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_第1页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_第2页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_第3页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_第4页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讲-殷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第5周-张信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城市起源学说中国城市的起源商、周时代的城市周代城市规划思想3《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一、城市起源学说

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宗教说4《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1、从狩猎、采集到饲养家禽2、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的出现3、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早期城市产生的两个条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第一、第二次社会分工的产生

(必要前提)第二、血缘以外的社会组织的形成早期城市的特征:(1)非连续性变化、兴起和衰落(2)规模较小,一般在1万人左右(3)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权力结构5《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

早期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部城市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古典时代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在古代世界,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80页6《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轩辕本纪》(唐代王瓘):“黄帝筑邑,造五城”

《论贵粟疏》(西汉晁错):“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一说起源于夏鲧[gǔn]时期

《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鲧作城郭”《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夏鲧作城”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7二、中国城市的起源《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1.基本概念辩析

(1)城与廓:《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与廓的区别: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8《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城廓图”9《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2)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10《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3)国、邑、都、城:国——夏前龙山文化时期,“万国时期”,由原始部落集结而成,有防御设施。夏:分封的诸侯国、商:附属国、周:诸侯国都——都城:

《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凡是城邑有先君之主宗庙的,才能够称为“都”,也就是“国都”、“京都”,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建筑都城,称为“城都”。都,后来又引申为“大城市”代称,俗为“都市”。11《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邑——原意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没有决定国家大事的形状权力。在战国时期又引申为地方性质的“县”。建造“城邑”,称为“筑邑”。城是“都”和“邑”的统称,以规模区别。12《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2.商·西周时代的城市实例(1)尸乡沟城址(2)郑州商城(3)盘龙城(4)安阳殷墟(5)西周国都说明:商·西周时代的城市遗址较少:历史久远、建筑材料局限.13《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商代都城迁移示意图14《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推测为西亳(bó)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不规则长方形,原始状态。

正南北向,背山面水格局。

南北、东西正交路网,原始状态

宫殿区小城(1号)+2座小城,

城中城格局。

墓地在城外,分区明确

手工作坊在城外,分区商贸的早

期发展。15尸乡沟城址平面图《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16郑州商城隞(áo)平面图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地处黄河交通要塞。地势较高,勘察技术发展。

A方形平面,东北缺角。

B宫殿较西亳大,宫殿以土台

为基,且普及化。C墓地、手工业作坊仍在城外;

作坊规模较大,说明手工业

发展较好。D都城规划的延续性。《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17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示意图殷商最后一座都城。河北安阳小屯,洹河南岸。东面带状宫殿群,建筑平面

形式多样;朝西向水。不规整的宫殿建筑群,推测

为御苑遗址(纣王)。

商崇尚迷信,可能反映在规

划上的盲目性。

大量殉葬坑,统治者的残暴学者认为,商代城市是中古

城建史的走向歧路的时代。18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示意图河南安阳殷墟东部宫殿群1920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占卜甲骨片《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城市化:20-25个5k城市居民+7至10w总人口的城市聚落,40+较小规模的城市聚落。城市化水平:4%-4.5%(上述数据来源见备注)城市特征: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城市外围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殷商时代的城市小结:21《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周原: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周人早期活动根据地。

宫殿、庙宇、住宅、手工业作坊、窑藏、墓葬遗址丰京、镐(hào)京:尚未探明;

有瓦片文物,比殷商草屋顶进步洛邑:现洛阳城下,尚无法探明3.西周都城22《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1.周代城市规划思想(1)《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2)《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23《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象天法地”的象征主义规划方法吴王建都阖闾,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发天地,建成大城,有陆门八,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得形势之胜便也”,由象天法地演变而来。即对现状地理环境有意象

性的分析,不等同与风水学“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将序数规律用于排列组合城市建筑群,

使古代城市布局向规格化发展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对“道”的追求,对规律

和事理的追求24(1)《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象、数、行、意《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

——是一部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周礼·考工记》的内主要容:第一章总论:“百工”的定义第二章攻木之工(上)第三章攻木之工(下)第四章攻金之工第五章攻皮之工第六章设色之工第七章刮摩之工第八章抟埴之工25(2)《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关于造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纵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26《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明•《三才图绘》“国都之图”清•戴震•《考工记图》“王城图”27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28周王城布局示意《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29周王城布局示意30周王城布局示意《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关于土地制度井田法:源于原始社会,完善于西周

以九夫为井,方一里为一井,方十里为“成”,即百井;方百里为“同”,即一万井;构成井田体系。规整的形制,周礼式都城的基础31《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关于道路制度按等级确定道路宽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关于建筑技术“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32《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商周时代的城市小结(1)《周礼·考工记》将等级制度思想全部贯穿其中规范化、程式化,形成古代城市的严整与韵律感。(2)城市规划独特的艺术观——礼乐思想

“礼”与“乐”——代表秩序与韵律

本质: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3)原始的祭祀观念影响到古代城市规划祭祀建筑在城市中的显赫地位,并体现当时高度的环境规划水平33《城乡建设史》课程第三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