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1页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2页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3页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4页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化学发展的史实——化学与传统文化真题示范1.(2020·全国卷Ⅱ,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了置换反应2.(2022·广东,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汉字载体选项A.兽骨B.青铜器C.纸张D.液晶显示屏3.(2022·河北,1)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B.陶瓷主要成分为SiO2和MgOC.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D.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4.(2022·湖南,1)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5.(2022·山东,1)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A.金(Au):“虽被火亦未熟”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的物质判断eq\x(文言文、诗词化学史料情景)eq\x(确定现代的物质名称或表征符号)[举例剖析](1)“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2)“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4)《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6)《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7)“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HgS。(8)《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试验。(9)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10)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11)《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12)《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闻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13)《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酸盐。(14)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用以浸铜,铸冶是赖,虽干溢系夫旱涝,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CuSO4溶液。(15)《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16)《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17)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指硫。(18)《本草纲目拾遗》中述“铁线粉”:“粤中洋行有舶上铁丝,……日久起销,用刀刮其销……所刮下之销末,名铁线粉”,“铁线粉”是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xH2O。2.我国古代化学工艺中涉及到的“物质变化”及反应类型的判断eq\x(文言文、诗词化学史料情景)eq\x(\a\vs4\al\co1(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举例剖析](1)“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黑火药,主要成分为硝酸钾、木炭和硫黄。反应原理:2KNO3+S+3C=K2S+N2↑+3CO2↑。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的制作过程。(3)《天工开物》:“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是指硝酸钾不能撞击。(4)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其中含有甲烷。(5)“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6)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紫色是光的折射形成的,雾和云是胶体。(7)“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8)锌的冶炼: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其冶炼Zn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3+2C=Zn+3CO↑。(9)《本草纲目》中载有一药物,名“铜青”。藏器曰:“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以次空青也”。“铜青则是铜器上绿色者,淘洗用之”,时珍曰:“近时人以醋制钢生绿,取收晒干货之”。后者的反应原理为化学腐蚀。(10)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的物质分离方法的判断eq\x(文言文、诗词化学史料情景)eq\x(过滤、蒸馏、萃取、蒸发、升华、吸附等)[举例剖析](1)“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2)“……(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3)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4)古人精制砒霜的过程:“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5)“升炼轻粉(Hg2Cl2)法”:“用水银一两,白矾(明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文中从生成物中分离出“轻粉”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模拟演练1.(2022·广东肇庆二模)“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下列关于“端砚”的描述错误的是()A.端砚的石材为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端砚研磨出的墨汁属于溶液C.研磨墨汁的过程涉及分子的运动D.雕刻端砚的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2.“琴棋书画”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四大“雅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古人所用琴用杉木、桐木所制,其琴弦通常采用蚕丝制成,材质均属于天然的有机高分子B.现代象棋的材质种类繁多,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亚克力材质,亚克力材质的别名是有机玻璃,属于有机高分子C.书(古代)与笔墨纸砚密不可分,古代的砚台的成分与水晶的成分相同D.水墨画的颜料中的红色成分为铁红,其主要成分为Fe2O33.《考工记》记载,湅丝时,古人将丝帛用草木灰水沾湿后,涂上蛤灰,加水浸泡,除去蚕丝中的油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B.丝帛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草木灰和蛤灰反应生成了强碱D.湅丝时发生了水解反应4.(2022·广西柳州二模)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知识,对其说明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B.《本草经集注》记载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古人利用焰色试验鉴别物质C.《格物粗谈》有这样的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乙烯D.《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述“脂水”就是现在的地沟油5.(2022·重庆一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其中的“剪烛”就是剪去烧焦的烛芯,下列有关烛芯的说法正确的是()A.烛芯是由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B.烛芯是由光导纤维制成的C.烛芯是由耐高温的碳化硅制成的D.烛芯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6.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组成、冶炼、性质与化学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B.青铜器“马踏飞燕”被选作中国的旅游徽标C.青铜器表面的铜锈主要因化学腐蚀形成D.用胆矾进行湿法炼铜主要发生置换反应7.(2022·安徽淮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一模)铅霜(醋酸铅)又称为铅糖,《本草纲目》中记载:“以铅打成线,穿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横盆中离醋三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阴处,候生霜刷下,仍合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铅霜有甜味,属于强电解质B.铅打成线可加快铅霜的生成速率C.制备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制备过程利用了醋酸的挥发性8.(2022·辽宁大连模拟)《邛州府志》载:“在州治西南八十里有火井。蜀都赋:火星荧于幽泉,高焰煽于天陲。注曰: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焰出,以竹筒盛之,其火无灰。井有水、火,取井火煮水,一斛得盐五斗。家火煮之则盐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火井中可扩散出大量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B.竹筒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不属于糖类C.“取井火煮水”是燃烧天然气加热食盐水进行蒸发结晶D.天然气现代常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9.古籍中记载的下列事实或现象的形成,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本草纲目》: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俗称鬼火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鹤林玉露·一钱斩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本草经疏》:丹砂(HgS),味甘微寒而无毒……若经伏火……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10.(2022·武汉联考)下列有关唐诗中诗句的说法正确的是()A.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中“酥”指动物的油,易溶于水B.刘禹锡的诗“农父绿蓑衣”中“绿蓑”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C.白居易的诗“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中“剪刀冷”说明金属熔点低D.李白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描述饮酒的场景,白酒指含75%乙醇的乙醇溶液答案真题示范1.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A错误;湿法冶铜,即“胆铜法”,利用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Fe+CuSO4=Cu+FeSO4,B正确;“熬之则成胆矾”就是加热浓缩、溶质结晶析出的过程,C正确;“熬胆矾铁釡,久之亦化为铜”,即铁置换出铜:Fe+CuSO4=Cu+FeSO4,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D正确。]2.B[兽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其他钙盐,故A不符合题意;青铜器是铜与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B符合题意;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不符合题意;液晶显示屏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3.A[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A正确;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而不是SiO2和MgO,B错误;陶瓷烧制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由于Fe2+、Fe3+和铁的氧化物均有颜色,故陶瓷中含铁量越高,陶瓷的颜色越深,白瓷的白色是因为铁含量较低甚至几乎不含,D错误。]4.D[“石胆能化铁为铜”指的是铁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工业上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二氧化碳、氨气、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晶体经加热后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将水直接转化为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D符合题意。]5.C[金(Au)“虽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反映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氧化性无关,A不合题意;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的水汽,而CaO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B不合题意;石硫黄即S:“能化……银、铜、铁,奇物”是指2Ag+SAg2S、Fe+SFeS、2Cu+SCu2S,反应中S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符合题意;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CaCO3+2CH3COOH=(CH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