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1页
毛概课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2页
毛概课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3页
毛概课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4页
毛概课件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含义、性质、地位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了解走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6、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教学学时:8学时四、教学的主要内容:

1、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

1、客观条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决定的

2、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弊端1、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分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票证时代

“票痴”66岁的退休职工陈嘉荣集票两万多“现在人们到超市购物,不管大包小包买多少东西,掏出钞票来结账轻松无比,甚至还有很多人连钱都不用掏,直接刷卡了事,这在物质贫乏的‘票证时代’听来简直就像神话!”陈嘉荣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几张珍贵“奇票”。其中两张是河南省镇平县1965年发行的“临时食用油票”,面值分别是“5分5厘”和“1钱6分5厘”。他介绍说,这些票面小得让人难以想像的油票,并不是到商店里买油时用的,而一般是在公共食堂里当人们买了菜后,凭票让食堂师傅在菜上再加上一勺油。

另外,他手里还有好几张“1厘米布票”,这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行,同样小得让现代人难以想像的票证也不是用来正常购物的,而是在买东西时作“找零布票”使用。此外,陈嘉荣还收集了“一个窝头票”和盖有“开封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肥料专用章”的“一立方大粪票”。连一个窝头和浇地用的大粪都要用票证来换取,现在看来真是一种黑色幽默。陈嘉荣表示,他经常携带自己制成的这些票证展板应邀到各个街道、老年公寓、大中小学校进行免费展览,至今已进行了数十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中老年人看完展览后眼中都噙满泪花。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判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

(2)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提出两种手段都有各自的优(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结合。(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法律形式来规范,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过程1949—1952年:“限制、利用”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7—1965年:利用、限制、改造、调整1966—1977年:取消个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前党的十二大: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二)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

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

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

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

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1.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主体地位(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1)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平等,消灭了剥削。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称为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织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主体地位公有制的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不能搞“一刀切”。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为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所为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国防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行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重要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通过少量国有资本控制和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本。

是指国有资本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有所不为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劳动人民

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样的实现形式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股份制

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股份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随着经济社会化、市场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各类资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不可避免。国家实行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股份制经济的政策,使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形式中相互渗透和融合。

股份合作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群众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既不同于股份制,又不同于合作制。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十六大报告在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要补充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作用二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一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另外,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四是营造了一个多元竟争的市场环境。五是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个体经济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私营经济

港澳台投资经济(二)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3)外资经济

这里所讲的外资,是个经济概念,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港澳台地区及外国人资本的在华投资。

外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必然性分蛋糕的启示等分?根据食量大小来分?按每人出力大小分?按每人出资多少分?按级别地位的高低来分?

《水浒传》第二十回讲到,晁盖火并王伦做了梁山泊的寨主,于是就立下了梁山泊的分配原则:山下抢到的财物在大厅中一放,分成两半,少数头领平分一半,众多喽罗平分另一半。:“大锅饭”养懒汉一群懒汉,不愿做饭。狐狸坐着,吐着烟圈;猩猩躺着,望着远山;山猪卧着,呼呼打鼾。猴子“聪明”,画盘鸡蛋,放在床头,看着解馋。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等于食。

按劳分配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2)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1)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

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工资奖金津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企业工人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进入市场都应为其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入。非物质要素生产资料货币资本

劳动力

技术

信息

房地产物质要素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第三,资产收益。(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个体所有者的劳动收入。此外,还包括按经营成果获得的收入、风险补偿收入、福利性收入等

第四,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

第五,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与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原则不是来自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

价值创造的源泉

按劳分配

消费资料的分配二者范畴不同,各有各的理论根据。

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切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等价补偿。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够按贡献参与分配

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哈尔滨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带面部表情类人型机器人。这台机器人将主要应用幼教事业。

它是专门针对0~8岁儿童智力启蒙、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开发的,命名为“百智星”。

它能够像人一样,根据自己讲述的内容,配合做出相关的面部表情和口型,四肢、头、颈等也能相应动作。

据介绍,“百智星”是机器人仿生技术与现代幼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技术完全是自主研发且可以与发达国家技术媲美。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允许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存在着先富与后富的差别的经济依据:●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此外,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不同产业的差别,也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同。

为了带动和帮助越来一越多的人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带动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途径和方式

先富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

“先富”能促进“共富”,“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思考:共同富裕与平均富裕?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分配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分配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都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解决差距过大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两者互相制约、不可偏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效率优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

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共同富裕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中,应更多地讲究效率,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不断地提高效率,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把"蛋糕"做大;在再分配中,应更多地提倡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利用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使收入分配趋向合理,把"蛋糕"切好.

在不同的分配层次,效率与公平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在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高低悬殊的问题上,市场是无能为力的。理顺分配关系,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由国家通过正确制定和实施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来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1)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2)要取缔非法收入。(3)要整顿不合理收入。(4)要调节过高收入。(5)要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现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为重点。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是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要加快建立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使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逐步相衔接,并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地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依据

1、

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依据: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坏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1、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发展。(二)怎样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3、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的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必要性: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二)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三)、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体现在: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3、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2、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理顺分配关系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一)统筹区域发展1、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2、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3、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五、统筹区域发展(二)我国区域发展的三部曲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先行发展。进入新世纪,启动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