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八病_第1页
古诗鉴赏答题八病_第2页
古诗鉴赏答题八病_第3页
古诗鉴赏答题八病_第4页
古诗鉴赏答题八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八病2/4/20231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导言今年的高考中诗歌鉴赏题难度并不大,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不是语言表达有失简洁明快,就是答题形式不规范。在诗歌鉴赏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并有针对性的指明问题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帮助。

下面就常见的八种病因结合两首诗词作以简要分析,2/4/20232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常见的八种病因1、以译代析,没有鉴赏2、南辕北辙,答非所问3、陇而统之,以空对空4、抓住一点,不及其余5、蜻蜓浮水,不能深入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7、望文生义,任意发挥8、无中生有,盲目套用2/4/20233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问:词的上阕是怎样表现离恨之苦的?2/4/20234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解题指导“怎样表现离恨之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参考答案: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反衬离别之“缺”,又借明月的埋怨,含蓄的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的写出了自己的离恨之深。2/4/20235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一: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分析:诗歌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时有串释一下的必要,但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的本身。例一的回答只是对诗歌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答题。这样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病因就是以译代析,没有鉴赏2/4/20236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二: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是怎样表现离恨之苦的?”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了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然而例二的回答却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病因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2/4/20237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三: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分析:上例的回答没有抓住具体内容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之苦”时,只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具体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答案大而不当,不着边际。病因就是:陇而统之,以空对空2/4/20238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四: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之情。分析:词的上阕出现的诸多意象作者用来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在答题时应特别注意,同时做出具体分析,而不能在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然后用一个”等“字一带而过。这样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病因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2/4/20239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五: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分析:本答案表面看似乎比较全面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离恨苦”重在”怎样”,亦即艺术技巧;而不是”表现了什么”。答案只将意象当作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不能体现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意象的寓意。这就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病因就是:浮于表面,缺乏分析2/4/202310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学生的优秀答卷例一:首句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际是人的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现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用拟人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的表现离愁苦。例二: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象默默哭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2/4/202311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情,残花落尽见流萤。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具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说明: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参考答案:“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有急切之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还是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2/4/202312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分析:语言的鉴赏也需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是对其表现力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有源于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应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分析离谱走调,上例答案就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对揭示题旨,堪称诗眼的乡梦二字视而不见,就海阔天空的区谈吹论逐,结果误把一首思乡诗说成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病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4/202313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问2:“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说明: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参考答案:在整首诗中“春”字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梦,引发乡梦,吹送乡梦,无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使乡梦浸透了春的温馨而明丽的色彩。2/4/202314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七: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病例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在答题时要领会具体语言环境,不能用此的基本义代替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上例就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有的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病因是:望文生义,任意发挥。2/4/202315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病例八: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阳没,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病例分析:一些同学答题时往往抛开诗歌的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戴着有色眼镜读诗,无论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都要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的从字缝里挖掘所谓的政治意义,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上例就是由“春”想到了“对生命的热爱”,”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完全凭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病因是:无中生有,盲目套用。2/4/202316呼伦贝尔大杨树四中苏维君编制学生优秀答案例1、“春”字贯穿全诗,引起思乡之情,又把思乡之梦送回家。给人一丝温馨的感觉,并不像秋思那样凄凉悲苦。例2、“春”贯穿于全诗之中,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得原本伤感的乡思乡梦似乎也浸透了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