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1页
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2页
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3页
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4页
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2012年初经省教育厅推荐、市政府批准同意,市教育局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进行了申报。教育部于2012年11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确定十堰市为湖北省唯一的地市级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内容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途径探索”,试点为期三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提出“试点区”要着力创新机制,明确试点目标、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措施、责任主体、预期成果。要立足通过教育信息化试点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率先启动教育信息化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云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2015年年底接受国家教育部的验收。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和《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科函(20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全市教育信息化现状我市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1125所,其中市直25、东风分局27、丹江口市117、郧县245、郧西县169、房县142、竹山县155、竹溪县183、张湾区32、茅箭区18、十堰开发区4、武当山特区8所。“十五”期间,十堰市作为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市)两级教育城域网,开通教育门户网站。到“十一五”末,全市大部分城市中小学和全部农村初中初步建设了校园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乡镇中心以上中小学接入市、县两级教育城域网,初步形成“校校通”。通过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卫星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通过市教育技术中心搭建的城域网资源服务平台,国家、湖北省数字教育资源也可直达每所地面网络“校校通”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得到普及。2010年起,我市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的“班班通”工程,截止2012年底,全市240余所中小学约2200个教学班已配备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市直、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建设。“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年在首届全国地市级教育门户网站评比中,十堰教育信息网荣膺“全国五十佳网站”称号。在2009、2011、2012年湖北省市州教育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中,十堰教育信息网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一的成绩被省教育厅连续三次授予“湖北省市、州教育政务网站优秀网站”称号。到“十一五”末,辖区全部高中、初中及部分中心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从2004年起,全市初中毕业生均通过网络参加统一的信息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列为中考考核项目。2005年以来,市、县两级教育网络中心都分别搭建了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基础教育学校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职学校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全市初步实现了教育政务的无纸化办公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二、教育信息化试点到十二五末的工作目标1、 与网络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战略合作,科学规划全市教育单位网络接入,实现教育网光纤线路全部覆盖到校,完成网络带宽10兆以上“校校通”工程。宽带校园网络、多用途计算机网络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普及。2、 完成市直、东风分局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校园网络中心及计算机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及更新;充分利用教育部、省教育厅“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薄弱义务教育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政策,全面落实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全市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中小学“班班通”普及率力争达到100%。3、 完成全市教师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计划,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得到推广,全体教师能通过网络学习进行自主培训提高。全市90%以上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6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4、 依托基于国家教育云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优质教学资源随时课堂应用。在我市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网络协作教研”等教学活动试验得到深入开展。5、依托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央和省级数据库,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我市的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应用得到落实。三、各项工作推进安排1、 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作基础:我市目前现有教学点308所(省教育厅2010数据库),分布情况:丹江口市11、郧县112、郧西县37、房县18、竹山县42、竹溪县72、张湾区8、茅箭区6、武当山特区2所。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市原有585个教学点(2005年)配备过简单的DVD光盘播放设备和教学光盘,经多年使用设备基本已损耗。工作任务:为30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新的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本项目按省教育厅“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组织实施模式和渠道,各县(市区)负责具体实施。进度安排:2013年3月启动,年底前全部完成。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项目实施范围为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中所确定的全部教学点。设备建设所需经费估算每教学点约2万元,共计616万,基本硬件配置经费由中央和省财政支持解决。项目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更新费用由地方财政统筹解决。2、 加快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条件下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工作基础: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从2010年开始,省教育厅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已为6个项目县(市)安排资金12000万元(省、每县各1000万),为3个项目区安排资金700万元(武当山100、张湾400、茅箭200万)用于学校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其中各县市2013年前可解决75%以上班级的“班班通”。市直学校、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班班通”的初步建设。网络接入方面,全市目前已有562所学校接入光纤358条、接入ADSL221条,每校互联网接入带宽在2—20兆不等。全市教育系统2012年投入网络使用费用248.9万元。当前的困难和差距:市直、东风分局中小学原有信息化设施部分已老化,东风分局中小学约600个班的“班班通”需启动资金;各县(市)还有约20-30%的村级小学“班班通”未覆盖到位,教师电子备课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比例标准较低。工作任务:全面普及互联网光纤带宽10兆以上“校校通”宽带网络接入;完成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实现中小学所有教学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备课按任课教师城镇1:1、乡村2:1的比例配备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努力按最大班容量学生1:1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全面推进校园网与“班班通”工程同步建设,为全方位信息化教育云应用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进度安排:在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基本完成“班班通”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初步完成市直及张湾区、茅箭区、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2014年完成东风分局、十堰经济开发区学校及各县(市区)遗留的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2015年完成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及更新,完成全部学校“校校通”网络带宽向光纤10兆以上接入过渡。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直和东风分局每年需投入约600万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网络应用资金。县(市区)财政每年需制定预算,解决前期“薄改”工程“班班通”遗留的缺口和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更新经费,统筹义务教育学校网络应用资金。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建设及应用工作基础: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学骨干教师2008年以来,通过“十堰市教师行动网”建立过类似“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网络学习,并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部分学校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有网络学习经历。工作任务:探索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创新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在未来信息化领域中的普及,开发“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移动智能终端应用(APP)。进度安排:2013年,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订我市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施方案,确定部分中小学进入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进行“教师空间、在线教学”应用试验。2014年,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平台中的应用范围。2015年,在全体师生中普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应用。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人人通”平台开发及应用推广资金10万。县(市区)财政每年需投入一定的应用推广资金(教师每年人均按100元预算)。4、 推进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试验工作基础: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湖北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卫星下传的教学资源可通过城域网到达每所学校。经过近七年的应用实践,我市各级义务教育中小学对远程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已比较熟悉。工作任务:在全市中小学中进一步落实现有基于城域网的国家、省教育厅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技能和应用水平;依托国家建设的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运用平台提供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和网络协作教研四个类型的应用模式在我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试验;建设我市自己的教育资源库与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进度安排:2013年结合“薄改”项目“班班通”建设应用培训,在全体中小学教师普及“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和“湖北教育网台”的市级网址链接、下载及应用知识;启动我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开发项目;了解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功能及使用方法,并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全员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进行广泛宣传,在市直和东风分局、每县(市区)各确定1-3所学校进行应用试验。2014年在全市确定半数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推广。2015年在全体学校全面推广国家教育云资源的应用。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卫星教育资源网接收、发送设备升级维护及应用推广经费10万,市级教育资源库开发经费30万元。5、 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工作基础:2005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基本实现了政务的无纸化办公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在我市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教育部正在加快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于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实行服务。工作任务:依托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央和省级数据库,积极推进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的五级应用。并积极将本级教育管理数据与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体系建设无缝对接。进度安排:2013年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教育数据库的录入及应用培训,并在全市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推广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2014年完成我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市级数据与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体系建设无缝对接;2015年达到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应用的目标。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培训费用5万。各县(市区)财政要参照适当预算。6、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工作基础:按新的统计,全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019所,教师20866人,规模以上中小学711所(不含教学点308所)。近5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人数达14101人,约占68%;近5年来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人数达9026人,约占43.3%。工作任务:按照“全员参加、层次分明、突出应用、注重实效”的原则,每年投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经费,按市属和县市区行政管辖三年内完成“12221培训工程”既:规模以上中小学每校1名校长(含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每校主要学科2名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培训;每校2名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提高的培训;全市2万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全员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以及每校主要学科1名教科研骨干的网络环境下教科研实践培训。进度安排: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中小学800名校长(含副校长)的初步信息化能力培训,3000名学科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培训,1500名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提高的培训,10000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包括308所教学点每校一名教师),1500名教科研骨干的网络环境下教科研实践培训。2014年完成完成规模以上中小学800名校长(含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10000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2015年,全市90%以上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6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2500名教师培训经费25万(每年人均100元)。各县(市区)财政要按辖区教师编制参照进行预算。四、保障措施:(一) 加强组织领导。1、 十堰市教育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2、 相关职能科室要步调一致各负其责:市教育局办公室做好信息化试点工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发展规划科做好信息化试点工作规划部署;计划财务科做好信息化试点的经费预算和落实;人事科、教师管理科组织好信息化试点工作的人员调配;基础教育科、职成教科组织好中小学、中职学校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应用管理;局党办做好教育信息化与市政府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协调;教育督导办组织好各地和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工作经费落实、项目应用的督导检查。3、 市教育技术中心设立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办公室和试点项目研究指导小组,并做好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技术支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好信息化试点教师信息化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市教科院做好信息化试点中小学学科教师资源应用研究和管理。4、 各县(市区)教育局、东风分局和市直学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制订本单位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则,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本地本单位的试点工作。5、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定具体工作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和各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6、 各地相应成立县(市区)、学校两级试点项目研究指导小组,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交流研讨活动并组织巡回检查指导。(二) 提供经费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