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王之波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王之波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王之波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王之波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王之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闻一多画像闻一多简介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出版过诗集《红烛》、《死水》。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民主战士。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认识作者臧克家

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第一部诗集《烙印》,被誉为“农民诗人”。检查预习活动一:检查预习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卓越沥尽心血潜心贯注慷慨淋漓小楷气冲斗牛迥乎不同目不窥园兀兀穷年shuāihèdiéqièzhuólìqiánkāngkăikăi

dŏujiŏngkuīwù这些字音你读准了吗?起dié而不舍qiè补jiào气冲牛dǒu

群蚁排yá仰之高mí

这些字你会写了吗?弥迭锲校斗衙形容气势之盛可以冲击云霄。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滴尽了心血,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我要抢答

气冲斗牛

兀兀穷年

炯炯有神沥尽心血

锲而不舍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3、作为革命家,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活动二:整体感知1、何为文章的关键句段?它们有哪些特征?关键句段是指在文章中能够提示文段大意、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或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段落。2、关键语句或段落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等等。3、关键语句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有的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文章的蹭,有的在文章的结尾。文章重要信息的感知与提取如何抓关键句段?1、从内容入手,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一般来讲,任何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会涉及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每个段落往往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抓住主旨句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中心。2、从文章的感情入手,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句段。3、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找出文章中起过渡、照应、总结作用的句子。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3、作为革命家,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活动二:整体感知学者、革命家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学者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强调了什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用原文作答)这部分体现了闻一多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别人是怎样评价他的?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研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作答)强调了“做”。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活动三:品析课文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坚持不懈的忘我精神。赞美、惊叹“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战士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与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什么不一样?(用自己的话说)他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请看当时的背景资料:1845年,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屠杀共产党,暗杀民主进步人士,杀害进步青年学生。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冲进校园杀害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1846年7月1日,著名学者、民盟委员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明知自己就是下一个暗杀对象的闻一多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别了,司徒雷登》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些件事?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大说特说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作答)你从中体会到闻一多的什么精神?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伟大的爱国者,大无畏的精神战士闻一多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美和音乐美,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划出来然后用“我认为

处写得好,因为

。”这样的句式,表达你对文本的感悟。

示例: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活动四:语言探究

1、找出文中对闻一多先生的语言、肖像具体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具体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些描写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变得不再抽象而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活动五:写法探究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四字词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诗兴不作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迥乎不同一反既往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警报迭起形式紧张慷慨淋漓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读一读运用四字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精炼含蓄,耐人寻味4、本文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对偶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目不窥园,足不下楼。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读一读运用对偶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认识了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先生,2、积累了字词基础知识3、学会了文章重要信息的感知和提取4、体会了文章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美和音乐美的语言5、理解了叙述中穿插描写的写法及其作用6、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7、体会了用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过渡自然的写法。8、体会了运用四字短语和对偶句的妙处谢谢!再见二、分析重点字词句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一部分:学者1、诗兴不作:

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弥:更加。语出《论语·子罕篇》,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这里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辛勤钻研学问,孜孜不倦,锲而不舍。3、开一济救济的文化药方:

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4、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闻是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气息,并且嗅病人的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查有没有肿块等。望诊是第一步。这里是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5、目不窥园: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目不窥园,即眼睛不偷看一眼家里的园圃,形容专心致志。这里指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心无旁用。6、兀兀穷年: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工作。语出韩愈《进学解》,这里同样是形容闻一多先生专心研究学问。7、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深宵灯火使闻一多先生得以在深夜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8、群蚁排衙:

整齐地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先生态度十分严谨认真,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9、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这两个词意思相近,都是说闻先生用心极专极深,除了学术研究,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刻苦钻研,硕果累累。是一个“卓越的学者”。10、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前者指相差得很远,后者指和以前完全相反(既往:过去)。这里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后,就由“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转变为“说了就做”,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第二部分:革命者11、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这里形容闻一多先生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非常昂扬。12、高标:

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形容物体高越青天。这里指闻一多先生的品格行为超群出众,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闻一多先生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是一个“大勇的革命者”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拟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拟人的说法,把我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