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现代文复习1_第1页
七下现代文复习1_第2页
七下现代文复习1_第3页
七下现代文复习1_第4页
七下现代文复习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现代文复习课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爸爸的花儿落了》3、《丑小鸭》4、《诗两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本文的体裁、作者、出处。二、阅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哪一句起总起作用?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3.作者说:“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乐园”的呢?三、分别概括第2段、第3-6段、第7-8段的内容。四、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这段对百草园景物描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写景物要有恰当的顺序,本段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的___,再用___写“泥墙根一带”;第一句“不必说”由___到___写___物,第二句由___到___写___物,由静景到___。4.本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其___;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其___;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其___;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___。5.这段景物描写,都采用了哪些种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6.突出全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是哪一句?7.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的目的何在?8.作者说“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都有哪些趣味?试概括在下面9.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五、阅读第七、八段,回答下列问题。1.选文写了在冬天的百草园中的哪些活动?详写哪一种?2.第七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为什么?3.找出第七段的记叙要素。其中描写捕鸟过程用了哪些动作?有什么好处?4.作者写了冬季在百草园捕鸟的情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5.第七段对表达文章的中心起什么作用?六、阅读第九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表达什么感情?2.“我”是否知道被送去书塾的原因?从哪里看出来的?3.“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什么情感?七、通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在“我”心中,寿镜吾先生是怎样的人?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体裁是小说。二、本文的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三、题目的双重含义四、记叙的顺序

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五、伏笔

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六、阅读13—30段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爸爸“逼”我去上学,这件事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这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3.从这几段文字来看,爸爸对“我”的管教很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爸爸气极了”,“从桌上抄起毛掸子倒转”过来打“我”,“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对“爸爸”的这种教育方法你是怎么看的?5.“我”在静默时听了老师说的几句话,为什么“鼻子抽搭了一下”,差点儿流出眼泪来?6.“爸爸没说什么,打开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7.文章说:“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七、阅读54—68段1.“快回家去,快回家去!”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毕业典礼结束后,“我”为什么要急急忙忙赶回家去?2.“我”回家后看到一番怎样的情景?作者写这些情景有何用意?3.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4.选文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真的长大了?5.课文有这样两句: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第3课丑小鸭童话1.《丑小鸭》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2.丑小鸭给人的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第4课诗两首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口吻,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第二单元现代文复习课6、《黄河颂》7、《最后一课》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9、《土地的誓言》《黄河颂》1、本文的体裁、作者、出处。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最大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中华民族的国魂。

3、《黄河颂》主旨: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激励中华儿女,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4、有关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最后一课》一、本文的体裁、作者、出处。二、阅读第十三、十四段回答下列问题⑴第十三段单句成段,其作用是什么?⑵第十四段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⑶第十四段中三个“这些”各指代什么?⑷“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三、阅读二十四段——二十九段回答下列问题1、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本句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3、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4、“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6、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7、“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8、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9、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2)“散学了,——你们走吧。”(

10、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11、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12、“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13、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14、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2.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3.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有人说是韩麦尔先生,有人说是小弗郎士。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本文的体裁、作者、出处。2、课文题解:本文写作的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都要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雄健的国民”,是指民族的精神,就是那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主旨: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的誓言》1、本文的体裁、作者、出处。2、《土地的誓言》课文题解: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土地的誓言》主旨: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第三单元现代文复习11、《邓稼先》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3、《音乐巨人贝多芬》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本文的作者。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以及评价。2、闻一多先生的双重身份是?

3、闻一多先生在不同的身份背景下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4、本文的第一、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几个段落是全文的过渡段?哪几个词能够说明过渡?5、作为革命者和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分别做了哪些事?6、“诗兴不作”有什么含义?7、“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有什么含义?

8、“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11、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12、从全文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第四单元现代文复习1、《社戏》2、《安塞腰鼓》3、《竹影》4、《观舞记》《社戏》阅读课文第7段:1.第一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2.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

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

的特点。

3.“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失落难过神态聪明勇于承担责任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表现了双喜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阅读课文10---13段:1.第10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2.在这句话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心理描写夸张3.第11自然段中的“跑”与第10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4.第11自然段中“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这段景物描写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D

5.从第10、11、12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

”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0自然段________(活泼轻松)

B.第11自然段________(急切焦虑)

C.第12自然段________(惘然陶醉)

6.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视觉:嗅觉:触觉:听觉:

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第一句但我却还以为慢自失……弥散7.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8.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

的特点。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得模糊不清,动词跳跃点、磕、退、上前、出动作熟练、聪明能干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课文23---26段: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说明了

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1)“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1)朴实(2)大方、热情侧面描写

孩子们能干、机灵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小伙伴们的驾船技术高超。4.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又为什么要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综合思考:

1.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2.说说课文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的?

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戏不好看。如(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地骂”,“不断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于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仅是看社戏,更醉心的是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总的来看,课文所记的中心事件是社戏,因此,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以及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结合,既表现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表现了文章的中心。3.小说开头说“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后又写“我”受到朋友们的“嘲笑”,这矛盾吗?为什么?

4.在看社戏的过程中,双喜为什么要向“我”解释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5.从文中看,社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小说最后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为什么?

不矛盾。“优待”是好客,纯朴的表现,这里的“嘲笑”也同样是纯朴、天真、亲热的表现,说明他们亲密无间,毫无顾忌。双喜是因为铁头老生不翻筋斗,怕“我”不高兴,所以向我解释。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善良、善解人意。

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好戏,“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五单元现代文复习1、《伟大的悲剧》2、《在沙漠的中心》3、《登上地球之巅》4、《真正的英雄》《伟大的悲剧》作者题目的作用本文从记叙内容看,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记;从行文顺序上看,是以______为经,以________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从形象塑造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体传记;从氛围渲染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记。《伟大的悲剧》复习课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颂扬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伟大的悲剧》复习课6.本文的结构分析:《伟大的悲剧》复习课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

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却发现阿蒙森已经比他们提前一个月到达,他们内心极度痛苦,却还是接受了阿蒙森教给他们的任务。

2.“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3.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4.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他不接受行吗?

他诚实守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他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三、阅读课文6-11段,回答问题。1.当奥茨说要出去走走,文中写到“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其中的“不敢”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体现了队友们为奥茨的这种泰然而有决然的英雄气概所震撼,也表现出他们惜别战友的心痛与无奈。

2.有人认为,斯科特一行最后选择“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你认为呢?请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懦弱的表现。因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已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了。他们的选择死亡,以及临死前的不哀叹,更是英雄气概的表现。作出了牺牲的准备,已经没有希望生还。

3.若末句“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改成“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好吗?为什么?

不好。因为原句通过“却”强调后者——队员们临死前的表现。更突出了探险队员们视死如归,勇于为探险事业奉献的英雄气概。

4.选段中一再描写凶猛的暴风雪,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渲染了南极的酷寒,阴冷。烘托出斯科特一行此时失望、沮丧、终至绝望的心情,并为下文5人的相继献身作铺垫。

5.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斯科特及其队员身上具备哪些人类的优秀精神?

人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国对民族、对同伴、对亲人朋友的挚爱之情。四、阅读课文12-16段,回答问题。1.“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和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2.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

作出了牺牲的准备,已经没有希望生还。

3.选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

4.第14段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找出来。

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地搂着威尔逊5.文章末段“一个人虽然……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中,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虽然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

6.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7.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因为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在沙漠中心》复习1.作者___________,国家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以第几人称记叙?好处是什么?3.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

问题,

问题,

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

的精神品质。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

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登上地球之巅》复习1.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