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财政学第二章_第1页
上财财政学第二章_第2页
上财财政学第二章_第3页
上财财政学第二章_第4页
上财财政学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学第二章财政政策的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与财政收入体制改革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经历了十几种主要的财政体制变革,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集权体制,其中1950年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体制。第二阶段,从1958-1979年期间实行了以"总额分成"为主要特征的各类财政体制,其基本特点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的适当分权型体制。这类体制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调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组织财政收入及安排财政支出的积极性。第三阶段,从1980-1993年,自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实行放权,让利是改革的主基调。顺应这种改革要求,政府间财政体制逐步走向分权性体制。以“分灶吃饭”为典型的分权体制,使地方政府的财力持续增长,中央财政的财力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中央财政对各地区的财政调节能力明显减弱。第四阶段,从1994年至今,实行和不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这一体制的目标是要建立规范的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各级政府适当分权的财政关系。与“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比较,分税制是向适当集权方向的改进。财政体制改革可以分为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和财政支出体制改革两大方面。本部分将分析财政收入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建立和谐的财政收入体制提出一些改革设想。

2.4.1税收收入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税收历来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部分,虽然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发生过一些变化,但这么多年来,税收收入始终占居财政收入的主要地位[1],因此,我国税收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对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至关重要。1994年税制改革的意义及成效1994年我国在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对税制进行了全面而重大的改革,在不增加企业和个人总体税负的前提下,实施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流转税制,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了个人所得税,撤并和开征了一些地方税,税种由原来的37个简并为23个,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实现了“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的改革目标。1994年税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1)初步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税制改革之前在国有企业盛行的“包税制”,通过政府与企业一对一的谈判,使分配关系极不稳固,效益好的企业,把上缴利润的一头包死了,国家财政收入不能随企业效益提高而增加,效益差的企业则“包盈不包亏”,严重扭曲了税制。税制改革则以法制为基础,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税收分配关系,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2、为实行分税制创造了体制条件,进一步增强了中央财政实力。税制是分税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健全税制,才有可能进行分税,从而可能建立分税制。通过税制和分税制改革的联动推进,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为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3、使税制更加公平、合理、有效,适应了经济发展对组织税源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培植税源,对轻易导致重复征税、企业重复建设的不合理的产品税、工商统一税实行重大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核心,辅之以消费税、营业税的新流转税体系。同时,针对我国个人收入不断增加、前景看好的形势,及时将个人收入调节税、适用于外籍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建立起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为充分挖掘个人收入税源潜力创造了有利条件。1994年税制改革的最大成效,就是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税制改革后,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的13年间,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据财政部权威人士预计2007年财政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应该说,税制的重大改革和不断完善,为持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税制改革以来,全国税收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左右,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5070.8亿元,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10000亿元,到了2001年突破了15000亿元,2003年达到20000多亿元,此后的2004年、2005年、2006年,每一年全国税收收入都上一个台阶,分别超过25000、30000和35000亿元(可见表2-6)。

我国税收收入体制现状现代税收体系在具体结构上由三大课税体系构成,即所得税系、商品税系和财产税系,并且,三大税系各自包含一系列的税种。在不同的国家,三类税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流转税为主导地位的复合税制。(1)流转税占居税收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中主体税种是流转税,包括对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及提供加工、修理分配劳务征收的增值税;选择部分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特定行业征收营业税等。在税制改革以来的十几年中,我国的税收收入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流转税的增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94-1999年间,流转税占税收的比重都在60%以上,从2000年才下降到60%以下,2006年为52.9%,为历年来最低点,但它仍占居税收的一半以上(见表2-6)。如把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包括进去,则比重会更高一些。表2-6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流转税的情况[2]

单位:亿元年份税收收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流转税总额流转税占税收总额的比例(%)19945070.82338.6502.4680.23521.269.4%19955973.72653.7554.3869.44077.468.3%19967050.63024.1634.01065.44723.567.0%19978225.53343.8704.01353.45401.265.7%19989093.03729.0828.51608.06165.567.8%199910315.04000.9845.31696.56542.763.4%200012665.84667.5863.91885.77417.158.6%200115165.55452.5931.22084.78468.455.8%200216996.66275.41046.62467.69789.657.6%200320466.17341.41183.22868.911393.555.7%200425718.08930.11503.13583.514016.754.5%200530865.810698.31634.34231.416564.053.7%200637636.312894.61885.75128.919909.252.9%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2)所得税所处地位仅次于流转税。1994-2007年期间,企业所得税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并存。1994年税制改革时,将原先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三税合并,统一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原来的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开征企业所得税,以适用于内资企业;同时,原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继续执行,形成了“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种所得税并存的现状。目前,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比流转税要低得多,1994-1999年期间,比重基本徘徊在15%左右,2000年有较大的增幅,比99年增加了3.3个百分点,2001年开始,比重超过了20%。从总体来看,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1994年的15%增加到2006年的25.3%,提高了10.3个百分点(见表2-7)。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虽然不太大,但近年来,随着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规模增加迅速,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994-2006年期间,个人所得税税额从1994年的7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452.3亿元,足足增加了32.7倍,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连年递增,从1994年的1.4%上升至2006年的6.5%,增加了5.1个百分点。(3)我国还未建立起完整的财产税体系,遗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尚未开征。另外,资源税、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等作为流转税及所得税的必要辅助税种,它们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高,2006年,除流转税、所得税和进口环节征税以外,其他税收仅占税收总额的8.75%(见图2-3)。(4)目前,在税务征管方面,实行分级财政管理,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税收征管体系和金库体系分别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及收入入库工作年份税收收入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所得税总额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例(%)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例(%)19945070.8639.748.172.7760.51.4%15.0%19955973.7753.174.2131.5958.82.2%16.1%19967050.6811.5104.4193.21109.12.7%15.7%19978225.5931.7143.1259.91334.73.2%16.2%19989093856.3182.5338.61377.43.7%15.1%1999103151009.4217.8414.31641.54.0%15.9%2000126661444.6326.1660.42431.15.2%19.2%2001151662121.9512.69963630.56.6%23.9%2002169971972.66161211.13799.77.1%22.4%2003204662342.2705.41417.34464.96.9%21.8%2004257183141.7932.51737.15811.36.8%22.6%2005308664363.11147.72093.97604.76.8%24.6%2006376365545.91534.82452.395336.5%25.3%表2-7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所得税的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现行税收收入体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抑制投资增长,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实行增值税改革时,从当时控制投资规模膨胀和保持税负基本稳定的需要出发,采用了国际上很少使用的生产型增值税制。这种税制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金,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因而存在对资本品重复征税的问题,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实行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积极吸引外资加快经济发展,对外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必要的,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对外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有违WTO关于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抑制了内资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内资企业健康发展,影响企业深化改革。(3)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很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力度不够。随着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工薪阶层成为纳税的主体;现行的分项按次征税的个人所得税制,存在很多弊端,许多高收入者只要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就会轻易地使很多收入都达不到起征点,或是适用较低的税率,从而达到偷逃税收的目的;此外,与个人所得税配套的遗产税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弱化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第二,费用扣除标准不尽合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不考虑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实行统一税前扣除(2006年1月起把起征点从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从2008年3月1日起将再度调高到2000元),这有违税收公平的原则;第三,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的现实及申报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4)现行资源税、环境税税收体系不健全。现行资源税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税率太低,征收范围过窄,一定程度上容忍了高能耗、掠夺式、粗放式经济的增长,不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尚未开征,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没有很好地发挥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活动的约束作用,抑制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其它税收存在的问题。出口退税机制不健全,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一定的结构缺陷。现有的出口退税政策,强化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导向模式,影响了出口结构的升级优化及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较窄,课征于生产环节,调节消费的直接能力较弱。(6)地方税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收收入体系不健全。地方税的主体税种不明确,目前占地方税收入前三位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均不是纯粹的地方税,而是具有共享税性质的税种。2005年房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入的比重仅为4.5%,土地使用税、契税等税收收入累计占地方税收入的比重也很低,仅为7%左右,地方税主体税种缺失。作为地方政府稳定收入来源的财产税很不健全,目前遗产税、赠与税和物业税尚未开征,地方财政缺乏稳定和充足的税收来源。地方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这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执行其应有的职能,不利于地方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地方政府另辟财路,增加预算外、制度外的名目繁杂的收费,使“三乱”现象屡禁不止。(7)税收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是:税法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税收法制性不强,刚性不足,多数税收法律法规是以条例的形式发布的,很少有正式立法;同时,由于立法层次低、立法程序难以保证,法律漏洞问题较严重。税收政策的制定也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临时性,缺少透明度和规范性,例如由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不规范,致使有些地方政府可以随意利用税收优惠措施来招商引资以取得政绩,使国家税收收入蒙受损失。深化税收收入体制改革,建立和谐税制的设想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在1994年全面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4年税制改革的出发点,是配合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使我国的税收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应当说,这次税制改革总体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这又对我国的税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与时俱进,继续深化税收收入体制改革,为建立和谐税制出谋划策。我们可以从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种、建立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几方面来深化税收收入体制的改革。(1)简化税制,优化税制结构。①从总体上说,应当在合理设置税种的前提下实现税制的简化。第一,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第二,合并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第三,对征收某些特定目的税的必要性和征税效果应当重新认真研究,权衡利弊后决定取舍;第四,适时开征一些必要的新税。②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逐步加大前者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降低后者的比重,以增强税收的再分配的调节作用。③规范地方税,提高地方税收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适当地将一部分地方税的立法权下放给省级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相匹配,以保证地方政府更好地行使其职能。(2)改革和完善各主要税种,使整个税收体系更合理和协调。①完善增值税,发挥税收的中性作用。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将固定资产购入时所支付的增值税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并允许一次性全部扣除,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加速更新设备和积极采用新技术,也有利于减少资源配置中的税收扭曲以公平税负。要及时认真总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八个行业及中部六省增值税转型试点的经验,待时机成熟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同时,要拓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并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能够顺利连接。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税率,以充分发挥税收中性的作用。②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使所有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历经多年酝酿的两税合并方案终于从2008年1月1日起以法律形式开始实行,这确实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按照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原则,减轻内资企业的税负,取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促使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趋于一致。在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我们还应正确把握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现行税收优惠“过滥”与“不足”并存的现状,一方面,要全面清理各级政府现行各类“普惠制”、临时性和过渡性的税收减免和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建立起服务于产业政策单一目标、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在税基扣除(如允许加速折旧、投资抵扣等)和税率优惠等方面,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积极探索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操作新方式。同时,还可考虑这项改革与增值税转型改革联动推进,以平衡企业的综合税负。③改革个人所得税,发挥税收的收入再分配作用。第一,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逐步建立起覆盖个人全部收入的自行申报的综合所得税制度。第二,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将纳税人界定为中等以上收入者;费用扣除项目应综合考虑纳税人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情况,以及子女受教育支出等因素,同时适当考虑纳税人配偶的收入情况,并设置费用扣除随物价变动而相应调整的规范方法,以便更充分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第三,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拓宽税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同时简并税率档次,并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适度降低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税收的收入再分配作用。④改革资源税制度,开征环境税。改革资源税的重点应是:清理收费,规范税制,建立统一适用于各类企业的资源税制度。主要包括:第一,扩大征税范围。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为矿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可考虑将一些重要资源(诸如森林资源等)逐步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第二,提高税率标准。结合资源价格改革进程,继续逐步提高有关矿产品的资源税税率(税额)标准。第三,改进计税方式。现行资源税采取从量定额的计征方式,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量作为计税依据。下一步,应根据不同应税产品的特点,分别采用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的计税办法,其中,对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可采取从价计征办法。

同时,考虑开征环境保护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污染,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设计环保税时要考虑充分发挥税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环保生产技术,减少污染,进行绿色产品生产,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其他税收制度。第一,大力推进出口退税机制的结构性调整,逐步减少直至取消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健全退税机制。第二,完善消费税,适当调整部分产品税率和级距,将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并实施高税率,将部分非最终消费品调出征税范围,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第三,改革营业税。配合增值税的转型,相应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同时简化税目税率,以促进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为了保持对某些行业的特殊税收调节,可以对这些行业实行幅度比例税率,其中奢侈性消费项目税率还应当从高。第四,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完善涉农税收制度,重点是:改进农产品增值税制度,进一步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农用技术推广应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税收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投入;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制度,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构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①应统一内外有别的地方税制,将所有的地方税种均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②适当增加地方税税种,以增加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应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证券交易税等,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③合并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建立现代房地产税制,适度扩大征税范围;合并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建立新的车船税制,调整减免税项目;完善土地使用税制度。[3]此外,还可考虑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将养路费改为燃油税,加快燃油税的出台,以建立健全地方税收体系。(4)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规范税收执法。①推进税法体系建设。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提升税收法律级次。应加快税收基本法的立法进程,尽快制定“地方税通则”,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提供制度约束和规范。推动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健全税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备案审查机制。完善税收立法听证制度。建立健全税收政策执行、反馈和调整机制。②规范税收执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进一步规范和减少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积极探索保证审批权力正确行使、后续管理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加强税收执法检查,进一步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税务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行政赔偿等工作,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③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认真组织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工作。对一些税收秩序相对混乱、发案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力量开展税收专项整治。加大涉税违法大要案的查处力度,严惩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者。研究建立税务稽查和检查长效机制,将案件稽查和日常检查有机结合起来。

[1]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之比始终高达90%左右,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本文中指的流转税是按照目前我国通行的计算口径,只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和营业税。如按流转税的本身性质来看,出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车辆购置税和烟叶税等均应列为流转税。[3]:丛明:《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2007.11.17.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赵永冰

.1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命题:1、资源稀缺性---需有效配置资源2、需求无限性---需合理地分配收入财政学研究政府该做什么?确立财政政策的目标为评判财政政策结果的好坏提供评价标准。.2财政目标与经济学基本命题密切相关

财政目标分为以下几方面:1、资源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效率目标2、需求无限—收入的公平分配公平目标3、经济稳定与增长—涉及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两个目标的综合。财政的三项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增长对应各自的政策目标。.3本章目录第一节财政政策的目标第二节资源配置效率第三节收入分配的公平第四节效率与公平的权衡退出

4第一节财政政策的目标一、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

三、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的目标5一、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resourcesallocation)

—指社会使用现有资源的方式。资源配置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关注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的社会产品结构。财政政策会影响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产品结构,因此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效率。(即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下一页.

6二、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incomedistribution)--指社会产品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以及各经济实体之间的归属。收入分配反映了社会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关注在社会收入总量既定条件下各人的收入份额。

财政政策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因此具有收入分配职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公平”。(规范分析需要阐明怎样的收入分配状态是合理的,当然公平的标准很多)返回

7三、经济稳定与增长1.经济稳定(stabilization):

社会现有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物价总水平稳定,就业充分。这是静态的或短期的宏观目标(适当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经济稳定)。2.经济增长(growanddevelopment):

生产能力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这是动态的或长期的宏观经济目标(适当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经济增长)。财政这一职能的最终目标实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目标的综合。返回

8第二节资源配置效率

一、帕雷托效率

二、生产效率三、交换效率四、产品组合效率

五、资源配置效率

返回

9一、帕累托效率1、效率(efficiency)--是指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2、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

10一、帕累托效率(续)3、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么,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称为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调整前的资源配置肯定不是最优状态,帕累托效率是无法进行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11二、生产效率

假设:两种生产资源X、Y,生产A、B两种产品。

生产效率研究如何把不同资源在不同产品间的配置最为有效。1、埃奇沃斯箱形图(Edgeworthbox)

如果一个社会只使用X、Y两种资源作为生产投入,在资源数量给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画出一个长方形,它表示用既定数量的资源去生产两种不同产品的所有配置方案。这个长方形被人们称为埃奇沃斯箱形图(可见图2-1)。下一页

12Db3a1b2a2a3b1a4J图2-1用两种资源去生产两种产品的埃奇沃斯箱形图M(X

资源)ON(Y资源)IO’EF

HI132、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既定产量的所有资源组合。表示不同产量的等产量曲线构成了生产函数。3、生产效率须满足的条件:

A产品资源MRS=其他产品资源MRS

(当等产量线相切时满足以上条件)4、几何意义:

A产品和B产品的等产量曲线相切,即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相等。

下一页二、生产效率(续).14二、生产效率(续)5、生产效率曲线(亦可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所有满足生产效率的资源配置点的连线,即A、B产品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的连线ODEFO’.6、生产效率的经济含义:以最低的耗费实现最大产出。返回

15三、交换效率

假设:产品产量和结构已定.消费者结构:甲和乙。交换效率分析产品如何在不同消费者之间的配置效用最大。

1、埃奇沃斯箱形图(图2-2)

A、B产品在甲乙两人之间分配的各种方案2、交换效率需要满足的条件:

消费者甲的产品MRS=消费者乙的产品MRS

(当无差异曲线相切时能满足以上条件)3、交换效率曲线: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连线。上面的每一点都符合交换效率。4、交换效率的现实含义:要按照各个人的需要来配置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返回

16三、交换效率(续)甲1甲2甲3乙1乙2乙3CDEMNOO’

图2-2交换效率曲线17四、产品组合效率

1.产品组合效率试图在所有满足生产效率的状态中选择最优产品组合,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图2-3)。

2.生产可能性边界:所有满足生产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构成了生产效率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某一点处的斜率称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3.无差异曲线:是给消费者带来一定效用水平的所有产品组合的集合。无差异曲线在某一点处的斜率称为成品的边际替代率。

18四、产品组合效率(续)A产品产量B产品产量GECODFHi1i2i3IKLN图2-3产品组合效率曲线

在L点,既满足生产效率,又满足产品组合效率,为帕累托效率点。而N点只满足生产效率,但不满足产品组合效率。L优于N。19四、产品组合效率(续)4、产品组合效率须满足的条件:生产者产品边际转换率=消费者产品边际替代率即:生产曲线斜率=无差异曲线斜率

5、几何意义:

生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切点连线OIKL为产品组合效率曲线。其中L点为帕累托效率点。

6、经济意义:

产品组合效率是要使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返回20五、资源配置效率

1.

帕累托效率要求资源配置同时满足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和交换效率。任何一个条件不符合都表明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2.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静态的含义,它在给定的资源、技术条件和消费者偏好条件下才是确定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会相应发生变化。3.帕累托效率是以确认所有个人都是平等的,且每一个人的要求和愿望都要得到同等尊重为伦理基础的。

返回21第三节收入分配的公平

一、公平的含义

二、公平的衡量

返回

22一、公平的含义

三种观点

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

1、规则公平(又被称为经济公平)认为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进行交换,交换的规则必须公平。从规则公平来看,公平的含义仅在于所有社会成员都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每个人所取得的收入与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完全对应.

下一页.23一、公平的含义(续)2、起点公平(或机会均等)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起点公平主张消除由天然禀赋所造成的分配结果差别,但承认和肯定因偏好和选择不同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别。下一页

24一、公平的含义(续)3、结果公平(又被称为社会公平)--它强调生产成果在不同个人之间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

4、财政学意义的公平

以结果公平来定义公平。返回

25二、公平的衡量

两种主要衡量方式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1、贫困指数(povertyindex)--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穷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是公平。贫困指数的两个主要缺陷:(1)确定贫困线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2)容易包含着一些武断的因素。(可见书表2-1)

下一页.26二、公平的衡量(续)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