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北师大版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一章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单元测试_第1页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一章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单元测试_第2页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一章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单元测试_第3页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一章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单元测试_第4页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一章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开封一中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单元过关练(北师大版):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含解析)1.陈旭麓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A、革命史观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2.学习历史应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你认为最可信的是()A.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在东汉已出现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了豆腐D.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3.下列研究1943年开罗会议进程的第一手史料中,价值最高的是()A.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1943年的《蒋介石日记》C.罗斯福给斯大林的信

D.美国外交部的会议记录档案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纯观点表述的是()A.中国的郡县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B.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C.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5.史学家钱穆认为:“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这段话不能说明()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D.对全球史观的一种否定6.历史上对中国的称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类别称谓举例第一类蕴含深意的历代国号夏、商、周、秦、汉……第二类延用不衰的古今名号中华、赤县、东土……第三类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真丹、震丹……此外对中国的称谓还有如:①华夏②神州③中华民国④赛里斯,下列选项中,将这四种称谓按上表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第一类、③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B.①是第一类、②③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C.③是第一类、①②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D.③是第一类、①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7.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蒋介石却认为“往者,洪杨诸先生,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是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上述两人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全球史观,其有客观性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8.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其排列顺序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以次类推相配排列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甲午战争”就是用天干地支纪年法。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A.辛酉年B.戊戌年C.辛亥年D.庚子年9.马克·布洛赫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意在强调历史研究应()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10.下列文物中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最为重要作用的一项是()ABCD11.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C.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12.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官场的一种现象,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的“年谊”是指()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13.有学者认为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工育蚕技术。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A.甲骨文中出现象形字“丝”和“蚕”B.《诗经》里对人工育蚕进行了描写C.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含有家蚕丝的绢片D.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半个茧壳14.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此看来,龙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A.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文化精神B.现实和浪漫相结合的文化特征C.刚劲、豪爽、质朴的多民族色彩D.变幻无穷、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15.“历史”有时也指历史记载或历史撰述。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的要求写成的历史著作。下列文献中,历史记载特征鲜明的是()A.《蒋介石日记》B.《春秋》C.《张学良回忆录》D.《史记》16.倡导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的近代史学家是()A.刘知幾B.章学诚C.严复D.梁启超17.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盛大开幕式上,展示了数千年文明古国的风采,其中有一部分题材来自远古时期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的认识最符合历史学要求的是()A.历史久远基本没有历史价值B.是古代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C.对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D.是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18.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总结校勘工作所依据的资料时说:“凡所校定,必考稽善本,证以他书,即有朋后进之片言亦择善而从之。”这表明了他判别史料真伪的原则是()A.以理服人B.无证不信C.条分缕析D.孤证不立19.材料推论推理依据1.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1.上海只有100年历史。1.1843年开埠至1949年上海解放,差不多一百年。2.上海竹枝词云:“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2.上海竹枝词不可信。2.上海镇设于1267年,1291年正式设县,其间不足30年。3.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根据修改后的《上海土地章程》宣告MunicipalCouncil正式产生。3.促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3.工部局的建立及其后各种下属机关的设置,最终导致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独立。4.1909年由上海绅商组织的总工程局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华界的地方自治总机关。4.从此晚清华界由上海绅商为领袖的地方自治政府直接管理。4.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问题:以上错误的推论是哪些?(写出编号,以逗号隔开)参看“推理依据”,依次概述你判其推论错误的理由。根据文明形态论,材料二中竹枝词描绘的场景发生在哪一种文明社会?纵观上海百年近代史,从一至两个方面叙述你对上海的印象。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01年和1902年,他先后发表《A》和《B》两篇文章……。在《A》文中,开宗明义:“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摘自《史学月刊》2023年07期: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请回答:(1)上文中的“他”是谁?(2)《A》和《B》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发表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世史家”与“前者史家”差异的具体表现?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文化接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赞成、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运用材料中和你所熟知的史实进行评析。)22.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于今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对单纯的以考订为主的史学兴趣顿减。胡适不顾夫人的劝阻弃学从政,傅斯年一反“考史不著史”的风格撰写《东北史纲》,顾颉刚转向民族史和边疆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材料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相继奔赴延安和重庆,这两地成为抗战期间历史研究的两大中心。……两个中心,两支队伍,遥相呼应,相互配合又相互激荡,共同推进了史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新史学的地位与特点是什么?有何社会价值?(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史学研究发生的变化。(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延安和重庆得到发展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关系是什么?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钱穆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4.“1860年代的诞生”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政治家这样写到: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2.论文应由材料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叙述要清晰连贯5.文字要通顺流畅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史学观念内容的理解,材料中作者表达了对洋务运动推动社会进步,敢于突破旧的封建社会陈规的转向新社会的肯定,因此是从近代化或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做出的评价,C项符合题意,A革命史观主要强调革命斗争对推动社会的巨大作用,B全球史观是从全球整体的角度考察某一事件的世界影响,D社会史观主要强调从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考查整个社会的状态和进步表现。考点:史学理论中的史学观点点评:本题的出题角度主要是对常见的五大史观内涵进行辨析,这一成为当下高考历史理论考核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准确把握各个史观的内涵是解答此中提醒的基础和关键,希望引起高度关注,常见的五大史观是: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2.A【解析】试题分析:历史资料的来源有多种,东汉墓葬的图属于一手资料,其历史价值最高。故选A。BD项错误,历史研究应该以史实为依据。C项错误,单纯的文献资料并不能完全的确认历史,应该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考点:史学研究:史料点评: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3.D【解析】试题分析:美国外交部的会议记录档案是第一手资料,是直接反映当时会议内容的文件,这是价值最高的。故选D。ABC项都是第二手资料,是回忆录等资料,价值低于第一手资料。考点:史学研究:史料点评: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4.D【解析】略5.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说的是制度的传承性,其中ABC是材料的正确理解D材料中没有涉及。6.C【解析】试题分析:“赛里斯”,源于蚕与丝的本意;华夏、神州自古以来就是对中国的称谓;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号。故应选C。考点:史学常识·中国的称谓7.D【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这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蒋介石是从推翻满清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有利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二者的评价都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故选D。A项革命史观主要说的是阶级斗争;B项说的是立场相同是错误的的,他们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C项全球史观说的是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等角度。因此ABC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史学研究:史观点评:此题借助太平天国运动考查的是史观的问题。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8.C【解析】略9.C【解析】试题分析:“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可见,作者认为应多角度看问题,不能采取单一角度,故此题应选C项。AB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原因或者是主次原因,而是强调多个角度分析原因;D项错误,价值判断问题材料并未体现。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理论·历史研究的方法。10.B【解析】略1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的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的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12.C【解析】本题属于文学常识的考查,“姻谊”指的是婚姻关系为核心“乡谊”是乡域为核心“年谊”指的是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所以正确的是C项,其他不符合题意。13.C【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成熟的文字,B项是描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均和材料时间不符;C项正确,出现的含有蚕丝的绢片,是实物资料,反映了此时已经懂得了养蚕丝织的技术。D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知是否是人工养殖的茧壳。考点:史学研究:史料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史料的相关内容。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14.A【解析】略15.A【解析】略16.D【解析】略17.C【解析】略18.D【解析】略19.(1)1,2,4(各1分)(2)根据考古发现,上海历史应有6000年;一百年是指近代上海的历史;“一百年看上海”是指上海近代百年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缩影。(写出任意一点即得1分)不能因这一首竹枝词中不确切的信息,就判定所有的上海竹枝词不可信;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竹枝词,对时间等信息的描述不如史学那般准确,应可理解。(写出任意一点即得1分)“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是晚清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但不是地方政府;它在清政府的监督下运作,且权利受到相当限制。(写出任意一点即得1分)(3)农耕文明/(2分)(4)概括印象1分;相应的具体史实3分;文字组织1分。【解析】略20.(1)“他”指的是梁启超。(1分)(2)《A》和《B》两篇文章分别是:《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各1分)影响:两篇文章对传统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对当时的史学变革产生了极大影响,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拉开了中国近代史学建设的序幕。(2分)(3)“近世史家”与“前者史家”的差异实际上是指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史学观念、内容和对象方面,如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2分)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2分)【解析】略21.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2分)(1)观点:4分提炼出观点:2分;赞成、反对、片面、错误等类似明确的观点字眼:2分。(2)史实:4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赞成:西方文明经历了克里特创造的米诺斯文明的兴起衰落;古希腊人在米诺斯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的迈锡尼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兴起衰落;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罗马人创造的罗马文明兴起;在罗马文明的基础上,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古代文明和中世纪文明的基础上日耳曼人开创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2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西方文明的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商周文化、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民族——汉族,主体文化——儒家文化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中华文明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容量。(2分)反对:史实侧重点在于中西方文明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创造中走向辉煌的。西方历史上并不存在今天所说的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当时看来都是欧洲人;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民族在今天看来都是中华民族,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商朝晚期的神权和巫鬼色彩文化走向了衰落;周人在商朝基础上创造出了敬天保民的人文色彩文化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衰落;汉族人在周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清朝满族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满汉文化相融合,把中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片面:史实侧重点在西方文化也有主体民族——欧洲人,西方文明也有容量的扩展性;中华文明也有波浪性和衰落、兴起的周期。(3)论证:4分]12;能够揭示本质和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2分赞成: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传承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反对:把大民族和小民族的概念相混淆;把历史上的民族和现代的民族相混淆。历史上的欧洲各民族原来都是欧洲人,但是在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中强化了小民族的概念,才出现了古代希腊人、日耳曼人的概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小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所以就让人感觉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13;行文:2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2分;结构、逻辑性较强1分;其余0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考点:史学理论·文明史观(文化接力的观点)22.(1)地位和特点:最博大、最切要。(2分)社会价值:唤醒、鼓舞民众;推动社会进步。(2分)(2)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史学研究由考证转入经世致用。(3分)(3)史学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抗战的需要;国共合作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合法地位。(4分)(4)史学发展反映时代变迁,同时又反作用于时代变迁。(2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信息“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第二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