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1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2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3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4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亭送》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立解决的程序纲要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3以碟《西厢记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3、了解作者王实甫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书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长2

亭送别板书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3

折戏中有何作用?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仲淹的《苏幕遮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赏析[滚绣球]引导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4

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赏析[朝天子]和[二煞]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在[朝天]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恨(依恋与无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恨什么?“蜗角虚名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简单赏析[二煞]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明确:怕“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小结: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明确:念(眷恋,失意)5

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四、结语:《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以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五、作业: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附板书设计:长亭送别(元)王实甫厢记》节选)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感情变化:痛——————恨——————怕——————念(愁苦,怨恨依恋,无奈心,害怕眷恋,失意)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交融(烘托气氛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促人想象)情:痛(愁苦,怨恨)《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6

想感情与性格特征。(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如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第四部分煞】至结尾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7

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不是暂时的分离味着永远的失去对现实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机会啊(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8

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二)能力训练点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三)德育渗透点认识王实《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四)美育渗透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二、学法引导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9

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解决办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梳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布衫]至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的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大致了解剧作及课文节选的这一折戏。2.重点赏读端正好]、[煞]收尾和[叨叨令]等几支曲词,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二)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亭送别》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10

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三)教学过程1.导入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哪些西厢记关的书是否欣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2.梳理剧情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3读曲词[端正好L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求学生先背诵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曲子句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写得极有分量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离愁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煞]、[收尾]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时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风马嘶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11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妙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人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四)总结、扩展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典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进一步赏读其余曲词。(五)课后作业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一步作吟诵体味。2.诵读自脱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与前一课时的内容相结合本课时重点赏析课文二三部分的曲词进一步把握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莺莺这一形象作分析评价。(二)整体感知与课文一部分不同部分都是写莺莺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12

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三)教学过程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2.进行课堂讨论。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做离愁别恨的陪衬。还[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天子],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问题讨论四文二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节生动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1快活三]、[朝天子]13

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四)总结、扩展《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华美典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中的宝、黛爱读《西厢记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了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问题讨论: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人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形成与坚守。)(五)课后作业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改写成现代诗。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书笔记。《长亭送别》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说明: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14

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1)回顾预习问题: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说明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现手法辞方式、语体风格。2、品读与交流:(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