

4.见知故纵罪颜师古注:“见知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监临部主罪:长官对下属犯罪须及时纠举,5.欺谩罪:欺骗君主。“违忠欺上谓之谩”6.不直罪:故意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7.选举不实罪:不如实向上级反映其选拔和荐举的人的情况。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二、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

(一)汉代文帝、景帝废除肉刑1.文帝13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行墨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1)把黥刑改为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5年;(2)劓刑改为笞300;(3)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500;(4)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05年考)“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二、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

(一)汉代文帝、景帝废除肉刑2.汉景帝第一次措施:笞500减为笞300,笞300减为笞200。汉景帝第二次措施:笞300减少为笞200,笞200减少为笞100。并统一竹板的尺寸,受刑部位是臀部,笞打过程不得换人。3.汉文帝改无期刑为有期刑,还废除了收孥相坐律令及诽谤罪等。4.文景刑罚改革使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还为后来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打下了基础。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三、法律原则的发展

《汉律》基本上继承了《秦律》,属于法家立法,但其他法律形式如令、比、法律解释之中却贯彻了儒家的思想。儒家主张德主刑辅,即把刑法作为维护儒家道德的工具,这也是汉代立法的指导思想。1.尊老怜幼的原则(恤刑):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残疾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2.亲属相隐的原则:亲属之间互相隐瞒犯罪行为法律不应追究,正是对儒家所倡家族道德维护。汉宣帝时所确立。(05年考)3.贵族官僚有罪先请的原则:“先请”导致贵族官僚犯法并不与百姓同罪同罚,与儒家肯定等级伦理的“礼”观念相一致。4.疑狱奏谳(yàn)的原则:自下而上呈报疑难案件。第四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一、行政制度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汉初地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武帝后完全确立郡县两级体制。东汉又设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汉初开始实行察举制进行官吏选拔,由中央与地方的各级长官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汉初由丞相派出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每区派刺史一人监察。在中央设司隶校尉,主管监察。第四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二、民事制度调整婚姻:男子可一妻多妾,“七弃”之制保护夫权。女子夫死,被休弃,可再嫁。“不孝”罪”维护父权。“轻侮法”(父亲被人侮辱,儿子杀死侮辱者,竟然受到宽宥)提倡同居共财。调整财产继承:一般采取诸子均分制,已出现遗嘱继承和收养制度,庶子、女儿均有财产继承权。汉朝的书面遗嘱称为“遗令”,也叫“先令书”。此外,汉朝也出现了收养制度,养子与亲子地位相同。第四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三、经济制度

(一)农业立法下诏令,劝课桑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制定《水令》。(二)财政制度立法币制改革(国家垄断铸币大权,《盗铸钱律》)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三)调整赋税征收田租、算赋(汉惠帝“唯贾人与奴婢倍算”)、口赋、户赋。《田律》、《租挈》算缗:向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告缗:鼓励揭发不如实向政府申报财产的工商业者。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一、主要司法机关中央审判机构:皇帝掌握最高审判权,对疑难、重大案件有最后裁决权。丞相和御史大夫在西汉初年曾享有审判权,廷尉在两汉一直是中央的司法审判长官,审理皇帝制诏移送的案子和地方上送审的疑难案件。地方司法机关基本上是郡、县二级,郡守、县令兼理司法。郡设决曹掾(音,yuàn)专职司法,审理一般案件,最后由郡守裁决。若遇疑难案件,则移送廷尉。东汉灵帝在郡上设州,长官州牧,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司法长官。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二、具体诉讼制1.告劾:即起诉,分为“自诉”“公诉”。一般应按司法管辖逐级告劾,但蒙受冤狱,也可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即“诣阙上书”。2.逮捕:贵族官僚“有罪先请”。老小、废疾和妇女等人犯罪可不戴刑具,即“颂系”。对于民事争讼一般采用调解的方式息讼。3.鞫狱:即进行审讯和判决。“读鞫”(宣判)“乞鞫”(请求复审)。4.覆案:中央机关在接到不服判决的上书后,往往成立专案组,对该案进行复审。朝廷还经常特派使者巡行地方,其主要职责便是“平冤狱”。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三、春秋决狱

定义: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道德的案件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使其成为凌驾于各种法律之上的一种法律形式。《春秋》经义的主要内容是亲属相隐、尊敬尊长、原心定罪。“原心定罪”:董仲舒:“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在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根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第五节汉代的司法制度四、秋冬行刑

黄老学派主张“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汉代冬季才执行重刑,而春季则赦免罪犯或允许罪犯出钱赎罪。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外,其他死刑犯的执行必须在秋天霜降后至冬至前。五、录囚制度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