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小科普之中式风格_第1页
装修小科普之中式风格_第2页
装修小科普之中式风格_第3页
装修小科普之中式风格_第4页
装修小科普之中式风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式风格解析《建筑、室内》李光华《中式风格》乍一看到此题目,顿觉的很大,一种初入宇宙的感觉。中国这个命题真是博大精深,不是几日之功可以了解透彻的。谈中式风格,就不得不谈到中国,中华民族。我们今天的国土,雄踞亚欧大陆东部,疆域从横万里,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领土东西跨经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个时区,东五区到东九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百公里。中华民族形成的客观因素取决于得天独厚的地形。你看:北面是沙漠、高原、喜马拉雅山等崇山峻岭;东面是大海;中间有黄河、长江,贯穿中国大陆的东西。长江和黄河还有很多的支流,形成了密集的网络结构。众多的河流,一方面在外部同周围相区隔,另一方面因古代人们交往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河流,所以便于内部各个地区长期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以至相互融合。中华民族形成的主观因素则是: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整体、和谐,有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理念,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留下很深的烙印。还有,中国的各民族人民经过千百年来的长期的相互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如满族贵族统治大清王朝时,其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已经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差别。

千百年来的历史演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前一阶段是几千年来历史的演进,后一阶段是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自觉的认识。从先秦开始的夏、商、周三代相承就有了“华夏”的总称。整个过程可以概述为中原部落向周边发展,与周边部落融合成华夏族,击败南方部落,向南方进军,融合许多南方部落,形成汉族,北方民族大量融入汉族,东北及新的北方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同时向西发展,逐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形成政治共同体并向青藏高原发展,形成中国的雏形。现在很多学者结论认为中国民族主要成分有五:黄帝子孙、通古斯、藏缅族群、孟一高棉语群、掸语。

由此看出,中华民族所以能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所认同的民族共同体,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不仅有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它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每个不同民族语种者所居住地也有着很大的地理气候差异,最终形成有独特中国特色的建筑居所结构形式。下面我就中国新中式建筑风格形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和形成进行逐一阐述。以及现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品的提高,对居住品质的提升,中式家装风格的流行等会在后部分进行详细论述。中式建筑风格形成的意义及设计想法和演进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住宅文化,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文化的渗透,我国城市住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曾经的中式风格建筑以鲜为人见。所以有必要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提取出来,融合现代元素并运用到房屋的设计中,并在城市规划时大力推广,使城市形成统一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提升城市韵味及魅力,让中国古典风格再现往日光辉。1背景

几百年前封建君权专制时期的中国,以其统一而和谐的城市建筑风格及简捷精细的规划赢得了世人的美誉。日本效仿中国古典风格并创造出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日式建筑,欧洲人也通过马可波罗的传记了解到这种古老东方风格的美感和设计的巧妙!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chinatown里依然有这些中式风格建筑的身影,他们向世人昭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浓郁的神秘气息。但是我国现代城市规划里鲜见统一的中式风格,新城区高楼林立,郊区欧美建筑盛行,将中式古典建筑运用新的设计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并在城市规划中统一协调,并体现出有民主特色的风格,这也是当今的一门重要课题。

2区域性建筑风格的作用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文化各具特色,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材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的影响不同,因而在建筑风格上也是大相径庭。形成地区性的特色建筑风格第一个地区地规划和发展是十分有用的,他的存在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它可以凸显人文环境,简单的说,就是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该地区文化的影响,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能力,融入到建筑中去,并形成了特色的风格,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建筑风格可以反应一个地区地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第二,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风格,在城市规划时,可以方便协调,强化了城市的整体氛围,如果再注意空间构图的特征和建筑与环境的匹配。那么这样的城市将是十分有吸引力的。第三,统一的风格将会形成一种特色文化,并结合其中的设计理念一起创造出文化影响力,这一种影响是源远流长并且广泛的,欧美的哥特式建筑及法国的古典主义风格就是很好的例子。

3各国建筑风格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影响举例

3.1日式建筑

日本庭园的造园思想深受佛教、中国汉唐皇家宫苑和中国文学诗歌的影响,崇尚自然,日式风格的设计中常常会融入比较多的自然元素,他们认为房屋是一种活着的有机体,要充分利用建筑材料的特性。通常的日式园林有,园路、石灯笼、石塔、植被、庭门、庭桥等,自然景观与建筑相配合。利用夸张手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让人仿佛步入仙境。日式风格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很好的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日本的大部分住宅是独立的,用木质的结构或混合结构,使城市有了统一的新形象,给人很好的整体感。3.2法国建筑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在法国形成了一种影响欧洲建筑发展的风格—古典主义建筑。它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它体现着注重理性、讲究节制、脉络严谨、结构清晰的精神。突出的代表作卢浮宫、凡尔赛宫,它们外貌简洁,几何性强,但是又不缺乏艺术感。给人一种高雅的品味。这也让法国成为引领潮流的中心。

3.3意大利建筑

意大利的建筑则是丰富多彩,古罗马时期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罗马风格,利用塔什干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柯林斯柱式建造的庙宇给后人留下了庄重肃穆,精致典雅地映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建筑地出现又给意大利的城市添加了新的元素,这些建筑追求新奇,趋向自然,城市和建筑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然而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这些复杂的建筑柔和在一起,让意大利变成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4现代中国城市建筑风格的现状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中国的古典风格建筑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清朝末年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带来了林林总总的西方文化,除了技术,书籍之外,还有特色的西方建筑。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或者在意大利流行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这类建筑的设计理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看待建筑的一贯想法,中式古典风格建筑的设计手法融入了许多欧式建筑的设计手法。加上租界内的欧式建筑拔地而起以及重洋思想的泛滥,让人们淡忘了自身的风格,民国时期的许多建筑采用的就是现代主义之后的欧美风格。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由于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大批的苏联科学家,建筑人员,技师来到中国。由于我国当时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大部分建筑由苏联的技术人员负责设计,因而苏联式的建筑风格在后来几十年的发展中成为主流,形成中国大多数城市的风格——方方正正,几何形式明确,从使用性能出发,纯粹的实用主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许多城市获得了高速地发展,文化的渗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上人口带来的压力,城市的规划开始以8至15层的高楼为主,除了适应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之外,高楼的兴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容积率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建筑风格进而融入了欧陆风格,北美风格,苏联风格等,可谓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使得规划失去了风格统一的基本理念。例如一些城市的发展对旧城赋予了过多的现代化功能,旧的传统建筑得不到有效保护,新城中不是高楼林立,就是欧美风格的建筑成群,缺乏统一的城市建筑风格定位,没有很好整体性感。景观杂乱无章,城市整体构图不严谨,空间环境没有美感。并且中式风格建筑也在潮流中渐渐消失,城市失去了昔日的特色。

5中式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构思

要建造中式现代主义风格建筑,首先我们要知道运用中式风格得优点,中式古典风格建筑大多以砖墙或者立柱为承重结构,这种承重方式存在房屋低矮的局限性。所以建筑大多为2到3层,并形成一个四合院或者有独立的院落,大门喜欢用柱子承重,所以设计大门时往往采用大开间,让外观显得更加有气势。整体规划以水平划分为主,道路明确并贯穿相邻建筑,屋顶多为低矮的坡面,在屋顶的二坡相交处突起,并建成有特色的祥云,使建筑充满柔和的美感。

但是中式风格建筑也有其弊端,例如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这与适应人口的增长,需要解决容积率问题相左,使得我们不得不将楼房设计成为高层。基于上述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将中式建筑古典风格提取出来,在不影响承重的前提下,通过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或者筒体结构,融入到现代建筑上去,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成功的结合,并推成出新,形成一种彰显民族特色的风格,并将部分标志性内容纳入城市建设的规范性要求中,在日后城市建筑设计时充分利用,最后达到城市规划中有统一风格的建筑群的效果。

6关于新中式建筑风格形成想法的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及具体的操作研习,可以建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建筑,这些只是一小部分,通过几何体的叠加,承重方式的混合实用,还会有许多样式的建筑被设计出来。同时随着建筑材料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日益更新,建筑师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性的调整改进,运用新的表现手法,加入更多中国文化元素,让新中式建筑风格越加凸显。最重要的是,这种中式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和广泛的使用,能增强我国城市的整体感与和谐感,这对于形成区域特色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形成还能在我国文化传播,旅游发展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亘古绵长,伴随着木构架建筑体系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在世界室内设计发展史中,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以其自身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而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哲学的功能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它们对于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其中礼制文化和典章制度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思想发展的核心。一、寓于伦理的严整布局中国的古人利用礼制与儒学教义来建立空间秩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儒学的礼制思想,将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归纳为“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五大类。在这五种社会关系中,三种是家庭关系,另两种则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延伸。譬如君臣关系,亦被看成是父子关系,朋友则被看作是兄弟关系。”①这种社会关系的严格定位,体现着严整有序、臻于平治的社会伦理价值。儒学宣扬智愚贵贱上下有别,于是便有了所谓伦理纲常之道。在伦理型文化中,“三纲五常”②被用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它与宗法社会相结合,形成一种礼制秩序,这种礼制秩序便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社会处事准则。因此,中国历代都对包括建筑和室内设计在内的各种建制严加界定。作为中国传统住宅代表的四合院,以辈分、年龄、性别为依据,通过对一座住宅中正房、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的安排,以形成亲疏、尊卑、长幼的分野。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正是以“家”的概念作为基础展开,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观转化为美的意识,从而将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往往有明确的轴线,单体建筑用方位和造型确定明确的主从关系,再通过严格的轴线对称方式将整个组群贯穿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其实追求轴线的择中论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已表现出一种“中为尊”的观念,并体现于建筑之中。传统建筑的室内布局也大都采用轴线对称形式,尺度、色彩、装饰,都依次分出高低、大小、繁简、明暗,以表现主次和秩序。这种室内布局,无疑是儒家“中正无邪,礼之质也”思想的物化,既是外在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也是内在人生哲理的具体显现。

二、天尊地卑的装饰表征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封建社会,尊卑意识牢牢地制约着传统的建筑形制。一座建筑不但在体量、形式和做法上有所区别,而且关于室内的装修、陈设、色彩以及纹样等都有一系列的品级规定。从宋代的《营造法式》开始,殿堂与厅堂的结构就被明确地区分。而清代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更是将大式、小式两种做法进行了等级差别的细分。建筑构件的梁柱、斗拱、檐椽、彩绘以及窗户的油饰等,都列入了品级的限定。作为门第最直接标志的门制则更为详备。它不仅限定了门的间架,而且限定了门的油漆用色、铺首兽面,甚至对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和铁环三级。在色彩方面,以黄色为最尊,然后依次是赤、绿、青、蓝、黑和灰。宫殿建筑使用金、黄和赤色调,第宅建筑只能用黑、灰、白。传统建筑彩画的等级依次是:和玺彩画为最高级别,只有宫殿、庙坛的主殿、堂、门才能使用。主要线条以及纹样使用沥粉贴金,较少用晕,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旋子彩画的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主要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苏式彩画一般多在民间使用,多用于园林和住宅。三、富于审美的结构造型结构造型与建筑装饰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的传统建筑,它们的柱、梁、枋、檩、椽等主要构件很多都是露明的,这些木构件在原木制造过程中大都被进行了艺术加工。在《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对柱、梁、斗、拱等构件,除规定它们在结构上所需要的大小和构造方法外,也制定了艺术加工的方法,以求通过艺术加工,充分发挥其装饰效果,这其实正是我国传统哲学中“质文并重”观念的体现。对于建筑构件的装饰处理,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进行了归纳:“梁头做成‘挑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王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到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传统建筑十分注重装饰与结构构件的内在统一。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在于它是根据结构的需要而来,而并非矫揉造作。在穿斗式梁架中,横梁表面虽然素净无饰,但在加工过程中将梁身中央向上微拱起,形成富有弹性的月梁。梁上的短柱也做成柱头收分,下端呈尖瓣形骑在梁的瓜柱上,短柱两旁的托木成为弯曲的扶梁,上下梁枋之间的垫木做成各式各样的驼峰,屋檐下支撑出檐的斜木多加工成各式兽形、几何形的撑和牛腿。这些构件的加工都是在原有建筑构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装饰,因而总体效果美观、自然。古代宫殿建筑的大门,门板上镶有规则的门钉,中心是一对兽面的门环,门框的横木上有多角形或花瓣形的门簪;古建筑的窗除用动物、植物、人物或菱纹等组成千姿百态的窗格花纹外,为了防止整扇窗框的变形,用铜片钉在窗框的横竖交接部分,并在这些铜片上压制各式花纹,使其极具装饰性。这些看似附加的装饰,其实都与结构有关,通过我国古代能工巧匠们的艺术加工,成为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中国的古典哲学认为宇宙是阴阳的结合,是虚实的结合,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从空间意识的层次分析,书法家在挥毫泼墨之时,不仅重视“实”的笔画,还注意笔画之间的空白部分,并把它当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大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就曾提出:“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中国传统室内布局的特点,正是把内部空间与装修陈设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将空间当成白纸,装修陈设当成笔画,运用“计白当黑”的哲学思想,通过内部空间的灵活组合来完成对空间布局、立面造型以及家具陈设的艺术处理。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空间“虚”与“实”的结合。同时,传统建筑木构架的结构形式赋予了内部空间最大的自由,单个建筑的群体组合变化,造就了动静结合、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老子曰:“三十辐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这“有”与“无”在建筑中正是“实体”与“虚空”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建筑体系,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间与间之间可隔可通,空间利用非常灵活方便,门窗的位置和处理也极为自由。在室内空间,“除固定的隔断和隔扇外,还使用可移动的屏风和半开敞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对于组织室内空间起着增加层次和深度的作用”④。通过它们划分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使厅堂能分能合,富于变化,并且便于随使用要求安排家具。中国传统的书画、匾联、文房四宝以及挂屏、鼎彝等陈设艺术品,不仅可以参与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同时也能够反映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清代的李渔在《笠翁一家言》中主张家具器玩陈设“忌排偶,贵活变”。他认为,除建筑自身固定以外,其它的陈设物品都可以自由地移动组合。“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古代的陈设艺术品大都采取自由的摆放形式,利用色彩、造型和质感形成对比的装饰效果。其中书画、挂屏、文玩、器皿、盆花、盆景等陈设品又都具有鲜明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与家具以及其它五、师法自然的意境创造早在先秦,人们就提出了“天文”和“人文”的观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天文”指自然秩序,而“人文”是指人事条理。二者各有所思、相得益彰。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一年四季的嬗变是阴阳二气运行的结果。他提出:“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董仲舒认为:“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他也表明,“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种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世界观的基本问题,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认为,大自然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所以大自然是无私意、无私情、无私欲的,因而提倡“法自然”。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巧于因借”,正是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造园理论,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古典园林。除园林外,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建筑装饰构件一起,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使单调的空间丰富起来,增添室内的生机和情趣。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首先表现为内外空间的关联与渗透。中国传统建筑内外交融的特点,正是表现了人们超越实体而求得精神上的一种对自然美的享受。门窗可以看作是室内外环境关联与渗透的通道,“汉代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观外聪明也。’”在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中,分隔内庭院与室内的隔墙,一般为木制隔扇,步步锦或棱花纹的窗扇、门扇,嵌在柱间可灵活拆卸。室内空间透过门窗和连续的隔窗以及游廊,与室外围合的内院及自然景观形成相互渗透;我国的江南民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正房大厅与天井之间完全开敞。同时,天井周围环绕的敞廊与大尺度出挑的屋檐,使室内外形成相互包容统一的整体;江南园林建筑中的流通空间,是通过虚实的处理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连续不断、动静相宜的空间整体。江南园林中的空亭、敞厅、轩榭、廊窗,将园中的诗情画意、山石美景更多地引入室内空间,无形中扩大了室内空间格局的范围,同时通过人的参与,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对室内人工环境气氛的营造是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又一特色。中国古人常说的“移天缩地”,其实就是利用提炼概括的手法,通过盆景和插花,将花、草、树、木、山、石引入室内空间,仿效自然,同时给花木山石赋予拟人的性格,使它们拥有超凡的审美价值,通过人工环境的创造来寄托人们的情感和意趣。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精髓已经深入我们的建筑本身以及我们的居家理念,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无尚的光辉与梦想,为我们5000年中华文化的复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接下来我将缩小范围,就独特中华文化熏陶下的现代中式家装装修风格进行具体针对的详尽论述,这也是中国文化与广大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的具体联系!

中式室内装修風格的簡介中式风格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一.中式風格的一些構成元素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中国传统室内中式风格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二.中式風格的特點

中国传统居室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在中式风格中,又得到了全新的阐释:依据住宅使用人数的不同,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采用“哑口”或简约化的“博古架”来区分;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则使用中式的屏风或窗棂。通过这种新的分隔方式,单元式住宅就能展现出中式家居的层次之美。中式风格的特点,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革除传统家具的弊端,去掉多余的雕刻,糅合现代西式家居的舒适,根据不同户型的居室,采取不同的布置。三中式風格的設計要點中式装修的墙、地面与普通装修没什么区别,墙面用白色乳胶漆或浅色壁纸都可以,地面要用木地板、石材、地砖、地毯均可。中式装饰材料以木质为主,讲究雕刻彩绘、造型典雅,多采用酸枝木或大叶檀等高档硬木,经过工艺大师的精雕细刻,每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对过去产生怀念,对未来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色彩以深色沉稳为主,因中式家具色彩一般比较深,这样整个居室色彩才能协调,再配以红色或黄色的靠垫、坐垫就可烘托居室的氛围,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表现古典家具的内涵。

空间上讲究层次,多用隔窗、屏风来分割,用实木做出结实的框架,以固定支架,中间用棂子雕花,做成古朴的图案。

门窗对确定中式风格很重要,因中式门窗一般均是用棂子做成方格或其它中式的传统图案,用实木雕刻成各式题材造型,打磨光滑,富有立体感。

天花以木条相交成方格形,上覆木板,也可做简单的环形的灯池吊顶,用实木做框,层次清晰,漆成花梨木色。

家具陈设讲究对称,重视文化意蕴;配饰擅用字画、古玩、卷轴、盆景,精致的工艺品加以点缀,更显主人的品位与尊贵,木雕画以壁挂为主,更具有文化韵味和独特风格,体现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四中式風格適合哪些群体性格沉稳、喜欢中国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