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高一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高一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高一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高一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地方管理制度中央官制学习目标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汉朝: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影响:地方威胁中央(1)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景帝1、汉朝: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影响:地方威胁中央(2)削弱封国(1)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前140年—前87年在位)1、汉朝: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影响:地方威胁中央(2)削弱封国内容:影响: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1)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

统辖。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2、唐中期:中央集权设严重削弱节度使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节度使权力?影响?“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拥兵自重,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出现“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史料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汉朝:3、北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2)作用: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弊:造成“三冗”“二积”后患2、唐中期:中央集权设严重削弱节度使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3、北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河北山东山西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直辖地1、行省(行中书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下设路、府、州、县2、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1、汉朝:3、北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①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河北山西山东③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宣慰司行省路、府、州、县,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设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3、北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2)意义:①便利了②加强了③巩固了④是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国省制的开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查一查:我们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①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②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②今天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阶段朝代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秦演变特点趋势汉初武帝唐

宋元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行省制宣慰司(少数民族)宣政院辖地(西藏)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完善加强推恩令加强削弱新发展三冗积贫积弱1、汉朝:3、北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一、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和中央政府关系影响相同点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元朝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后期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

中朝外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武帝削弱相权:“中朝”和“外朝”汉初: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承秦制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1)结构和职责1、汉朝: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分散相权皇权独尊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3、隋唐: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1)结构和职责(2)作用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4、宋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总揽大权)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4、宋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措施: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5、元朝:元代后期相权大(一省两院)领六部,行宰相职权。元代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阶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两汉魏晋隋唐北宋元朝相权

不断

削弱皇权

不断

加强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二、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4、宋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1、汉朝: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任尚书令、侍中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趋势和结果: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秦朝:建立汉元:不断发展演变围绕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1、夏商周:世官制2、汉朝:察举制(1)含义: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标准:孝、廉(4)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标准:门第影响: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完善: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

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北宋:

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王安石变法:

改革科举。4、科举制创立:隋文帝: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原因: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3)标准:才能(4)特点:公开、公平、公正历经八百多年,江南贡院里走出过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林则徐、李鸿章、陈独秀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5)评价: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积极: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①考试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考查,束缚创新意识;②形式逐渐僵化为“八股取士”,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工具。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1977年恢复高考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①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