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高中数学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复习含答案_第1页
2017学年高中数学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复习含答案_第2页
2017学年高中数学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复习含答案_第3页
2017学年高中数学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复习含答案_第4页
2017学年高中数学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复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章末复习1.归纳和类比都是合情推理,前者是由特殊到一般,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但二者都能由已知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一步证明.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法的一种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4.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证明时,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它的第一步(归纳奠基)n=n0时结论成立.第二步(归纳递推)假设n=k时,结论成立,推得n=k+1时结论也成立.数学归纳法原理建立在归纳公理的基础上,它可用有限的步骤(两步)证明出无限的命题成立.5.归纳、猜想、证明探索性命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此类问题未给出问题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结论的问题称为探求规律性问题,它的解题思想是:从给出的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题型一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常用的合情推理,两种推理的结论“合情”但不一定“合理”,其正确性都有待严格证明.尽管如此,合情推理在探索新知识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合情推理时,要认识到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证明是相互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先从观察入手,发现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索、猜想,最后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验证.例1观察下列各式:a+b=1,a2+b2=3,a3+b3=4,a4+b4=7,a5+b5=11,…,则a10+b10=()A.28 B.76C.123 D.199答案C解析记an+bn=f(n),则f(3)=f(1)+f(2)=1+3=4;f(4)=f(2)+f(3)=3+4=7;f(5)=f(3)+f(4)=11。通过观察不难发现f(n)=f(n-1)+f(n-2)(n∈N*,n≥3),则f(6)=f(4)+f(5)=18;f(7)=f(5)+f(6)=29;f(8)=f(6)+f(7)=47;f(9)=f(7)+f(8)=76;f(10)=f(8)+f(9)=123。所以a10+b10=123。跟踪演练1自然数按下表的规律排列则上起第2007行,左起第2008列的数为()A.20072 B.20082C.2006×2007 D.2007×2008答案D解析经观察可得这个自然数表的排列特点:①第一列的每个数都是完全平方数,并且恰好等于它所在行数的平方,即第n行的第1个数为n2;②第一行第n个数为(n-1)2+1;③第n行从第1个数至第n个数依次递减1;④第n列从第1个数至第n个数依次递增1.故上起第2007行,左起第2008列的数,应是第2008列的第2007个数,即为[(2008-1)2+1]+2006=2007×2008。题型二直接证明由近三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直接证明的考查中,各种题型均有体现,尤其是解答题,几年来一直是考查证明方法的热点与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式.如果从解题的切入点的角度细分,直接证明方法可具体分为:比较法、代换法、放缩法、判别式法、构造函数法等,应用综合法证明问题时,必须首先想到从哪里开始起步,分析法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种困难,在实际证明问题时,应当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例2已知a〉0,求证:eq\r(a2+\f(1,a2))-eq\r(2)≥a+eq\f(1,a)-2。证明要证eq\r(a2+\f(1,a2))-eq\r(2)≥a+eq\f(1,a)-2,只需证eq\r(a2+\f(1,a2))+2≥a+eq\f(1,a)+eq\r(2)。∵a〉0,故只需证eq\b\lc\(\rc\)(\a\vs4\al\co1(\r(a2+\f(1,a2))+2))2≥eq\b\lc\(\rc\)(\a\vs4\al\co1(a+\f(1,a)+\r(2)))2,即a2+eq\f(1,a2)+4eq\r(a2+\f(1,a2))+4≥a2+2+eq\f(1,a2)+2eq\r(2)eq\b\lc\(\rc\)(\a\vs4\al\co1(a+\f(1,a)))+2,从而只需证2eq\r(a2+\f(1,a2))≥eq\r(2)eq\b\lc\(\rc\)(\a\vs4\al\co1(a+\f(1,a))),只要证4eq\b\lc\(\rc\)(\a\vs4\al\co1(a2+\f(1,a2)))≥2eq\b\lc\(\rc\)(\a\vs4\al\co1(a2+2+\f(1,a2))),即a2+eq\f(1,a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跟踪演练2如图,在四面体B-ACD中,CB=CD,AD⊥BD,且E,F分别是AB,BD的中点,求证:(1)直线EF∥平面ACD;(2)平面EFC⊥平面BCD。证明(1)要证直线EF∥平面ACD,只需证EF∥AD且EF⊄平面ACD。因为E,F分别是AB,BD的中点,所以EF是△ABD的中位线,所以EF∥AD,所以直线EF∥平面ACD。(2)要证平面EFC⊥平面BCD,只需证BD⊥平面EFC,只需证eq\b\lc\{\rc\(\a\vs4\al\co1(EF⊥BD,,CF⊥BD,,CF∩EF=F.))因为eq\b\lc\{\rc\(\a\vs4\al\co1(EF∥AD,,AD⊥BD,))所以EF⊥BD.又因为CB=CD,F为BD的中点,所以CF⊥BD。所以平面EFC⊥平面BCD。题型三反证法如果一个命题的结论难以直接证明时,可以考虑反证法.通过反设已知条件,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矛盾,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反证法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在不等式和立体几何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在高考题中也经常体现,它所反映出的“正难则反"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反证法主要证明:否定性、唯一性命题;至多、至少型问题;几何问题.例3如图所示,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1)若平面ABCD⊥平面DCEF,求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与BN是两条异面直线.(1)解法一图(1)如图(1)所示,取CD的中点G,连接MG,NG,设正方形ABCD,DCEF的边长为2,则MG⊥CD,MG=2,NG=eq\r(2),∵平面ABCD⊥平面DCEF,∴MG⊥平面DCEF,∴∠MNG是MN与平面DCEF所成的角.∵MN=eq\r(6),∴sin∠MNG=eq\f(\r(6),3),∴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eq\f(\r(6),3)。图(2)法二设正方形ABCD,DCEF的边长为2,以D为坐标原点,分别以射线DC,DF,DA为x,y,z轴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2)所示.则M(1,0,2),N(0,1,0),∴eq\o(MN,\s\up6(→))=(-1,1,-2).又eq\o(DA,\s\up6(→))=(0,0,2)为平面DCEF的法向量,∴cos〈eq\o(MN,\s\up6(→)),eq\o(DA,\s\up6(→))>=eq\f(\o(MN,\s\up6(→))·\o(DA,\s\up6(→)),\o(\s\up7(),\s\do5(|\o(MN,\s\up6(→))||\o(DA,\s\up6(→))|)))=-eq\f(\r(6),3),∴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cos〈eq\o(MN,\s\up6(→)),eq\o(DA,\s\up6(→))〉|=eq\f(\r(6),3)。(2)证明假设直线ME与BN共面,则AB⊂平面MBEN,且平面MBEN与平面DCEF交于EN,∵两正方形不共面,∴AB⊄平面DCEF.又AB∥CD,所以AB∥平面DCEF,而EN为平面MBEN与平面DCEF的交线,∴AB∥EN。又AB∥CD∥EF,∴EN∥EF,这与EN∩EF=E矛盾,故假设不成立.∴ME与BN不共面,即它们是异面直线.跟踪演练3若a,b,c均为实数,且a=x2-2y+eq\f(π,2),b=y2-2z+eq\f(π,3),c=z2-2x+eq\f(π,6).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证明假设a,b,c都不大于0,即a≤0,b≤0,c≤0,则a+b+c≤0,而a+b+c=x2-2y+eq\f(π,2)+y2-2z+eq\f(π,3)+z2-2x+eq\f(π,6)=(x-1)2+(y-1)2+(z-1)2+π-3。∵π-3>0,且(x-1)2+(y-1)2+(z-1)2≥0,∴a+b+c>0,这与a+b+c≤0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题型四数学归纳法1.数学归纳法事实上是一种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成立;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必须进行恒等变换.2.探索性命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此类问题未给出问题的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结论,它的解题思路是:从给出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例4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对任意的n∈N*,点(n,Sn)均在函数y=bx+r(b>0且b≠1,b,r均为常数)的图象上.(1)求r的值;(2)当b=2时,记bn=2(log2an+1)(n∈N*),证明:对任意的n∈N*,不等式eq\f(b1+1,b1)·eq\f(b2+1,b2)·…·eq\f(bn+1,bn)>eq\r(n+1)成立.(1)解由题意:Sn=bn+r,当n≥2时,Sn-1=bn-1+r,所以an=Sn-Sn-1=bn-1(b-1),由于b>0且b≠1,所以n≥2时,{an}是以b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又a1=b+r,a2=b(b-1),eq\f(a2,a1)=b,即eq\f(bb-1,b+r)=b,解得r=-1.(2)证明当b=2时,由(1)知an=2n-1,因此bn=2n(n∈N*),所证不等式为eq\f(2+1,2)·eq\f(4+1,4)·…·eq\f(2n+1,2n)>eq\r(n+1).①当n=1时,左式=eq\f(3,2),右式=eq\r(2).左式>右式,所以结论成立.②假设n=k(k∈N*)时结论成立,即eq\f(2+1,2)·eq\f(4+1,4)·…·eq\f(2k+1,2k)>eq\r(k+1),则当n=k+1时,eq\f(2+1,2)·eq\f(4+1,4)·…·eq\f(2k+1,2k)·eq\f(2k+3,2k+1)>eq\r(k+1)·eq\f(2k+3,2k+1)=eq\f(2k+3,2\r(k+1)).要证当n=k+1时结论成立,只需证eq\f(2k+3,2\r(k+1))>eq\r(k+2)成立,只需证:4k2+12k+9>4k2+12k+8成立,显然成立,∴当n=k+1时,eq\f(2+1,2)·eq\f(4+1,4)·…·eq\f(2k+1,2k)·eq\f(2k+3,2k+1)>eq\r(k+1+1)成立,综合①②可知不等式eq\f(b1+1,b1)·eq\f(b2+1,b2)·…·eq\f(bn+1,bn)>eq\r(n+1)成立.跟踪演练4数列{an}满足:a1=1,an+1=eq\f(1,2)an+1。(1)写出a2,a3,a4。(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1)因为a1=1,an+1=eq\f(1,2)an+1,所以a2=eq\f(1,2)a1+1=eq\f(1,2)+1=eq\f(3,2),a3=eq\f(1,2)a2+1=eq\f(1,2)·eq\f(3,2)+1=eq\f(7,4),a4=eq\f(1,2)a3+1=eq\f(1,2)·eq\f(7,4)+1=eq\f(15,8)。(2)法一猜想an=eq\f(2n-1,2n-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1)当n=1时,a1=eq\f(21-1,21-1)=1,满足上式,显然成立;(2)假设当n=k时ak=eq\f(2k-1,2k-1),那么当n=k+1时,ak+1=eq\f(1,2)ak+1=eq\f(1,2)·eq\f(2k-1,2k-1)+1=eq\f(2k-1,2k)+1=eq\f(2k-1+2k,2k)=eq\f(2k+1-1,2k)满足上式,即当n=k+1时猜想也成立.由(1)(2)可知,对于n∈N*都有an=eq\f(2n-1,2n-1).法二因为an+1=eq\f(1,2)an+1,所以an+1-2=eq\f(1,2)an+1-2,即an+1-2=eq\f(1,2)(an-2),设bn=an-2,则bn+1=eq\f(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