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直接使用)_第1页
河中石兽(直接使用)_第2页
河中石兽(直接使用)_第3页
河中石兽(直接使用)_第4页
河中石兽(直接使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一则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难道它们会游泳?下面我们去阅读课文,找出答案。新课导入河中石兽纪昀(yún)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此书。纪晓岚的趣事一、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二、个个草包

清朝时,大臣和坤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亭额。

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

和坤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

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和坤在一旁陪着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草包嘛!”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以笔记形式所编成的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清朝短篇志怪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对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搜集那个时代前后的各地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乡野怪谈,或者亲身听闻的奇情轶事。题目解说“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河中石兽-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

gān

圮(

棹(

zhào

)曳(

)

铁鈀(

木杮(

fèi

)湮(

yān

)

啮(

niè

)

溯(

)臆(

)

欤(

坎穴(xué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河岸

pĭ倒塌

一起经过,过了年募集寻找到底,终于zhào船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划

yè拖着

踪迹方位名词作动词,往下游去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教书、讲学听说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你们这些人推究事物的道理这fèi木片怎么被带是又硬又重又松又轻yān埋没荒唐众人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代词,指讲学家的话凡是丢失应当上下句之间表原因水的形成坑穴等到栽倒冲刷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yú)?

照这样一再翻转停止于是sù逆流

固然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判断吗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

译文: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石下的坑穴)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石头又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全文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石下的坑穴)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石头又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干:

古义:岸。

今义:不潮湿。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科。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并: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一、古今异义积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固:古义:副词,本来

今义:坚固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二、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

三.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四.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冲石原理图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上游下游比较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寺僧原地水中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不可得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故事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内容感知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怎样理解讲学家的笑?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笑和对自己的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形象。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是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讲学家的性格特点是: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从“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不亦颠乎”这些语句可以体现。阅读小贴士——人物性格特点概括法1、通过人物描写方法分析2、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本文属于第一种方法怎样理解老河兵的笑?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的心理。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石兽落水之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段。可见,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他用事实说话,所以比只有理论推理的讲学家高明。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庙僧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