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1页
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2页
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3页
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4页
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3PAGE考点13课外文言文阅读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2.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文言句子的断句停顿;4.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5.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6.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7.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常考主题】主题内容特点常见写法表达情感写人叙事介绍某人的生平、事迹、评价等,揭示人物精神品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赞美人物具备的精神、美德、品格,弘扬社会正能量讽喻劝说就某事、某个现象,对国君、同辈、子侄等进行劝说。直言劝说、委婉劝说;讽喻;现身说法;各类人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看法、期望,达到劝说的目的。阅读技巧:①明关系,圈画主要人物。②知原因,看就什么问题进行劝说。③辨方式,直言劝说和委婉劝说往往效果不同。④看效果,抓住被劝说者的态度、语言、做法等。读书学习介绍某人有关学习的事迹、品质等。各种人物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等。赞美人物品质,给别人以启示。阅读技巧:①明背景,若是求学故事,则看人物年龄、身份、家境等,若是劝学,则分析两人之间的关系。②知方法,了解主人公为读书具体做了哪些事、克服了哪些困难。③看收获,人物是否学有所成、是否官职升迁、是否流芳后世。山水游记叙说作者游览某地的见闻、感触等。白描、正面和侧面描写、动静、虚实结合等。表达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传达自己的心境、感受。阅读技巧:①看对象,明确描写对象及景物特点。②明写法,常见写景方法有白描、动静结合等。③抓情感,了解文章感情基调,进而分析喜悦、凄凉、忧愁等。说理类通过某个故事阐明道理,或就某个事理展开论述。现身说法、比较论证、比喻论证等。阐述、论证某个道理,引人深思、警醒。寓言类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讲述道理、批判现象等。比喻、拟人、夸张等。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或传达某种人生哲理。【方法技巧】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断句停顿题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4.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5.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②作出判断。通假字【考点讲解】1.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2.通假字的形式(1)音同(近)通假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句中的“畔”通“叛”,二者同音;“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句中的“培”通“凭”,二者音近。(2)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旁。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如:倡﹣唱、阴﹣荫、帖﹣贴、距﹣拒等。3.常见题型①单独考查通假字。如: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方法技巧】1.依据字音,寻找本字。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里去寻找本字。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如: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3.常用通假字,加强记忆。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找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强加记忆,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不断的复习巩固。附: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汝你子日:由,海女知之乎?(《论语·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植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舎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道﹣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模还珠》)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園﹣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诎-屈①理屈公输盘诎(《公输》)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有﹣又还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衡﹣横①横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衝木(《核舟记》)②不顺,梗塞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適﹣谪被罚流放,强迫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唱﹣倡倡导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被﹣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邪﹣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增增加管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俱全,皆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所识务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夯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已﹣以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古今异义【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点讲解】1.什么是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2.古今异义的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如“带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原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专指成年男子的配偶。(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6)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今义:市场。如“谢”古义:道歉,例:“长跪而谢之曰”;今义:感谢。3.常见题型①在考查实词中进行综合考查;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古今异义词;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方法技巧】1.辨识差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如“去”,古义是“离开、距离”,如“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去”的今义是“到……去”。“去”的古今词义相反。2.分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绝境”的古义是“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今义有微小差别。3.辨析音节。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子女。现代汉语的“妻子”是一个词,意思是专指男子的配偶。像这样由两个单音节词连用的情况还有许多,如“祖/父”、“指/示”、“交/通”、“卑/鄙”、“无/论”、“山/东”等。附:中学课本中古今异义词归纳(以下内容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顺序排列)居居十日过了居住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一词多义【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点讲解】1.什么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故:①旧知识(温故而知新)②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③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④所以(故余虽愚)2.常见题型①在实词的考查中综合考查,如:解释句中的加点字。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词的多种意义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找出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个;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方法技巧】1.课文迁移法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2.语法分析法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3.对句判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4.字型推断法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附: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1.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3.备: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5.鄙: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7.薄: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8.策: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9.长:cháng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文言实词【考点讲解】1.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2.文言实词特点: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3.常见题型①单独命题考查实词的含义,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题型出现频率极高),找出加点字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实词作为得分点。【方法技巧】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1.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2.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3.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4.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文言虚词【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点讲解】1.文言虚词: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2.初中语文常用必考文言虚词用法(1)之①代词,可指代人、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代人,指齐军,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代狼,相当于“它”)②动词,“去”“往”“到”。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③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调节音节,无意义,不译。如:久之,目似瞑。(《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马之千里者。(《马说》)(2)而“而”主要作连词用,表示以下几种关系:①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或不译。如: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②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就”。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③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杂然而前陈者,太守晏也。(《醉翁亭记》)(3)其①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反诘等不同的语气,常用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怎么”、“难道”等。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起到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②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它的,指狼的。③用来指“自己的”。如: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其”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④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⑤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4)焉①作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②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④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此”、“在这(那)里”、“从这(那)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5)何①代词,译为“什么”。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②“何如”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如:我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③副词,可译为“何必”。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④副词,表示“怎么能,哪里”。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⑤“一何”连用,译为“多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6)者①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的事物”、“……的原因”等,或不译。如: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或引出说明。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③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似的”。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④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⑥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然①指示代词,如此,这样。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④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如: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⑤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译为“……的样子”“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7)则①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就”。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③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是因为”。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④连词,表并列关系,译成“……则……”的格式,或不译。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⑥副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句中起强调作用,译为“就”“就是”。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8)为①介词,读作wèi,相当于“替”“给”“向”“为了”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也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②连词,读作wèi,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③语气助词,读作wéi,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如:夫子何命焉为。(《公输》)④动词,读作wéi,可译为“担任”。如: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9)若①人称代词,你。如:若为佣耕(《陈涉世家》)②好像。如: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③至,至于。如: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④连词,假如,如果。如: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10)夫(fú)①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②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1)盖①连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在句首,连接着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如:乃悟前假寐,盖以诱敌。(《狼》)一种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②语气词,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12)乃①连词,可译为“于是”“这才”。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②副词,相当于“就”“才”。如: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③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13)以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④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⑤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4)于①介词,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对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到”“从”。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②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③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与①副词,读jǔ,译为“都”“全”。如:号令召三才、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②介词,译为“和”“跟”。如: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孙权劝学》)③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④助词,读yú,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16)也①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②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③助词,表示感叹语气。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3.常见题型①单独命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相同)的一项;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虚词作为得分点。【方法技巧】1.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判断句式【考点讲解】1.判断句式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2.判断句形式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②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③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用动词“是”“为”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是”表示判断。“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相当,“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中的“为”表示判断。3.常见题型①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方法技巧】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常用判断句的几种形式,这样判断起来就能得心应手。被动句式【考点讲解】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2.被动句类型(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优患,死于安乐》)(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①“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3)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是表示被动的。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3.解题方法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被动句常用句型及特征。【常见题型】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倒装句式【考点讲解】1.倒装句类型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陋之有”中的“何陋”就是前置的宾语。(3)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其中的“荷担者”是后置定语。(4)介宾短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如:屠惧,投以骨。(《狼》)2.解题方法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倒装句的类型,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准确地判断。【常见题型】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省略句式【考点讲解】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桃花源中人见渔人,大惊(《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位昊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如:置于1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5.省略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常见颗型】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文言断句【考点详解】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方法技巧】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文言翻译【考点详解】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方法技巧】:“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求”:忠于原文的内容与含义;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与原句一致;语言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翻译方法”: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翻译好。因此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掌握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知识点一、实词、虚词解释与辨析1.(2022•和平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郭橐驼①,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②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④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⑤也,能顺木之天⑥,以致其性⑦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⑧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⑨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⑩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注释】①橐驼(tuótuó):骆驼,这里指驼背。②为:从事,经营。③取养:雇用。④实:动词,结果实。⑤孳(zī):繁殖。⑥天:指自然规律。⑦性:本性。⑧筑:捣土。⑨莳(shí)学栽种。⑩抑耗:抑制、损耗。(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早实以蕃多②去不复顾回头,回头看(2)翻译文中画线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3)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具体是如何做的。【答案】(1)①多;②回头,回头看。(2)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即使是偷愉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顺着树木的本性认真种植,种植之后不过多干预。【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蕃:多;②句意:离开后就不必再回头去看顾它了。顾:回头看。(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窥,偷偷地。句意为: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即使是偷愉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因为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郭橐驼认为应该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其自由生长,不要频繁打扰。【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2.(2022春•三台县月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勤学王守仁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注释】①确:确实,踏实。②侪(chái)辈:同辈。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有弗鄙贱之者乎先帝不以臣卑鄙B.彼固将以欺人汝心之固C.苟有虚而为盈彼竭我盈D.有弗窃笑之者乎必为有窃疾矣(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不以物喜C.凡学之不勤水陆草木之花D.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A.作者把聪慧敏捷、勤奋踏实、谦虚低调作为自己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B.选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了作者对求学的态度。C.反问句的多次使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本文的说理气势。D.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样,都寄予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人果遂以彼为无能?②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5)试结合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谈谈对学习应持怎样的态度。【答案】(1)C(2)D(3)A(4)①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②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5)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鄙”分别为“轻视,看不起”“身份低微”;B.“固”分别为“固然”“固执,顽固”;C.“盈”均为“满”;D.“窃”分别为“偷偷地”“偷窃”。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以”分别为“介词,把、用”“因为”;C.“之”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其”均为“代词,他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A.有误,根据第一段第二句“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可知,作者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是“勤确谦抑“,即勤奋踏实、谦虚低调,并没有聪慧敏捷。BCD.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字词:人,别人,同辈的其他人。果,果真;遂,就。以,认为。彼,他。句意为: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②重点字词:必,意为。一定。笃,坚定。句意为: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再分析作答。文中,作者宋濂虚心求教老师,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服千难万险求学,在学习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勤奋刻苦,不要注重外在的物质财富,不去跟别人攀比。这些都是学习应具备的积极态度。从这几个角度来谈即可。【点评】文言知识积累:“之”的用法:(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4)用作动词,到……去。知识点二、断句3.(2022•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摘自厦门中学生助手)(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A.一军不能当军队B.周亚夫军细柳驻军②A.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如果B.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让(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B.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C.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D.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②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4)本文鲁连的说理方式和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A军队;B驻军。②A如果;B派,让。(2)A(3)①因此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弃长用短,就是古代圣贤尧也有办不到的事。②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鲁连和孟子都运用了比喻的方式来说理,如“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委婉生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A句意为: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军:军队。B句意为:周亚夫在细柳驻军。军:驻军。②A句意为:如果让曹沫放下他的三尺剑。使:如果。B句意为:秦王派人告诉安陵君说。使:派,让。(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不相往来,他们就有可能替他国谋划妨害齐国,这哪里是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办法呢。可据此断句为: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故,因此,所以;舍,舍弃,丢下;及,比得上。句意为:因此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弃长用短,就是古代圣贤尧也有办不到的事。②重点词:教,教导;谓,说;拙,笨拙。句意为: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仔细阅读文章,分析鲁连的话,可以看出,“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这段话运用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巧妙比喻,委婉劝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也是采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将生与义比作鱼和熊掌,通俗易懂。【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4.(2022•景宁县模拟)文言文阅读。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①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②,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③其将军尹卢首。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侥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邀功以负国也。”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节选自《三国志》)【注释】①赍(jī):携带。②倒悬之患:处境困苦危急。③枭:同“削”,砍下。(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汉灵帝时举孝廉推举②柔更以奇之感到……奇怪③琮常带甲仗兵兵器④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削弱(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4)古人说:“夫英雄者,胸怀社稷,腹有良谋。”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答案】(1)①推举;②感到……奇怪;③兵器;④削弱。(2)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首。(3)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从不在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4)同意,全琮倾尽家产供给接济中州士人,是“胸怀社稷”之人。【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汉灵帝时被推举为孝廉。举:推举;②句意:全柔感到他非同一般。奇:感到……奇怪;③句意:全琮常常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兵:兵器;④句意:还不足以削弱敌人而与国家的威望相称。弱:削弱。(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不久,几千敌军在江中出现,全琮攻击并打败了魏军,砍下了魏将军尹卢的头。故断为: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首。(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重,器重;犹,还。句意为: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从不在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表明观点,同意这种观点,再阐述理由。“夫英雄者,胸怀社稷,腹有良谋”的意思是“凡是成为英雄的英雄的,都有有伟大的志向,胸中蕴藏着精良计谋”,结合“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全琮倾尽家产供给接济中州士人,是“胸怀社稷”之人。【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5.(2022•峨眉山市模拟)文言文阅读。楚人有担山鸡者[汉]邯郸淳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选自《笑林》)(1)对划横线的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B.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C.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D.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BA.楚人有担山鸡者北山愚公者B.惟恨不得以献耳有恨无人省C.召而厚赐之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D.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系向牛头充炭直(3)翻译文言。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4)文中的“路人”有哪些可笑的地方?【答案】(1)C(2)B(3)路人于是出千金买“凤凰”,担者不卖给他;请让我再加一倍的价钱,担者才把“凤凰”卖给了路人。(4)一是轻信担者,不惜千金;二是以假当真向楚王献“凤凰”(本该获罪)却意外获赏。【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楚国的人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后来楚王也听说了。故断为: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表判断;B.不同,可惜/遗憾;C.相同,表顺承;D.相同,价值。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乃,于是;弗,不。句意为:路人于是出千金买“凤凰”,担者不卖给他;请让我再加一倍的价钱,担者才把“凤凰”卖给了路人。(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结合“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可知一是轻信担者,不惜千金;结合“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可知二是以假当真向楚王献“凤凰”(本该获罪)却意外获赏。【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6.(2022春•天山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上①尝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上:皇上,此文指刘邦。②信:指韩信。③不:通“否”。④差:等级,此处指高低。(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C.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D.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2)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答案】(1)C(2)可提取的成语为:多多益善。意思为:越多越好。【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断句为: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以及意思解释。通过阅读文章可提取的成语为:多多益善。意思为:越多越好。【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知识点三、句子翻译7.(2022•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列御寇①者,郑人也,隐居不仕。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法。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②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入见其妻,妻望之而拊③心曰:“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④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御寇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死,御寇安然独全。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有删改)【注】①列御寇:人名,指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②有道之士:品德高尚的人。③拊(fǔ):拍打,轻击。④过:拜访,探望。(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列御寇乃绝迹穷巷断绝②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表示推测,大概③至其罪我也治罪(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B.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C.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D.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②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4)列御寇“面有饥色”而不受粟,隐居不仕终成大家,可谓是“大丈夫”。请结合选文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列御寇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概括其中的两点。【链接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答案】(1)①断绝;②表示推测,大概;③治罪。(2)D(3)①居住在您治理的国家却贫穷,您莫非是不喜爱贤士吗?②列子出门见到派来的官吏,多次拜谢推辞子阳赐予的粮食。(4))①列御寇有跻身“富贵”的条件和机会,但他放弃了;②即使身处“贫贱“之境,也坚持自己的操守;③面对权贵施舍,甘冒风险,大义“辞之”。【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列御寇于是隐居在穷巷中。绝:断绝;②句意:列御寇是有德行的人。盖:表示推测,大概;③句意:等到他治罪我时。罪:治罪。(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列御寇终身不做官,著书有八篇,记述的都是道家的思想,这部书取名《列子》。故断为: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居,居住;穷,贫穷。句意为:居住在您治理的国家却贫穷,您莫非是不喜爱贤士吗?②中重点词语有:见,看见;再,多次。句意为:列子出门见到派来的官吏,多次拜谢推辞子阳赐予的粮食。(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可概括出:列御寇有跻身“富贵”的条件和机会,但他放弃了;结合“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可以概括出:即使身处“贫贱”之境,也坚持自己的操守;结合“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可以概括出:面对权贵施舍,甘冒风险,大义“辞之”。【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8.(2022春•兰考县期末)文言文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②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③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④,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选自《礼记》)注:①与于蜡(zhà)宾:参加鲁国在年终举行的祭典,作陪祭者。蜡,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③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弟子。④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独子其子以……为子②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3)通读语段(甲)(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①语段(甲)所说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②对于“大道之行”,孔子持什么态度?请用语段(乙)中的句子回答。【答案】(1)①以……为子;②兴起。(2)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②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3)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②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子:以……为子;②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选,选拔;与,同“举”,推举。句意为: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②中重点词语有:侧,身边;何,什么。句意为: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甲文根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概括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②乙文根据“孔子持什么态度”不难找出答案“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9.(2022春•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宋就,就曰:“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愧然曰:“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胡足效哉!(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注释】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楚亭怪而察之怪:感到奇怪B.因具以闻楚王具:详细的C.此梁之阴让也阴:偷偷地D.乃谢以重币谢:感谢(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A.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