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

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阅读归纳来了解秦统一的相关史实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从感性地感受历史到理性地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特点与本质

结合秦朝相关的史实让学生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大政治贡献:一是实现了疆域的统一,二是实现了制度的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感受先人的智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以及对郡县制的理性分析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通过辨证地认识秦王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培养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学情分析:认知水平:基本掌握古代朝代更替的史实,了解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及主要历史事迹,但有关具体的历史年代,历史阶段的划分,古代官制等问题都较生疏能力基础:能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概括把握历史事件,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史料等文字资料、图片中提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但缺乏探讨历史问题的主动性,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疆域的统一秦朝确立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影响

郡县制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以旅游景点大禹陵导入教师:大家去过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吗?(学生回答)教师:大禹陵的碑廊内有一块会稽刻石的复制品,会籍刻石历史悠久,要上溯到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了他走向死亡的一次巡游,他上了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这就是会籍刻石的来历。会稽刻石的主要内容是颂秦德,来看一下会稽刻石是如何讲秦始皇功绩的?“平一宇内”“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涉及到了中国走向大一统过程中秦始皇两大政治贡献一是实现了疆域的统一,二是实现了制度的统一,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向大一统过程中秦始皇两大政治贡献(板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授】一:疆域的统一(阅读思考)教师:请大家阅读思考秦始皇是如何“平一宇内”实现疆域统一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秦始皇结束割据、拓展疆域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归纳讲授:秦国运用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策略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结束了割据建立了秦朝。此后往北往岭南往西南拓展疆域。往北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我们现在所见的长城多为明代修筑,秦朝的长城在战国秦赵燕长城基础上修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骑兵的南下。

岭南地区出于军事运输需要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并置南海、桂林、象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权版图的开始。

西南夷指云南、贵州、四川西南地区,秦始皇在拓展疆域的过程中修筑了中原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道路,大约只有五尺宽,故称“五尺道”,任官吏是西南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由此秦朝的疆域北至长城,西至临洮,南到南海、东到大海,人口2000万,成为世界大国。与夏商周疆域相比已是相当辽阔。【活动】二:制度的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讲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面对辽阔的疆域秦王朝如何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和中央的决策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秦始皇在政治上的第二大贡献: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实现制度的统一。

概念解释:何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是指地方集权于中央,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皇权至高无上,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用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图形象地呈现,帮助学生理解。2.皇帝制度(阅读史料了解皇帝称呼的来历和特点)阅读相关材料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秦朝时怎样构筑起这一系统性的制度的。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秦王政想到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改变自己的称号。我们来了解一下《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怎样讲这件事的(教师选读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皆曰:“……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在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整套行政制度,组织起了庞大的官僚集团,了解下中央的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分左右二员分散了相权,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对相权进行牵制,太尉虚掌军权,从三公职能来看三公九卿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再请大家看一下教材第十页资料卡片了解九卿的职能,有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国事要管家事也要管,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4.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教师讲授学生角色扮演分析比较)

教师: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秦朝推广到全国,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九页最后一段,拿出纸画出郡县制的组织系统,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画一下郡县制的组织系统。

学生黑板上画郡县制的组织系统

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对黑板上画的组织系统进行评价

教师讲授郡县制的组织统统情况

教师:有关地方行政机构的选择曾在秦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历史,友情出演一下臣子,个别同学扮演一下相应的角色。学生角色扮演:

风波一: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一次朝议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风波二: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始皇在咸阳宫与众臣下的一次宴会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

丞相臣(李)斯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

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制曰:“可”教师:秦始皇为什么一再地力挺郡县制呢?从两个风波里我们可以发现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主要涉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抉择,接下来我们把这两种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一下比较,看一下到底是哪种地方行政制度更有利于秦朝统治的巩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在比较中生成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

5.:教师讲授概括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活动】三.合作探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合作探究:

结合秦朝的历史谈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